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九門》解析民國盜墓特徵有哪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民國盜墓,一團亂象。

總結起來,民國盜墓是整個中國盜墓史的一個縮影,亂象之下是一種瘋狂,其嚴重程度可以用「前所未有」來概括,為整個中國盜墓史上罕見現象,具體呈以下五大特徵:

1.總體特徵:「全民盜墓」,參與人數眾多。

從一起又一起盜墓事件來看,盜墓者中既有專業的盜墓賊,又有軍閥、探險家、傳教士、農民工等「客串」的非專業盜墓者;既有普通民眾,如洛陽、長沙一帶有好多盜墓「專業戶」,又有軍閥、官員,如盜清東陵墓的孫殿英、盜鬥雞台的黨玉岷、盜遼聖宗陵的林西縣縣長;既有個體零星盜墓,又有群體性規模化盜墓,其中以群體盜墓最嚴重,如壽春盜楚幽王墓、衛輝盜明潞王妃墓、民國三十四年二盜清東陵,都是「大家一起挖」。

其中,專業盜墓行為詭異,神通廣大,奇招巧技迭出;非專業盜墓盲目跟風,濫挖亂刨,手段五花八門。

可以這樣說:群眾盜墓明目張胆,遍地開花,最為常見;官員盜墓堂而皇之,蒙蔽民眾,最為惡劣;軍閥盜墓無所畏懼,破壞嚴重,影響最大。

2.畸形特徵:洋盜墓賊出現,外籍人士與本土盜墓賊合力助推民國盜墓熱。

如英國探險家斯坦因、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西域盜寶,法國考古學者謝閣蘭在西南挖墓,比利時神父閔宣化、凱爾溫在內蒙古「調查」活動,日本僧人橘瑞超、考古學家濱田耕作等人在西北、東北的「探險」、「考古」。

這種外國籍人士如過江之鯽般地來華盜墓,是中國土地上以前和之後的盜墓活動中所沒有過的現象,系畸形盜墓。

3.手段特徵:盜墓手段豐富,技術進步。

為了提高盜墓效率,洛陽當地盜墓賊還發明了一種半圓形瓦鏟,這種鏟子後被命名為「洛陽鏟」,如今仍是一種盜墓利器;長沙盜墓賊則發明了「短柄鋤」。

而現代盜墓賊慣用的爆破盜墓技術,也是民國盜墓賊率先使用的,如孫殿英盜清東陵時便使用了炸藥。

4.文物特徵:出土文物數量驚人,呈爆髮式增加。

以青銅器為例,據文物圈估計,民國前300年文物的出土量也沒有民國期間30年出土的多。

5.後果特徵:文物流失嚴重,造成的破壞無可挽回。

被盜毀的古墓數量驚人,如洛陽一帶,民國年間約有5萬座古墓被盜,盜走的文物達50多萬件。

銷贓方面出現了產業化現象,國際文物走私猖獗,流失嚴重。

據保守估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達1000多萬件,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盜墓出土,這些珍貴文物現在很難追討回來。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盜墓方法方式

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有記載的被盜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距今約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顆玉印,上刻十字,當時沒有人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