高端科普書20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本報記者 溫新紅
2018年4月23日,是第23個世界讀書日。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將推出「第一推動叢書」的宣傳視頻,同時在各大網站上架25周年版套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新知文庫」將推出第100種圖書;今年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叢書」出版20年。
熟悉的名字讓人們想起上世紀90年代的熱潮,以「第一推動叢書」「綠色經典文庫」「哲人石叢書」等大規模叢書為代表的高端科普書在國內興起,並引起了很大關注。
現在,這些叢書中有的還在繼續出版,有的剛因各種原因在人們視線中消失。
這類書絕大多數品質高,不少已成為經典。
無疑,它們的出版為中國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科學的門,展現出與社科人文完全不同的視野。
20多年過去了,套用一句流行語,當我們談起高端科普書,可以談些什麼呢?曾經的熱潮、風光不再,叫好不叫座,還是這類書對中國讀者的啟迪和影響?或者,我們想了解一下這些年高端科普書及其出版社在起伏的圖書市場中經歷了什麼,處於什麼樣的境況,將來這類書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
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及多位出版人,回顧和分析了高端科普書走過的路徑及其出路。
風起雲湧
1992年,包括霍金的《時間簡史》在內的「第一推動叢書」5種書出版。
1997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推出了「科學人文叢書」,《複雜:誕生於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別鬧了,費曼先生》等書出版。
1998年1月11日,「綠色經典文庫」第一批8種書首發,包括梭羅的《瓦爾登湖》、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羅馬俱樂部的報告《增長的極限》、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鑑》等。
1998年底,「哲人石叢書」推出第一輯第一冊——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伊利亞·普里戈金的《確定性的終結——時間、混沌與新自然法則》。
1998年5至6月,「三思文庫」開始策劃,於1999年推出「科學前沿系列」「科學爭鳴系列」「科學史經典系列」等一系列圖書。
這些書的出版,很明顯與傳統的知識類科普書不同。
這類書被稱為高端科普書,也有人稱其為科學人文書或者科學文化書。
雖然說法不統一,但這類書的界限卻比較清晰——不是簡單地講具體的科學知識,而是在反映科學前沿的同時,涉及與科學有關的思想、哲學、歷史、倫理、文化等人文內容,擴大了科普的概念疆域。
「第一推動叢書」序言中開篇就說:「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追尋科學本身的原動力,或曰追尋其第一推動。
」這既是對這一名稱的解釋,也是表明它的不同。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編輯吳煒告訴記者,這套書源起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改革開放之初。
一些知名科學家和學者認為,對中國讀者而言,了解國外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是一件很迫切的事,因此決定引進翻譯出版一套能夠反映科學前沿、啟迪國民心智、倡導科學精神的科普圖書。
「綠色經典文庫」主編,當時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的清華大學教授吳國盛表示:「編輯這套文庫的目的在於比較系統、比較全面地搜集在世界和中國環境運動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著作,為我國廣大讀者提供一套基本讀本,為我國學術界提供一套較權威的基本文獻」。
標準是思想性、可讀性強但又經典和權威。
「哲人石叢書」的主要策劃人之一卞毓麟認為,科學可以是一個非常大的舞台。
廣義地看,現代社會中甚至很難找到與科學全然「不搭界」的領域。
「哲人石叢書」的核心價值當然離不開「科學」二字,而對「科學」二字當然也必須作廣義的理解。
清華大學教授劉兵曾主編或者介入過多套叢書,他說高端科普書的出版很難確認是什麼時間開始,因為這類書一直都有零星的出版。
但是,大規模集中出版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一個科學人文書的熱潮,「從這個意義上講,是有一個轉折」。
劉兵還強調,不能說高端科普書取代了知識類傳統科普書,而應該是不同類型的書都在實現各自不同的功能。
以往人們更關注普及科學知識的著作,而恰在此時有了一個轉變而已。
如火如荼
「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等是高端科普書的關鍵詞,讓這類書有了比較大的影響和較高的知名度。
「哲人石叢書」另一位主要策劃人潘濤就表示,第一本書一定要打響,作者一定要是諾貝爾獎得主,尤其在中國名氣要大。
當時出版界的「黑馬」海南出版社也把眼光投射到高端科普書。
1999年出版了《銀河系》《霍金的宇宙》。
海南出版社編輯李繼勇特意提到了2000年出版的《愛因斯坦的聖經》,他說,選擇這本書的原因,一是書寫得非常好,另一個原因是有4位諾貝爾獎得主大力推薦,所以他們就在第一時間搶下了版權。
劉兵也提到,這類書基本是引進的,原創的不占主導地位,只要圖書主編或者編輯選書得當,質量是有一個基本保證的。
保證質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翻譯。
李繼勇介紹,因《愛因斯坦的聖經》一書原文語言詩意化,他們特意找了青年詩人馬永波進行翻譯。
即便如此,翻譯完成後仍然覺得不太滿意,該書責編野夫又找了他的朋友李斯進行深度加工,經過近兩年的打磨,才有了最終的優美文本。
不過,李繼勇毫不諱言,他們也有失敗的案例,約翰·格里賓的《尋找薛丁格的貓》的翻譯就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田松的點名批評。
「這算是當頭棒喝,讓編輯從浮躁中冷靜下來,開始認真審視和思考科普圖書的翻譯出版工作。
」
出版熱,質量高,分析其原因,劉兵認為,一方面與整個學術環境有關,另一方面,也是最直接的特點,這些書的出版與一批學者有關。
也就是說,科學史、科學哲學等相關領域的學者介入大眾傳播領域即出版中,因此,帶來了出版的轉折。
10多年後,吳國盛在《我與〈綠色經典文庫〉》一文中,談到了他主編這套文庫的原因和經過。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通過『自然』這個核心概念,我從自然科學基本概念的歷史研究和哲學思考,慢慢延伸到現代性觀念的思考上。
很自然地關注環境問題、生態問題。
」
吳國盛開列了22部著作名單,並且對每部作品都附了內容提要以及中外文的版權情況。
「哲人石叢書」是在當時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社長兼總編翁經義主持下策劃而成的。
而這個團隊最早的奠基者卞毓麟和潘濤,是作為特殊人才引進到科教社的。
山重水複
雖然現在霍金以及他的《時間簡史》幾乎盡人皆知,不過,吳煒告訴記者,其實在推出之初卻不被看好,因為「大家心裡沒有底」。
事實上當時圖書征訂數字很差。
因著當時編輯李永平的堅持,以及出版局及出版社領導的拍板,第一批書首印精裝2000套、平裝1000套才得以面市。
吳煒是1995年參與「第一推動叢書」編輯出版的,她記得這時書的銷量才有了起色,也就是說用了三年左右的時間。
尤其是《時間簡史》插圖版出版後,劉兵為《時間簡史》撰寫的廣告語「讀霍金,懂不懂都是收穫」,讓其一時風頭無兩,成為超級暢銷書。
從高端科普書的作者和內容來看,起點較高,讀者定位一般是大學在校學生、中學和大學教師、科研人員。
因此,高端科普書的銷量不盡如人意。
「三思文庫」的策劃者、當時的江西教育出版社編輯黃明雨說,那時他經常會去小書店看書,「很少看到自己編的書。
也就是說,我做的這些書在市場基本沒有什麼動靜」。
「綠色經典文庫」的發行也不盡如人意,除了《瓦爾登湖》和《寂靜的春天》發行量稍好一些,其他書的印數都沒有過萬。
吳國盛表示,這個印數與這些著作在西方國家的發行量根本不成比例。
范春萍是「綠色經典文庫」的策劃編輯、吉林人民出版社原編輯。
她在回憶這套書時表達了自己的失望和傷心,「被讀書界譽為『綠寶書』的『文庫』竟受到市場冷落」。
吳煒則表示,《時間簡史》無疑是「第一推動叢書」中銷量最好的書,也是因為有它,他們「搶先一步占領了市場」。
霍金的名氣的確為這套書帶來了更多的人氣。
銷量不佳的後果是,除了少數幾套書至今還在延續,多數高端科普叢書不再出版,如「盜火者譯叢」「科學大師佳作系列」「支點叢書」「三思文庫」等。
但也有「逆勢而上」的。
2007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推出了新版的「新知文庫」。
文庫編輯之一徐國強介紹,出版一年以上的圖書平均銷量約為2萬冊。
在經過幾年的沉澱和思考之後,2007年,海南出版社的「科普名家經典」出現在讀者面前,這套書以經典和准經典的圖書內容作為選擇,整理舊的讀者已認可的圖書,開發新的在科普領域有重要意義的作品,新舊搭配,形成市場認可的品牌。
李繼勇表示做這類書需要堅持和樂觀,因為除了極少數暢銷科普書之外,大多科學人文類圖書都處於不溫不火的情況,許多從事科普出版的編輯也因看不到前景而轉向其他圖書領域了,但是,「因為起點本來就很低,銷量總體還在逐年往上走」。
對於銷量問題,劉兵的觀察點不在於一時的數據,他認為,有的書當時銷量很大、沒多久沒人記得了,而高端科普書有普遍持續性影響,有的甚至超出了編者最初的預想,比如「大美譯叢」中的《藝術與物理學》,在藝術界、美術理論領域裡的影響力,超過其在科學哲學領域的影響。
柳暗花明
談到讀者,現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總編輯的王世平說,實體書店繁榮之時,「哲人石叢書」銷售情況最好的書店都在大學旁邊,如復旦大學的鹿鳴書店、北大的風入松書店;再有就是人文氛圍濃厚的書店,如季風書園、先鋒書店等。
在各類書展上,購買「哲人石叢書」最熱情的群體,多數是在校大學生。
「第一推動叢書」的讀者大部分是熱愛科學的大中學生,吳煒說,有些人就因此愛上了物理、天文等,走上了科學研究之路。
也許正如劉兵所說,對於高端科普書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如此集中出版,受眾是否作好了充分的準備?「所有新的變化,特別是有學術基礎的、新觀念的,肯定都要有培育的過程。
」
歷經20多年,高端科普書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變化。
有意思的是,與過去不同,此次接受採訪的編輯們都認為,近幾年圖書銷售在轉好。
吳煒感覺到,近幾年的科普圖書市場逐漸熱起來,一些從不做科普的出版社也轉向做科普書,她分析,這應該與社會對科技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全民更加自覺地重視科技有關,「科學也變得時髦起來」,許多讀者是為了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而主動閱讀科普書,以打開看待世界的更多角度。
李繼勇認為,高端科普書銷量的讀者相對固定,只要圖書內容經得起檢驗,每種圖書的銷量都不是太低,相對來說還比較平穩。
「少的有八九千,好的可達到兩三萬,雖然比上不足,但也足以讓人在這條路上走下去了。
」並且他相信,隨著政府和公眾對科普重視程度的提高,還將越走越好。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總編匡志強對這類書的前景預測,「總體說來還是比較樂觀的」,因為這類圖書的閱讀群體正在逐漸擴大。
不僅閱讀群體越來越年輕化,且有一些並非從事學術工作的人都開始接觸這些圖書。
與此同時,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不斷加速,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也日益顯著,讀者了解最新科技及其社會效應的需求也逐漸提升。
也就是說,「高端科普書的對象和內容都在發生變化,這也對出版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匡志強表示。
目前,「第一推動叢書」5大系列共53種,「哲人石叢書」目前已出版127種,「科普名家經典」至今出版了三十餘種,「新知文庫」即將出版100種。
其中「第一推動叢書」變裝過5次。
今年還出版了25周年版套裝,版式設計採用網格技術精確設計,簡約明快,適合年輕人的閱讀風格。
王世平介紹,科教社近年來在高端科普書領域的變化是,確立了「繁榮原創科普」的目標,有意識減少引進版選題,加強原創科普出版。
「新知文庫」即將推出兩個子系列——「原創新知」和「彩圖新知」。
徐國強說,10年時間,引進版已經培養了讀者的趣味,現在到了激發本土優秀作者的時候。
李繼勇表示,「科普名家經典」會延續現在的出版理念,「不同的是會更加細化市場,往更通俗的方向上靠,爭取讓這些書成為青少年成長路上的好夥伴」。
追求完美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出版人永遠的「夢」。
除了上文提到的,《宇宙的琴弦》《生命是什麼》《美麗心靈——納什傳》《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魔鬼出沒的世界》《像物理學家一樣思考》《雙螺旋》等等,20多年來,一大批優秀高端科普書出版為讀者熟知,相信實現這個「夢」並非遙不可及。
三聯新知文庫計劃出版圖書200種,「網際網路並未奪走讀者」
人類的科技進步近幾百年呈加速爆發的趨勢。科學革命的出現便與印刷術的普及頗有淵源。而近二十年來,一項最初看似普通的技術——網際網路——的普及無疑成為科技發展的新觸媒(催化劑)。除了通訊方式便捷與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