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編輯入行四五年,還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打造叢書秘訣,偷師學藝必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個好的品牌出版社不是一個牛編只手撐起的一片天,而是編輯群融入出版社,了解出版社的品牌和出版範圍,從出版社的傳統融入,再進行創新和發揚,為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做出貢獻。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編輯舒煒在百道網編輯沙龍上的分享,讓我們了解到,為什麼三聯的編輯大都很強很牛,他們靠的不是個人的英雄主義,而是團隊協作,一起來參與叢書的建設,通過協作和共同參與,把路越走越寬。

圖片來源:Thinkstock

編輯在出版中的自我定位應準確

在出版中,編輯首先應對自己的定位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一般來說,編輯都是甘居幕後的,因為從編輯的角度,我們服務的對象首先是書和作者,他們永遠是第一位的。

有人說,編輯有一半的角色是作者,我覺得這種說法過於拔高編輯了。

我做了快20年的編輯,最重要的經驗就是,編輯應該更多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編輯可以通過努力出版一些名家名作,或是一些可以帶來良好市場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作品,得到讀者、作者的認可,這是職業帶給編輯的尊嚴和成就感。

而在一些品牌出版社工作的編輯,除了要為書和作者服務,為出版社服務之外,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要融入出版社,了解出版社的品牌和出版範圍,從它們的傳統融入,再進行創新和發揚,為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做出貢獻。

在我剛進三聯做編輯的時候,對這些事情的理解不是很深,甚至有點個人英雄主義,自認為哪些書好,哪些不好。

但實際上,編輯確實需要對一本書的「好壞」做出判斷,但更重要的是,要判斷這本書是否適合在自己的出版社出版;或者,如果出版的話,應該以什麼樣的面貌來出。

如果能想到這樣的問題,並在工作中去實現,才算入了編輯這行。

在實際工作中,三聯的編輯主要是通過參與、延續現有各種叢書,挖掘並塑造選題方向的。

在開發新的叢書的過程中,編輯可以思考新的選題路子,拓展選題結構,同時,通過協作和共同參與,來把路子走得更寬。

編輯對圖書的判斷應基於讀者的閱讀口味

我們在三聯書店常說,作為編輯對圖書應該有一種分類和判斷,但不是按照圖書館員的中國圖書分類法去分,而是按照讀者的閱讀口味來分。

而且,也不是簡單地按照一般的類別,或者中國學者、外國學者來劃分,而完全是按照讀者的閱讀方式來分類的。

有時,我們在開始的時候思路未必特別清楚。

因為做叢書與做單本書的感覺很不一樣,叢書經常需要摸索才能找出道路。

從出版社的角度,如果要建立一套叢書,可能要根據來稿的情況慢慢組合,一開始的主題也未必清晰。

在框架逐漸明朗之後,我們再組織別的稿子。

比如《新知文庫》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開始的時候,我們的計劃偏重科普,但是稿件組來之後,發現這個特點不明顯,就重新調整。

在調整之後,我們按照新的框架,強調新鮮性和趣味性,以此為原則去發現更多的書。

把叢書的框架立起來,對編輯是比較好的鍛鍊,這樣,能幫助編輯從單本書過渡到叢書,對書的感覺會更細膩和豐滿一點,因為有一個摸索的過程在其中。

因此,做叢書可以對編輯自身帶來很大的提升。

此外,通過對叢書設計的摸索,編輯對書的內容會有更為清晰的定位,據此了解讀者的需求。

再以《新知文庫》為例,對於讀者到底是哪些人,我們是通過慢慢摸索得來的。

比如從《露西法效應》、《英國人的言行潛規則》這些書,我們可以大概了解這套書真正的讀者是比較時尚的、30歲左右的年輕人,這部分讀者各方面的科學知識都很豐富,但是他們需要更具趣味性而又不被廣泛關注的一些內容。

通過這點,我們進行叢書的構建和豐富,並且確實地了解到,中國有相當大的人群是有這樣的需要的。

參與叢書的編輯過程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過程

編輯如果能把一套叢書慢慢摸索清楚,建立一個框架,他的選題能力和各方面的拓展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聯的很多新編輯是通過參與叢書找到自己的出書方向的。

剛入三聯的新編輯都會有選題方向的苦惱。

三聯也給編輯很多限制,很多東西是不能做的,他們希望新編輯可以融入三聯的出版傳統。

實際上,我們可以說——有約束,才有自由。

如果編輯能進入一套叢書的編輯工作,對書的感覺會被這套叢書慢慢塑造。

這樣,他在未來做選題時就更加有思路和方向。

否則,很多新編輯可能入行四五年,做選題卻「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找不到路子。

因此,做叢書是訓練編輯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三聯的編輯並不多,在崗30多人,大家相互間的協作性比較高,同事之間形成了很好的工作氛圍。

如果大家共同來做一些叢書,更能增強編輯之間的協作和共識。

其實,編輯特別忌諱單打獨鬥的個人英雄主義,因為那樣沒有任何好處,出版也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舞台。

相反,編輯之間的互相協作,在叢書的協作中找到共同的平台和交流方式,建立很多共識。

大家對書的感覺取向一致,這種工作中的默契是要慢慢培養出來的。

編輯參與一套叢書,還可以依靠叢書的框架拓展作者資源。

很多新的編輯入行時都苦於找不到作者,但是如果能進入一套叢書的編輯工作,就會有一個方向,以此為起點結識作譯者。

而且,三聯的叢書彈性很大,學科不會固定在某一個領域。

如果編輯開始做的是專業性強的叢書,儘管也有好處,但可能今後的發展會受到限制。

但是三聯叢書就不會這樣,它的框架很有彈性,是慢慢通過一種文化或閱讀的趣味來建立的路子,編輯的空間更為廣闊。

此外,三聯的叢書比較多,編輯可能會參與很多叢書的工作。

比如,我們現在有兩三個編輯主要做《新知文庫》,但是也會參與其他叢書,主要是根據稿子的情況而定。

這樣,編輯的選題思路可以更開闊,同時也可以明確自己的主要方向。

這樣的模式對於編輯的成長是比較好的。

因此三聯的編輯是比較均衡和全面的,這是三聯的叢書格局給大家起到的作用。

*本文原題為「舒煒:在叢書打造過程中鍛鍊編輯的策劃能力」,詳情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

——en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編輯課:用工匠精神做圖書選題

豹眺君按工匠精神不是一個新話題,只是近年來隨著中國製造不斷遇到新問題,使得國人開始反思,中國製造與歐洲、日本差距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裡。圖書出版也是,在機械工業出版社徐永傑看來,作為一個編輯,應當...

三聯的好書氣質

作者:張稚丹三聯書店總經理路英勇曾這樣寫道:「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中,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基因中所蘊含力量的外化。中國悠久的歷史文明傳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屹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