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故都上京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遼國上京遺址是中國遼代都城遺址,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918年(神冊三年)開始興築,初名皇都,926年(天顯元年)擴建,938年(天顯十三年)改稱上京,並設立臨潢府,為遼代五京之首。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曾在此挖掘。

1962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進行了全面勘探和試掘。

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遼代都城遺址。

上京為遼代五京之一。

始建於神冊三年(918),號臨潢府。

是遼聖宗以前的統治中心。

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

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2年勘測、試掘遺址。

遼上京由皇城和漢城組成。

周長約6400米,城牆均夯土版築。

皇城在北,略呈方形,現存3座城門,城牆上築馬面,城門外有瓮城。

大內位於皇城中部,其正中偏北部有前方後圓的氈殿形基址和官衙基址。

皇城北部為空曠平坦地帶,推測為氈帳區。

城東南為官署、府第、廟宇和作坊區。

在城內西部發現的窯址,既生產典型遼風格的瓷器,也生產精緻的仿定窯白瓷。

漢城在南,是漢、渤海、回鶻等族和掠來的工匠居住的地方。

其北牆即皇城南牆。

現存4門,城牆低矮,城內遺蹟大部被白音戈洛河沖毀。

遼上京保留了許多遊牧風習,具有典型契丹族特色。

極注重防禦,有完整的城防設施。

分為南北城,反映了契丹統治者對被統治民族的防範。

遼國疆域

城址由皇城和漢城兩部分組成。

平面略呈日字形,城牆全用黃土夯築,周長8916.9米,殘高5~9米。

皇城位於北部,是契丹統治者居住區域,也是初築的皇都。

東、南、北 3牆都呈直線,各長約1500米,西牆中段位於小土崗頂部,南、北兩端向內曲折,全長約1850米,東、西、北 3牆中部殘存有門址,並加築瓮城,各牆上殘存有馬面。

西牆內的山崗頂部,有一組東向的建築址,應是早期的宮殿遺蹟,在此可以俯覽全城。

崗下有一大道直向東門,推測皇城最初是以東門為正門。

擴建漢城後,城內主要建築都改成南向,皇城南門改為正門。

四面城門內都有大街直通大內宮牆外。

大內位於皇城中央部位,宮牆牆基已殘毀,大致探明約為長方形,周長約2000米。

內有宮殿、門闕、倉庫等建築基址,其中有兩座大型宮殿,建築在高約 4米的台基上。

皇城南部有不規整的街道及官署、府第、作坊和寺院基址,其中一座寺院內殘存一軀殘高 4.2米的石刻菩薩像,傳為天雄寺遺址。

皇城北部地區未發現建築基址,應是文獻所載契丹貴族搭設氈帳的地帶。

漢城位於南部,是漢、渤海、回鶻等族居住區域,其北牆即皇城南牆,東、南、西 3牆系擴築。

牆身較皇城低窄,殘牆最高3米,無馬面,現已無法探明原有6座城門的具體位置。

原來流經城南的小河,經過多次改道,自城西南角穿過東北角,將城內文化堆積層沖刷殆盡,僅餘靠近皇城南門的小片地區。

城址附近現存磚塔兩座。

一座位於城址東南約 3公里的山坡上,俗稱南塔,為八角密檐式,殘高約25米,尚存7層塔身及塔基,塔剎及檐椽都已塌毀。

塔身第1層每面鑲嵌高浮雕石刻佛、菩薩、天王、力士和飛天像。

塔東南約50米處有遼代開悟寺遺址,此塔當是開悟寺塔。

另一座位於城址北約 1.5公里,俗稱北塔,為六角密檐式,僅存5層塔身,殘高約6米,傳為遼代寶積寺塔。

遺址的皇城部分,已劃定為重點保護區,20世紀50年代將城內新建的房舍拆除,成為一片草場,嚴禁興工動土,從而得到了較好保護。

鑒於皇城部分南牆及東南城角已被小河洪水沖毀,1981~1984年間,國家撥款在小河兩岸興建了石塊包砌的防洪堤壩,共長2000餘米。

上京是契丹建國之初設立的都城,也是我國古代漠北地區的第一座都城。

史載,上京為遼太祖創業之地,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水草便畜牧。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今敖漢旗東部)稱帝建遼,918年命禮部尚書康默記充當版築使建都城,僅百日便初具規模,名曰皇都。

遼太祖死後,太宗即位繼續營建皇都。

938年,太宗改皇都為上京並設臨潢府。

上京城分南北二城,北名皇城,為皇族居所;南名漢城,為漢族人居所。

兩城相連呈「日」字形。

兩城建築與布局是遼「以國制治旗但,以漢制待漢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

遼上京作為遼之都城歷經204年。

1120年金兵攻占上京。

金時將上京改為北京臨潢路,至元代上京逐漸廢棄。

皇城內現存石刻觀音、龜形碑座各一具,附屬建築有南北二塔。

現皇城內仍遺存皇城殘牆、雕花柱礎、石刻觀音像及大量珍貴的地下文物等。

京遺址1961年3月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遼上京遺址的保護被列為西部大開發文物重點保護項目。

2002年3月13日遼上京保護規則通過了國家級專家鑑定,並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實施。

遼上京遺址是我國保存最好的古代大遺址之一。

沙里河原本在漢城外山腳下流過,河流改道已經進入遺址,並滾動至上京皇城、漢城之間,對皇城危害甚大。

已有40多戶居民房子蓋到漢城城牆遺址上,同時,303國道南北橫穿遺址、城鎮污水通過遺址排入河道,這些都給遺址保護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

《遼上京遺址保護規劃》已在北京經過國家級專家論證通過逐步全面啟動保護工程。

為保護好遼上京遺址,巴林左旗劃定了遺址保護範圍、樹立了保護標誌、建立了較為詳細的科學記錄檔案,並建起了遼上京遺址防洪大堤,但由於沙里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河床滾動劇烈,僅從1990年開始河床就滾動了162米,嚴重威脅遺址安全。

內蒙古赤峰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於2003年4月奠基破土動工。

該館設計為坐南朝北,占地面積19649平方米,廣場面積15000平方米,博物館主體面積4649平方米,正面外觀為仿遼代建築風格構築。

博物館內共有4層,第1層為序言廳,主要介紹巴林左旗文物事業的發展情況。

第2、3層為2、3展廳,主要陳列遼代出土大批珍貴文物,第4層為第4展廳,主要陳列了遼代出土大批的珍貴壁畫。

遼上京博物館將以新的面貌展示遼代出土的文物,館內收藏著出土的「紅山文化」「富河文化」遺存,還有鮮卑、契丹、女真、蒙古各族人民各個時期的文物15000餘件。

精美的遼代馬具,古樸的鐵犁,具有遊牧民族生活氣息的雞冠壺、三彩盤、盤口瓶等瓷器和契丹銀幣、銅幣,還有漢字,契丹大、小字碑刻,反映契丹北方草原遊牧民族葬俗的火葬器物及宗教生活的南塔石雕等,還有珍貴的遼墓壁畫、印鑑碑銘等遺物和以前從未展示的出土文物。

這些距今數千年的文化遺產,以其直觀的形象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俗。


契丹人

2002年8月3日,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內的遼上京遺址,經過近幾個月的發掘,皇城南半部分城牆地表以上結構基本清晰,地表以下部分正在發掘之中。

內蒙古自治區考古研究組織考古人員在遼上京遺址外圍部分開始測量、鑽探和試掘,確定了漢城、皇城東門和南部城牆等3個試掘點。

通過對土樣的分析和城牆顯示的結構痕跡,初步認定,南部城牆底寬至少有32米,地表以上高度為10米多。

牆體結構為內外3層的板築結構,特別表現為底部土層薄而密集,越往高處土層越厚,最厚處可達20米左右。

由於城體保存尚好,清晰可見築牆時夯窩的痕跡,每平方米有270多個,十分堅固。

2012年8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千年前的契丹古國遼國的首都遼上京進行考古發掘並獲重大發現。

發掘中出土的最精美遺物當屬一個保存較好的石經幢座和半塊仰蓮雕花石座。

石經幢底座呈八邊形,四角有四個獸頭,兩個獸頭保存較好,另外兩個已經被破壞。

在石經幢座旁邊還發現了與其相關的半塊仰蓮雕花石座。

在兩件遺物的附近發現了一個多次被盜掘的盜坑。

同時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出土了近萬枚北宋銅錢和數十個體的泥塑人面像。

這些泥塑人面像雕塑十分精美,是一批珍貴的藝術精品,代表了遼代工匠高超的工藝水平。

2012年10月09日,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遼上京皇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日前獲得重大發現,在剛剛清理出的3座遼代始建塔基中,已確認一處為遼代皇家佛寺遺址,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遼上京考古隊隊長董新林介紹,本次發現的這處遺址是遼上京皇城遺址內最大的一處佛寺遺址。

考古人員共發掘出3個塔基,台基均為六邊形,朝東南向。

其中中間的一個大塔基直徑40餘米,兩側各有一個小塔,南北呈一字排開。

專家認為,這種獨特的布局在目前國內的古塔中十分罕見,從佛寺遺址的建築位置、建築規模,一號塔基建築體量、出土遺物及其精美程度可以確認,這是一處遼代始建的皇家寺院,是遼上京城當時標誌性的建築之一。

遼上京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周長13.5公里,分南北十城,皇城位北,漢城位南,兩城以牆為界。

皇城是契丹皇族、貴族的宮殿和衙署所在地,周長7.5公里,現殘存城牆市6-10米,寬12-16米。

漢城現殘存城牆三段,略呈正方形。

當初是漢人居住區。

上京城南北各有磚塔一座,俗稱南塔、北塔。

南塔八角7層,高25米;北塔為六角5層,現殘存4層,高約10米。

遼上京在遼國軍事、政治和經濟上占有重要地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遼上京布局將進一步明晰

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二隊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遼上京考古隊,將正式開啟對遼上京宮城三號院落等遺址的發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遼上京考古隊隊長董新林告訴記者...

遼上京遺址考古現場探訪記

2011年起,遼上京考古隊開始了對中國北方第一座草原都城「遼上京」的系統發掘。考古隊今年的工作重點,是對宮城南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探尋上京是否存在從東向向南向軸線轉變的過程。「上京,太祖創業之地...

東亞都城和帝陵考古與契丹遼文化的研究評述

引言為進一步推動東亞地區10~12世紀諸王朝都城和帝陵的考古研究,促進遼代考古和契丹遼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赤峰市文化局、文物局協辦,巴...

2017年度遼上京宮城遺址考古發掘啟動

中新社呼和浩特6月18日電 (記者 李愛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18日對外披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二隊和該所聯合組成的「2017年度遼上京宮城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將對遼上...

遼上京考古發掘新成果和新認識

遼朝是契丹人建立的、漢人居多數的朝代(907—1125年)。公元907年,作為中國歷史進程中重要節點的唐朝滅亡,五代第一個小王朝「梁」立國。同年,雄踞燕山北麓地區的契丹族異軍突起,契丹部落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