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反盜墓:「疑冢」傳說的由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普通的反盜墓方式,是隱蔽墓址,使盜墓者不知其處。

據說先古陵墓不封不樹,不在地面設置突出的標識,其主要出發點之一,就是防止盜掘。

漢末三國時期盜墓現象的嚴重,致使種種反盜墓的形式中,曾經出現了所謂「疑冢」「虛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盜墓者的情形。

其中,以曹操所設置的「疑冢」最為著名。

民間傳說曹操有「疑冢」多至72處,有的「疑冢」甚至是設置於水中。

泉州民間也曾傳說,施琅將軍共有7處「虛墓」,分別位於泉州的幾個古城門口。

傳統的反盜墓手段,又包括石槨鐵壁以求堅固,儲水積沙以防盜鑿,以及以機弩飛箭、伏火毒煙來殺傷盜墓者的方式。

古墓被盜嚴重,由此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以全國已經發掘的數千座漢墓為例,據介紹,目前只有3座墓葬倖免。

「我們在發掘古墓時,最擔心的就是墓葬已經遭到盜墓者的洗劫。

」一位長期從事考古工作的學者這樣說。

「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古人視死如生,古墓成為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文化遺存,古墓里的文物代表著一個悠久文明所印記的歷史。

為了最完整地記錄下古代文化遺存所反饋出來的歷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古墓時,並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隨意發掘,而是通過對古墓進行科學的清理、記錄、繪圖後,再進行分析、比較、斷代,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取古墓所反饋出來的信息,供日後的研究使用,以此來補充或豐厚歷史。

而盜墓行為,說心裡話則對考古工作造成干擾和破壞。

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有記載的被盜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距今約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顆玉印,上刻十字,當時沒有人認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詳解中國古代盜墓歷史

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社會文化現象。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

駭人聽聞:歷史上真正的盜墓

干盜墓勾當的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官盜,像漢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溫韜,到民國時的孫殿英等,都很有名,他們往往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地大幹;還有一種是民盜,分布各地,人數眾多,都是偷偷摸摸地進行...

文物破壞:盜墓首當其衝

盜墓,是一種淵源古遠的犯罪行為。我國的盜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有記載的被盜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距今約3600年。「豐財厚葬以啟奸心」,厚葬是盜墓的主要根源,而對古墓中價值連城的隨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