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江湖:聽「編外學者」倪方六講盜墓故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年1月25日訊,近日,清東陵景陵妃園寢被盜案被破獲,公安機關已控制8名犯罪嫌疑人,另有1人在逃。

清東陵景陵妃園是清代內葬人數最多的妃園寢,內葬49人。

其中包括貴婦1位、妃11位、嬪8位、貴人10位等。

盜墓賊盜出鳳冠、朝冠、朝靴、衣服以及玉器等文物。

在媒體的報導中,還披露了一些盜墓細節:盜墓賊是一群有著現代裝備的「專業人員」,他們使用了潛水泵、防毒面具、微型對講機等現代工具。

幸運的是,因為發現及時,被盜的12件文物被追回。

眼下正是電影《尋龍訣》熱映的時候,其中的盜墓故事同樣曲折離奇。

一邊是銀幕上虛構的故事,一邊是實實在在的新聞事實,這讓人們不禁開始思考以往只在小說、電影以及電影里聽到的名詞:「盜墓賊」。

事實上,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存在著形形色色的盜墓賊,在民國時期,有的盜墓賊就是某個地方的統帥。

今天,我們就請對盜墓歷史卓有研究的倪方六先生,為大家講述歷史上盜墓賊的盜墓故事,還有他為了研究盜墓史,深入古墓的傳奇經歷。

希望通過這些故事喚起更多人保護文物的意識。

盜墓成了眼下的熱門話題,根據小說《鬼吹燈》改編電影《尋龍訣》創下了年度票房紀錄,另外,在現實中,清東陵瑾妃園寢被盜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盜墓史專家倪方六

「盜墓史專家」倪方六介紹,電影《尋龍訣》大名鼎鼎的「摸金校尉」、在歷史上確有自稱為,這個「官銜」是曹操所賜,在盜墓者眼中,曹操是這個詭秘行業的「祖師爺」。

千百年來盜墓現象從未絕跡,倪方六從此次清東陵被盜說起,「近百年來,清東陵被盜多次,盜墓賊的設備和技術可以說是與時俱進。

盜墓在北京一帶的流行隱語叫 『炸墳』,說明他們早就不用傳統的鏟子了,使用地下定向爆破、遙控爆破、膨脹爆破等多種先進軍工手段。

而且現代盜墓還出現了團伙化、集團化、產購銷一條龍的趨勢,破壞性更大。

」這位曾出版了《盜墓史記》、《中國人盜墓史》、《民國盜墓史》等專著的「另類學者」,對中國盜墓史的古今淵源、流派傳承、工具技術如數家珍,令人眼界大開。

多年來,倪方六為了研究中國盜墓史,搜尋古籍筆記,走遍全國考察古墓,尋訪盜墓者後人,和盜墓賊網上「套磁」……他的故事是研究盜墓史背後的另一類傳奇。

1

民國時期瘋狂盜墓前所未有

聽倪方六聊天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飛快的語速,精彩的故事,既有旁引博征的史料,又有驚心動魄的懸念,可以幾個鐘頭滔滔不絕,聽者很容易被「侃暈」。

他自稱學者身份屬於「編外」,實際上多年從事的職業是記者,如今也是供職於媒體。

所以,他的研究除了案頭工作,更多的採訪、調查和現場勘探。

多年來倪方六認識了不少「道上的朋友」,其實就是盜墓賊,從他們的口中,他了解到很多不為人知的盜墓黑話、秘術和內幕,盜墓賊甚至還尊稱他為「老師」。

「最近和一個山西的盜墓賊在網上聊天,我問他,冬天你們是不是就歇了?他說冬天上凍的時候他們正好幹活,因為土凍住了,打洞不容易塌方,而且天冷人少,不容易被發現。

」有河南的盜墓賊甚至請他幫忙鑑定「寶物」,他當然拒絕了,「這事絕對不能參與。

說起為何會從對盜墓史感興趣,倪方六表示這屬於「童年烙印」。

「我是在蘇北農村長大的,那是上世紀60年代,全國都在農業學大寨,平整農田土地,平了很多墳。

村裡人在耕田的時候經常挖出棺材,到處都能看見棺材板,甚至還有木匠用棺材板做了家具塗上紅漆賣給人做嫁妝。

我當時覺得很恐怖,沒想到後來竟引發了對古墓的興趣,翻看古籍資料,發現中國的盜墓歷史真是源遠流長,正史和野史,還有筆記小說,對盜墓的片段性記錄很多,我就動了系統整理研究的念頭。

說起民間關於盜墓的各種黑話隱語,倪方六簡直就是一個「大全」。

盜墓小說中最常見的一個詞「倒斗」,意為「翻棺材」,也是盜墓的別稱,據倪方六考證,這只是北京和東北一帶流行的黑話,南方並沒有這樣的說法。

河南、蘇北等紅薯產區的盜墓賊,習慣把盜墓說成「挖紅薯」、「刨山芋」。

蘇北等地區把到田裡做農活叫「下湖」,這些地區的盜墓賊預約行動也喜歡說「下湖」,如果結束盜墓,則叫「收工」。

南方盜墓賊還習慣把盜墓叫做「翻肉粽子」,「粽子」指的是屍體,因為入殮時要包裹困扎,形同粽子。

此外,還有「翻鹹魚」、「起靈」、「挖冢子」、「挖蘑菇」、「翻膛」、「掃倉」等很多叫法。

而「炸墳」的說法在北京一帶流行是從軍閥盜墓開始的。

民國時,軍閥盜墓時率先使用了爆破手段,一炸一個大坑,棺材、隨葬品瞬間就暴露出來。

另外「挖戰壕」、「演習」一類的軍事名詞,也是軍閥盜墓賊掛在嘴邊的黑話,孫殿英盜掘清東陵時,便稱是「演習」。

倪方六寫過兩部《民國盜墓史》,分為「秘術卷」和「內幕卷」,內容極為豐富。

為何單說民國,他感慨:「民國盜墓是整個中國盜墓史的一個縮影,亂象之下的瘋狂前所未有。

盜墓者中既有專業的盜墓賊,又有軍閥、探險家、傳教士、農民工等『客串』的。

專業盜墓行為詭異,神通廣大,奇招巧技迭出;非專業盜墓盲目跟風,濫挖亂刨,手段五花八門。

」 僅洛陽一帶,民國年間約有5萬座古墓被盜,盜走的文物達50多萬件。

這一時期,中國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達1000多萬件,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盜墓出土,這些珍貴文物現在很難追討回來。

說到此處,倪方六頗感痛心疾首。

據倪方六調查,當時盜墓圈內的產業鏈已經形成。

盜出來的贓物會安排懂行的人負責售賣,這類專門負責銷贓的,稱為『跑街』;跑街將贓物開價,叫『盤子』;要幌價,叫『提盤子』;對方往下壓價,則叫『削盤子』。

民國時期北平一帶的盜墓賊稱盜墓得來的東西為「出土貨」,琉璃廠古玩行一聽來人這麼說,便心領神會,知道這是從墓里出來的。

2

曹操曾是最專業的盜墓狂人

最近大火的電影《尋龍訣》讓很多人知道了大名鼎鼎的「摸金校尉」,據稱在歷史上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官職,後來成為盜墓賊的別稱,這個說法有史實依據嗎?

對於這件事,倪方六幾年前就做了考證。

「『摸金校尉』這個名詞確實在史料中可以找到,《三國志》注引《魏氏春秋》中有如下記載:『操率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至今聖朝流涕,士民傷懷。

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曹操為籌集軍餉,選擇了一條獲取財富的捷徑——盜墓,在軍中成立了『盜墓辦公室』,還任命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專管盜墓挖寶。

因此,倪方六在書中把曹操稱為中國盜墓史上「最專業的盜墓狂人」。

「曹操盜墓當年對外是保密的,外人怎麼知道這事的?原來是另一三國牛人袁紹在攻伐曹操前,安排『建安七子』之一、大才子陳琳起草了一份《為袁紹檄豫州文》,把曹操這事抖了出來。

」所以, 檄文中所謂的「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是中國盜墓史上有記載的最早對盜墓賊的稱呼。

從一些盜墓賊的口中,倪方六還了解到一個有趣的事,因為曹操的「專業水平」高,他居然被奉為盜墓行業的「祖師爺」,也就是行業神,受到頂禮膜拜。

曹操盜墓對後世影響極大,擁有好多「鐵桿粉絲」,南朝宋皇帝劉子業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小朝廷中也設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二職;偽齊皇帝劉豫也曾仿效曹操,在朝中置「淘沙官」專事盜墓。

而盜墓賊崇拜的另一位祖師爺更為出人意料,竟是秦始皇嬴政,他獲此殊榮是因為他的反盜墓手段太強大。

「秦陵反盜墓手段很多,包括『伏弩射殺』、『活口坑殺』、『墓毒毒殺』、『積沙埋殺』等等八大招。

如此多的手段,確實令盜墓賊望而卻步,繼而生畏。

於是,盜墓賊把秦始皇當神靈供奉起來,給他燒香,是希望他能行好事,睜一眼閉一眼,不要讓自己在危險的盜墓活動中,碰到這樣機關重重的墳墓,免遭殺身之禍。

盜墓小說和電影里里,還有個著名的道具「黑驢蹄子」,稱此蹄頗有神性,還能制服殭屍。

倪方六在調查中卻並沒有發現有盜墓賊帶黑驢蹄子的事。

「但是,此說並非無稽之談,應該和民俗有關,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騎著一頭黑驢,此驢是一頭神驢,行為怪異,喜歡倒著走而不會迷路。

想一想,這樣的驢如果走進墓里是什麼樣子——頭朝外吧,絕不會在墓穴里出不來,這不正是盜墓賊希望的嗎?」

除了「摸金校尉」,其實民間對盜墓賊的說法很多,倪方六搜集了十多種「隱稱」,民國時北京一帶稱其為「土耗子」,湖南一帶則稱「土夫子」。

「土夫子」在盜墓賊中非常出名,逐漸形成了「長沙幫」,長沙一帶的盜墓之風因此盛行,與河南洛陽一樣,成為民國時期盜墓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倪方六把長沙幫歸於「技術控」,「『土夫子』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憑風水尋穴的望氣之功,有比狗鼻還靈敏的聞土嗅覺,有比特工更巧妙的打探本事,有快速辨定墓位、年代、寶物多寡的本事。

因此,有人用中醫上的診療手段『望、聞、問、切』來形象地比喻『土夫子』的盜墓功夫。

晚清重臣曾國藩的墓即是被一廖姓『土夫子』盜掉的,盜洞剛剛好打在棺材的前頭,非常精確。

據倪方六考證,民國時代的盜墓賊可以分為遼瀋幫、熱河幫、昌平幫、洹洛幫、雁北幫、關中幫、長沙幫等十大圈子,又分為南、北兩大派系。

兩大派基本上以長江為分界線,北派以「力」見長,如盜洞打在何處,挖成何形都有講究,十分詭異;南派以「技」見長,經驗時代傳承,手段超強。

3

一些盜墓賊改邪歸正成了考古專家

圖:洛陽鏟帶出的土方,盜墓者據此辨地下情況(倪方六 攝)

這些年,身為記者的倪方六養成了一個習慣,到外地出差採訪的時候「公私兼顧」,完成工作之餘順帶著考察附近的古墓,現場勘探盜墓的情況。

「就這樣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看了無數個古墓,全國只有新疆西藏、寧夏三個省沒有去考察過。

說起在四川樂山的一段野外考察經歷,倪方六至今還心有餘悸。

那是一個下雨天,他一個人背著包和相機去考察樂山一帶著名的「崖墓」,就是修在懸崖上的古墓,古人在山上挖出的一個個人工洞穴,作為天然的棺材安葬死者。

這些崖墓都被盜墓者光臨過,原本獨立的洞穴都被他們挖出的盜洞打通了,形成大洞裡面有小洞,洞連洞的情形。

「當時我也不知道怎麼有那麼大膽子,居然拿著手電就爬進洞裡,盜洞很黑很窄,只能匍匐前進。

我往前爬了100多米,越爬越心驚,因為裡面洞連著洞,像迷宮一樣,我覺得自己快迷路了,不敢再爬,慢慢退了出去。

後來當地人告訴我,我實在是萬幸,因為崖墓風化很嚴重,隨時有可能塌方,尤其是下雨的時候,我要是一個人被埋在裡面,都沒人知道。

」 在另一次考察中,倪方六意外遇到了「道上的人」。

當時他在一家飯店吃飯,老闆拿出一些簡牘給他看,他一看就知道是真的,老闆稱這是附近的漢代古墓群里出土的,表示第二天可以帶他去看。

考察古墓群的時候,倪方六發現這老闆非常內行,哪裡有盜洞都一清二楚,回來的路上,他發現了一個新的盜洞,裡面似乎還有閃閃發光的東西。

老闆找來一把鐵鍬熟練地挖起來,居然挖出一個漢代的棺材,原來那閃閃發光的是碎掉的瓷片。

棺材裡有一個骷髏頭,倪方六把骷髏頭正捧在手裡仔細觀察,老闆在旁邊脫口而出:「是個女的。

」這一句話就露了底,「他肯定是幹這一行的,一般人很難分清人骨的性別,可是對盜墓賊來說,這是基本常識。

果然,那老闆後來對倪方六承認他是做「刨古」這一行的,他手下有好幾個兄弟,刨除的東西如果值錢,就送來北京出手,他們與潘家園那邊的老闆有固定關係。

倪方六當時很想把這個骷髏頭帶回家仔細研究,但考慮到家人的感受,最終還是放棄了。

不過,在考察「秦宮大墓」的時候,他還是忍不住把一片棺材板帶回家,如今就放在家中陽台上。

「一直沒敢和夫人說,怕她心裡不舒服,我只是對當時製作棺材的木料比較感興趣,想研究一下。

後來,倪方六接觸了更多的盜墓賊和他們的後人,發現他們的手藝是世代傳承的,有些盜墓賊「改邪為正」之後,這手藝還能服務社會。

「例如以『土夫子』為代表的長沙盜墓賊是相當能幹的,考古界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考古發掘經驗。

在發掘長沙馬王堆漢墓時,當時墓內四個放置隨葬物的箱子太深,伸手夠不到,人又不能下去,民國時做過『土夫子』的探工便腰繫繩帶,上面用人拉住,側著頭將手伸進去,把裡面的隨葬品一件一件完好地取了出來。

在抬那具著名的名為辛追的漢代女屍時,探工更顯示了他們以前的『土夫子』的智慧。

如果用傳統的方法,幾個人拉手拽腳用力往外拖,極容易弄壞古屍,是他們建議用五夾板斜插進去,將內棺側起,把女屍小心移了出來。

20世紀50年代初期,共和國大批工業基礎項目在中西部地區上馬,考古工作量很大,但專業人手奇缺,好多民國時的盜墓賊就是這個時期陸續進入全國各地的文博系統,變身「考古工作者」,他們的的技術和工具為考古提供了不少幫助。

洛陽的盜墓行業一度非常興盛,如今不少盜墓者的後人有了新的職業——出去當專業探工。

在國內,「洛陽探工」很出名,受到業務單位的歡迎,一年到頭忙不完。

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前的地下勘探,便是由來自馬坡村的洛陽探工完成的。

4

影視大熱或引發新災難

打制好的洛陽鏟 倪方六 攝

古至今,關於盜墓賊留下了各種傳說,他們使用的工具也被傳得神乎其神,對於這些工具,倪方六多次到發源地進行了考察,揭開了它們神秘的面紗。

「清末,在洛陽一帶有『南蠻盜寶』的傳說。

南蠻子盜墓很神,在洛陽邙山上盜墓時,使用一種秘器「分土劍」,將之用力插入土層後,如果下面有寶物的話,寶物會自動現形。

」從用法來看,倪方六懷疑南蠻子手裡這個神奇的「分土劍」就是釺,盜墓使用的釺,比較長,方便深入更深的土層,也叫「探杆」。

其實釺本身並不神奇,盜墓賊依靠它尋找寶物要「憑手感」。

民國時,河南安陽一帶的盜墓賊擅長使用「探杆」找墓尋寶,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后母戊方鼎,便是1939年3月由一名叫吳希增的人使用探杆發現的。

當時探杆鑽到地下十多米深時,手震了一下,感覺碰到了硬物,將探杆用力提上來一看,發現堅硬的鐵探頭都彎了。

吳希增馬上意識到可能碰到青銅器一類的寶物了,但他當時沒有想到自己探到的會是迄今最大的青銅器,而且是國寶。

更神奇的是,一些道行深的盜墓賊甚至可以將拔上來的釺放在鼻子下面聞聞,只吸一下,通過帶上來的土氣味道不同,就能判斷出地下有什麼寶物,甚至可以判斷古墓的年代。

「這些人在圈內稱『聞家』,土壤被金器、銀器、銅品、鐵品腐蝕後,氣味各不相同;而且,每個時代所用葬具材料質地,防腐、防水作用不同,周邊土壤受影響後形成的氣味都有變化。

盜墓賊發明的最著名的工具還要數「洛陽鏟」,它是民國年間洛陽邙山上盜墓賊手中的第一利器,至今還是考古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洛陽鏟』神奇之處到底表現在哪裡?一句話,能輕鬆地把地下土樣完整地取出來!土樣上來後,盜墓賊根據自己的經驗,現場作一個簡單分析,就可知道下面是否有古墓、是什麼年代的古墓、古墓里有什麼樣的隨葬品、棺材是朝什麼方向放置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比用現代勘探儀器分析測量還準確。

這種現場分析,圈內行話叫「看土」。

學會看土,也就是分辨土壤情況,是盜墓賊必須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為了搞清「洛陽鏟」的淵源,倪方六深入它的發源地,洛陽附近的馬坡村,傳說「洛陽鏟」就是這裡的村民李鴨子在1923年前後發明的。

他費盡周折找到了李鴨子的孫女,還看到了李鴨子的墓碑,得知他真名為李亞子。

最諷刺的是,在李亞子自己的墓地上,也赫然留下了「洛陽鏟」的盜墓探孔。

倪方六在邙山上作調查時,看到許多地塊上有密密麻麻的探孔,起初還認為是考古工作者在這裡搞勘探,後來一了解,這是盜墓賊探墓所為。

利用「洛陽鏟」,盜墓賊一天可以打出100多個探孔,最快5分鐘就能打出一個。

從現代盜墓賊的口中,倪方六了解到他們的盜墓工具如今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除了膨脹炸藥,他們還使用金屬探測儀,甚至在手機上直接下載一個金屬探測軟體,比探杆更方便。

探到古墓的位置,他們直接用微信定位,呼喚同夥集結。

日前的清東陵瑾妃園寢被盜案件其實只是現代盜墓案件的冰山一角,倪方六在調查中發現,從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大陸沉寂了30年的盜墓活動,又開始出現,並趨於活躍,這是因為海外走私文物日漸猖獗,有了市場便有了犯罪。

「據估算,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20年間,中國大陸至少有30-40萬座大大小小的古墓被盜,以每座墓出土10件文物來算,被盜出的文物便多達三四百萬件,實際數量遠大於此估計。

如今,隨著盜墓電影和盜墓小說的大熱,一些狂熱的粉絲出於獵奇,也加入到盜墓賊的行列。

由於藉助了現代盜墓工具,破壞性也越來越大。

「如果得手,盜墓者不會像古人那樣,把不需要的陪葬器仍留置墓中,而是把墓冢毀得面目全非,一點不剩」。

這也是倪方六最為憂慮的事情。

(張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老九門》解析民國盜墓特徵有哪些?

民國盜墓,一團亂象。總結起來,民國盜墓是整個中國盜墓史的一個縮影,亂象之下是一種瘋狂,其嚴重程度可以用「前所未有」來概括,為整個中國盜墓史上罕見現象,具體呈以下五大特徵:

盜墓有3種絕器,你知道哪一種最厲害?

原題:民國盜墓三件絕器本文作者 倪方六《論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說到盜墓工具,可能有的讀者會立即聯想到洛陽鏟。不錯,洛陽鏟當然是一種盜墓利器,但盜墓利器並不只有一把洛陽鏟。實際上,...

盜墓圈秘密:那些從不外傳的絕招

中國現代意義上、由國家發起的、有組織、有針對性的「考古發掘」活動還不到一百年,之前多半都是盜墓的,將墓穴挖出,所以有不少文物都流落在外。事實上,真正的民間盜墓者受各種限制,他不可能帶著雷達去盜墓...

你從盜墓筆記里看到的盜墓知識,基本都是錯的

我們現代人對盜墓所有的認知,可能都是來自於幾本網絡小說。無論是《鬼吹燈》還是《盜墓筆記》系列,都給人們造成了這樣的錯覺:盜墓賊神通廣大,不僅可以從古書藏寶圖中拿到信源,還可以手持羅盤和洛陽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