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有趣的歷史 關注新銳的冷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徐國強

三聯書店文化分社社長、「新知文庫」(新版)策劃人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作者:(美)菲利普·津巴多

譯者:孫佩/陳雅馨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年10月

1971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監獄實驗」,引發了全球心理學界重新審視以往對於人性的天真看法。

一批彼此並不相識的年輕人,走進了監獄,被隨機地分為「獄卒」和「犯人」。

《神祇、陵墓與學者:考古學傳奇》

作者:(德)策拉姆

譯者:張芸/孟薇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年1月

當施里曼發現特洛伊、卡特開啟圖坦卡蒙墓室、科爾德維挖出巴比倫城、湯普森潛水尋獲瑪雅寶藏,以及商博良破譯埃及象形文字時,讀者宛如身臨其境,親歷這些湮沒已久的世界被揭開神秘的面紗。

早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曾出版過一套「新知文庫」叢書,譯介西方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2007年,三聯書店新推出「新知文庫」(新版),這套書系較之舊版,涵蓋的範圍或許更廣,兼括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

如今隨著社會變遷,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的更新速度已遠超過我們的預期。

雖然知識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但聚焦新知識是如何被發現與傳播的新知類圖書,在出版領域中的位置卻略顯尷尬,常被歸為科普類。

而「新知文庫」(新版)的推出,可謂為新知類圖書的市場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該書系不僅聚焦有趣的歷史,也關注奇妙、新銳的冷知識,向讀者提供了新穎且獨特的視角,激發著讀者的好奇心與想像力。

「新知文庫」(新版)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起始年份:2007年

已出版冊數:100冊

主要領域:新興話題、傳奇故事和普遍感興趣的專門史

理念:「在愉快的閱讀中獲取新知,並領悟其理性精神和治學門徑」

訪談

新京報:推出「新知文庫」的初衷是?

徐國強:三聯書店的前身之一是新知書店,出版「新知文庫」是對傳統的一種接續。

「新知文庫」的名字頗具親和力:既是新知識,也是新知交。

讀書人的樂趣誠如《九歌》所言——「樂莫樂兮新相知」。

我曾經集唐人名句以況「新知文庫」:「積學多深材(孟郊),新知萬里來(辨才和尚)。

休閒倘有素(張九齡),不應老塵埃(王昌齡)。

」覺得十分貼切。

新京報:選書有無比較統一的標準?

徐國強:關於宗旨,我的概括是:「新興話題、傳奇故事和普遍感興趣的專門史」。

具體來說,我希望是專著,不是文集,而且一個領域選一種,比如書系中已有了本講某個話題的,再有類似的,哪怕寫得更好也不會再收。

看到外文書的推薦,我會本能地查看其頁數,一般我覺得沒有三四百頁的,問題講不透。

新京報:這套書系的市場反饋如何?

徐國強:叢書出版期在一年以上的圖書品種,平均銷量超過2萬冊。

在第100種出版之前,叢書從來沒有花錢做過宣傳,總是順其自然,憑讀者的口碑。

我們這種醒目的編號方式獲得了成功,成為一種自關聯的營銷,很多讀者喜歡一本或幾本之餘,就開始「盤庫」看缺哪個,或者「追尾」看新出了啥。

因為網上的不齊,我們郵購部經常有讀者找上門來希望配齊圖書。

新京報:有沒有遺憾未出的書?

徐國強:當新知品類的圖書讀者漸成規模後,此類圖書的出版社競價也開始水漲船高。

我曾經看上一本講倫敦的書非常喜歡,競價時被電子工業出版社買走了,後來一打聽對方只賣了三千冊,到期不續約。

我趕緊就買了回來,放在文庫里印八千。

其實遺憾的不是未出的書,而是一些書已經出了,卻發現質量不滿意,一個是所選品種有問題,一個是翻譯水平不足,這才是最大的遺憾。

新京報:你最喜歡的是哪本?

徐國強:我最喜歡的是許靖華的《氣候創造歷史》,此書縱橫捭闔,天馬行空。

它啟發思考,讓我們宏觀認識一個氣候科學之下的大歷史。

我也比較喜歡《無人讀過的書》,這是我最早編輯的一本書,講述了一個天文學家對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究竟有多少人讀感到了好奇。

新京報:書系的未來計劃與展望是?

徐國強:未來我們將繼續推進,畢竟我們還有50種左右的儲備選題要製作出來,這裡面有很多非常棒的主題。

我們會堅持編號,瓜瓞綿綿。

未來也許會放緩,但會更加精於選擇,力爭每一本都不會留下遺憾,不太好的選題已經買了,我們寧可不放在叢書中。

讀者本身的潛力是否能激發出本土的優秀作者呢?答案無疑是肯定的,而且精美的圖文書目前還是電子出版物很難取代的。

所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即將推出「新知文庫」的兩個子系列——編號B開頭的「原創新知」,以及編號C開頭的「彩圖新知」。

●曹明明(三聯書店編輯)

作為一套成熟的叢書,「新知文庫」的一切都井然有序,然而每本書內容不同,所以基本上每次編輯都是新鮮的旅途,是一次與書從邂逅到相熟的過程,慢慢和自己編的書成了生死之交。

而且每本書都帶給我不一樣的樂趣:編輯《象牙維京人》時最為艱苦,白天看稿,晚上惡補專業知識;編輯《歐洲王室另類史》時,我就趁機看了很多閒書和宮廷劇;編輯《重返人類演化現場》的時候用力最猛,因我研究生專業是古人類學,特別喜歡這本書,在文案方面下了很大工夫。

在目前編輯完成的這些書中,最喜歡《食物的心機:過敏的歷史》。

「過敏」這個詞,曾被定義在非常局限的範圍內,很多情況下更被視為心理疾病。

過敏學成為免疫學中獨立的分支學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奮鬥過程,以至於今天才能使很多人正視這個問題。

我非常願意和大家分享這本書裡面的經驗和故事。

●康健(三聯書店美編)

這套叢書最初的設計者是陸智昌先生,他為這套叢書搭建了一個很好的框架,從封面、書脊到封底,你可以看到不同的模塊,這些模塊有機地組成一個整體,而模塊里放置不同的元素卻不會顯得雜亂無章。

每本書可以充分展示出自己的個性,而書放在一起,又有很強的一致性。

在他之後,幾乎三聯書店的每一位專職設計師都設計過這套叢書。

而設計這麼多本書,困難肯定會碰到,因為這套書題材很廣,某些領域的題材可能不太好表現。

比如醫學領域,能用的素材往往顯得冷冰冰且太具象,很難表達出較複雜的概念。

曾經做過一本書叫《生命的關鍵決定:從醫生做主到患者賦權》,它討論的問題非常抽象,不光有科學問題,還涉及人權、倫理學的問題。

一開始找不到思路,設計做了很多稿,始終不能滿意,最後用聽診器做成心電圖的形象,總算在具象和抽象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橋樑。

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舒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