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壁畫教學中藝術風格的探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畫像石是指雕刻有圖像的建築構石,盛行於中國漢代,多用於墓室、石闕、石祠堂等建築。

武梁祠畫像石是畫像石藝術在山東省的代表性作品,位於今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是東漢晚期武氏墓地中的三座祠堂之一。

武梁祠畫像石雖主要經減地平雕加陰線刻的方式而成,但是其內容、構圖形式等具有很強的繪畫性,集雕刻、繪畫於一身,是一種廣義上的壁畫。

武梁祠畫像石早在宋代就被趙明誠的《金石錄》記載,其藝術風格兩千年來影響深遠,對當今壁畫的創作和教學仍具有啟發和引導作用,值得廣大壁畫創作者深入研究。

一、武梁祠畫像石藝術風格

從畫像石的人物造型來看,畫面中的人物採用平面化的方式進行刻畫,單純簡潔、厚重質樸的造型,給人一種天然的古拙美感。

武梁祠畫像石這種質樸宏偉、博大雄健的審美特徵代表的正是山東畫像石藝術的特點,其藝術風格與古樸粗放的河南南陽畫像石、簡潔生動的陝西畫像石和清新活潑的四川畫像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滿」是武梁祠畫像石的主要構圖特點,其構圖以飽滿取勝,繁複而不雜亂,緊湊而不擁塞,嚴密且不留余白,儘量讓畫面內容占據空間。

而這種構圖特點展現的正是漢代的藝術審美特徵。

彭吉象在《中國藝術學》中如此概括:「『滿』表明了漢代的審美趣味是儘量地多,多多益善,有一種占有的興奮。

『滿』也意味著漢代對無限的把握不是一種虛靈的體味,而是一種具體的觀賞,因此儘管是神話,也被畫得如此具體,儘管是歷史、是傳說,也如在目前,栩栩如生。

」(彭吉象著:《中國藝術學》,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50頁)

二、武梁祠畫像石與傳統繪畫的關係

武梁祠畫像石採用青石材質,底紋大都以橫斜紋、對角斜紋和豎斜紋,以平面減地又加陰線刻的技法來雕刻,這種技法能夠使得圖像中的形象內容十分突出,又具有明快醒目的特點。

用線來表現人物造型是中國藝術最主要的特點之一,而武梁祠畫像石的用線能夠增強其節奏感、裝飾感,就如宗白華先生所說:「有的線不一定是客觀實在所有的線條,而是畫家的構思,畫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種有節奏的聯繫使形象表現得更美,同時更深一層地表現內容的內部節奏。

」(宗白華著:《美學散步》,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2頁)注重線的表現性是中國傳統繪畫最大特點之一,這點在壁畫中顯得尤為突出,從顧愷之的作品到永樂宮、法海寺壁畫,線條都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

另外武梁祠畫像石在線的基礎上又通過雕刻的力度、節奏、韻律等體現出與中國傳統壁畫表現形式有所不同的審美特徵。

武梁祠畫像石整體上展現出一種完美的二維平面化特徵,淺浮雕的表現手法極具裝飾感。

但是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乃是主觀的選擇,並非由於技藝的落後。

而這種藝術形式的「選擇」不同於西方的藝術形式,是由中國傳統藝術的審美所決定的。

(Benjamin March(班傑明·馬屈),「Linear Perspective in Chinese Painting,」Eastern Art,1931,no. 3,pp.113-139)武梁祠畫像石所採用的透視方法正是中國傳統藝術框架中的「散點透視」,能夠將不同時間、空間、地點的事物集中表現在同一畫面之中,與壁畫的表現語言相同。

在中國傳統藝術中,藝術家將不同的觀察視角表現在同一畫面中,使觀者可以「遊覽」,如五代《韓熙載夜宴圖》,藝術家採用記載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將各個事物串聯起來,並不拘泥於物象的具體位置,而是將物理現象與藝術家的心理現象結合起來,達到「咫尺天涯」的審美感受。

三、武梁祠畫像石對壁畫教學的啟迪

1.壁畫與建築空間的關係

著名壁畫家袁運甫曾討論過壁畫與建築空間的關係,認為「壁畫由於畫面宏大,它對空間的巨大覆蓋力,以及其視覺作用的潛在面的影響,著意審視壁畫與建築空間的而對應關係是尤為重要的。

」(袁運甫著:《袁運甫悟藝集》,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第28頁)武梁祠畫像石其畫面內容與整個祠堂建築關係具有非常強烈的對應關係,其布局具有嚴格的空間方位意義。

祠堂頂部主要刻畫天上神靈、日月星辰和祥瑞圖等,主要表現天上世界;兩邊側壁最高處的山牆刻畫了東王公、西王母等仙人畫像,代表漢人們嚮往的仙境;祠堂其它部位從上而下依次刻繪歷史故事和生活場景,如其兩側牆壁的畫像分上下四層排列,除最底部主要是宴飲和車騎圖外,其餘部分主要是對歷史故事人物的刻繪,如古代帝王圖、列女圖、孝子故事圖、刺客義士圖等。

漢代神仙方術思想盛行,人們普遍追求死後升仙,武梁祠畫像石中的布局體現的正是漢代人的宗教觀和生死觀。

上下不同層次圖像內容反映的則是儒家倫理道德,表現了武梁作為一名儒者,通過「精心挑選的歷史模範人物,教導他的遺孀、子孫、親戚和僕人們按照正確的儒家的規範行事。

」(巫鴻著:《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壁畫與建築環境關係緊密,建築環境對壁畫布局具有制約作用,武梁祠畫像石內容的布局與整個祠堂建築完美契合。

當今的壁畫設計,應依附空間環境去認識和把握,維護建築空間的完整性。

2.武梁祠畫像石的敘事特徵

德國美學家萊辛在《拉奧孔》中提出藝術敘事應該選擇「最富於孕育性的頃刻」的觀點,他認為:「最能產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讓想像自由活動的那一頃刻了。

」((德)萊辛著:《拉奧孔》,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0頁)武梁祠畫像石內容豐富,其中的歷史人物故事圖,帶有強烈的敘事性,其敘事方法和特徵令人矚目。

武梁祠畫像石人物故事敘事多注重選取代表性故事情節來刻繪。

如《荊軻刺秦王》中,左邊的荊軻頭髮直立,被抱住不能脫身,右邊的秦王倉皇失措,而畫面中心是荊軻用力擲出的匕首,匕首正飛過中間的柱子,下一刻匕首是否能刺中秦王,還是中途掉落,這些則留待觀者去想像。

壁畫作為一種藝術實踐活動,其敘事應該儘量選擇高潮來臨前的片刻,而不應該選擇情節的頂點,因為「到了頂點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遠的地方去看,想像就被捆住了翅膀,因為想像跳不出感官印象,就只能在這個印象下面設想一些較軟弱的形象,對於這些形象,表情已達到了看得見的極限,這就給想像劃了界限,使它不能向上超越一步。

」((德)萊辛著:《拉奧孔》,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0頁)

四、結語

武梁祠畫像石內部裝飾內容豐富、雕刻精美、布局嚴整,是漢畫像石藝術的巔峰之作。

其人物造型質樸宏偉,畫面構圖飽滿,呈現完美的平面化,極具裝飾感。

以線造型和散點透視表明其與中國傳統繪畫有著緊密的聯繫。

當今壁畫的教學中需要一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與理念,要求我們對傳統藝術形式有傳承、創新、發展,而武梁祠畫像石的藝術表現風格,其與建築環境的對應和敘事特徵是當代壁畫教學值得借鑑的。

在壁畫教學中,學員可以通過對武梁祠畫像石的學習解析,從而對中國傳統藝術和山東地域性藝術有新的感悟和認知,進而創造出符合當今時代的壁畫藝術作品。

(作者: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孔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石刻中的漢石精神

漢畫像石是漢代雕刻在墓室、祠堂、神闕上的 石刻畫。徐州漢畫像石起源於西漢末年,盛行於東 漢中後期,延續到魏晉。它同南京六朝石刻、蘇州 明清園林齊名,並列為「江蘇三寶」。 在兩漢時期,徐州先後是楚...

徐州漢畫像石 藝術中的漢文化

◎主講人:朱存明作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漢畫像石如同商周青銅器、南北朝石窟藝術、唐詩宋詞、明清園林等藝術瑰寶一樣,是中華文化鏈條上不可缺失的一環。漢畫像石是漢代留下來的一種藝術形...

活著的石頭--走訪山東武氏祠

山東嘉祥縣的武氏祠是建於東漢末年的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組祭祀祠堂與石闕、石獅、石碑等漢代文化遺存共同構成的武氏墓群石刻。武氏祠漢畫像石所表現的內容極其豐富,從現實到歷史,從真實到想像,從社會實踐到...

中國花鳥畫史初探——秦漢花鳥圖像(二)

代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多民族大融合的國家,其藝術的種類和形式是多樣的,由於漢國力的強大使得其藝術也出現渾厚厚重、博大雄健的特點。其最主要的藝術形式是畫像石、畫像磚、壁畫以及帛畫。畫像石:畫像石始...

徐州漢畫像石:體會劉邦故里「大風歌」的遺風

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桑梓故里,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近一個世紀以來,徐州地區發現的大量漢畫像石、漢畫像石祠堂、漢畫像石墓葬,為國內外學者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圖像資料。徐州漢畫像石已經成為歷史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