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與傳承:探尋「失落的瑰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新華社北京8月15日電(記者屈婷 丁銘)十五年前,日本考古學家佐川正敏第一次來到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遼上京遺址,當時遺址內沒有任何民間建築,城牆也保存得相當好,令他「印象深刻」。
如今,美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主席道格拉斯·科默教授站在遼上京「西大門」——乾德門的保護展示場址中,連連用「難以置信」形容眼前占地達737公頃的遺址保護區。
「我很少在世界其它地方看到如此宏大、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考古遺址,」曾是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考古遺產管理科學委員會主席的科默說,「它能長期保持高度的完整性、真實性,我認為當地政府和考古學家做了卓越的工作。
」
遼上京遺址航拍(左為北)這是中國歷史博物館拍攝的照片
這片被大興安嶺余脈包圍、風景秀美的盆地中,藏著「失落的瑰寶」——公元10到12世紀雄踞北方的契丹遼帝國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首都——遼上京。
2012年,它和西南約20公里外的遼祖陵遺址作為一個整體,入選《中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遼是遊牧民族契丹人所建而漢人居多數的多民族帝國。
它以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為中心,一度北抵克魯倫河流域和外興安嶺一線,東臨日本海,西到阿爾泰山附近,南達河北高碑店白溝一線。
它與南部中國的五代和北宋王朝(907~1127年)年代基本相當。
「當時,中亞各國『無聞中國有北宋,只知契丹即中國』,」遼上京考古隊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董新林說,但由於契丹民族的消亡以及後人的偏見等因素,「長期以來世人一直低估了契丹遼帝國的歷史價值和影響力」。
上世紀早期,日本人鳥居龍藏首次在赤峰進行了考古勘察,此後契丹遼史的研究長期由日本學者引領。
新中國成立後到上世紀末,中國學者對遼代遺址考古一直關注較少,特別是對都城和帝陵的研究。
本世紀初,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內蒙古文物考古所開展的一項長期、系統考古發掘工作改變了這一切。
今年52歲的董新林用12年時間,帶領考古團隊陸續將遼帝陵、遼上京等重要遺址的性質、布局、沿革、制度等一一解碼,很多考古新資料和新認識都具顛覆性。
遼上京考古隊員合影
比如,他們首次從考古學上確認遼祖陵的地望和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玄宮所在;首次確認了遼上京宮城位置和規模,更正了以往對宮城範圍的錯誤推測;首次發現並確認遼上京城存在東向為尊的情況……
「就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來看,契丹遼文化與中原漢文化、党項西夏文化和女真金文化在公元10到12世紀彼此經歷了大融合、大發展,」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白雲翔說,這段歷史的研究對全面揭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是「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
十幾年前,隨著巴林左旗城區的擴展,遼上京遺址保護壓力驟增,遼祖陵也因地處偏僻而日益荒涼。
董新林意識到必須「主動發掘」,為開展更高層次的大遺址保護規劃提供科學的考古依據。
中國在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目前擁有各類世界遺產52項,居世界第二。
由於2018年起執行新的「限額制」,像中國這樣世界遺產數量較多的國家在申遺道路上面臨挑戰。
像遼上京和遼帝陵這樣的土建遺址,除了部分6到10米不等的夯土城垣,宮殿寺院等建築只有依稀可見的基址外,大部分實物證據都隱藏地下。
如何完整保護和充分展示其價值,成為文保部門亟待解決的難題。
乾德門址遺蹟俯視圖(上為南)
乾德門的保護展示場址就是董新林團隊配合專業保護團隊和當地文保部門的一次嘗試。
通過「精耕細作」的發掘,人們知道西門由單門道城門和瓮城構成,兩側有夯土墩台,門道寬約6.2米;瓮城呈「馬蹄形」,瓮城門朝南開。
保護展示的場址準確地「還原」了它的規模,但卻沒有生硬地仿建出一個今人想像的「城門」。
「城門兩側墩台肯定是比現在抬高復原的要高很多。
木過梁式的城門頂部具體是什麼樣子,我們並不知道,因此用夯土堆出其遼代和金代的布局就足夠了。
」董新林說。
為了守護好這片「寶地」,當地政府已投入約2億元,在南部的沙里河上游封山育林,以減少洪水對遺址的影響。
他們還將國道改線,並籌資數億元對遼上京遺址周邊棚戶區進行改造和搬遷,以及環境整治。
巴林左旗旗長孟和達來很感謝考古和文保專家帶來的全新理念。
他表示,「我們會根據最新考古發掘的情況,重新認識承載遺址價值的物質載體和遺產構成要素,從而更有效地保護其真實性和完整性,慎重選擇遺址展示和闡釋的方式。
」
在巴林左旗這個以蒙、漢兩族為主的城市,契丹大街是最繁華的街道,路邊小區和商店隨處可見「契丹」字樣。
很多蒙古族人相信,契丹人是他們的祖先之一。
本月初,「中世紀都城和草原絲路與契丹遼文化國際研討會」在巴林左旗舉行。
與此同時,第二屆中國契丹遼文化節也在當地開幕,蒙古族歌手唱著民歌,市民扶老攜幼,把廣場擠得滿滿的。
「年輕人喜歡唱流行歌曲,但民族歌曲依然有生命力,」孟和達來說,「只有保護和展示好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古老的契丹遼文化才能傳承下去。
」
(文中視頻和圖片均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提供)
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3月29日,由省文物局指導,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華夏考古》編輯部主辦的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出爐。本次評選共有11個發掘項目入圍,經過各項...
2017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揭曉 快看都在哪裡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3月29日,省文物考古學會發布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滎陽青台遺址發掘」「二里頭遺址宮殿區東北部5號基址發掘」「新鄭鄭韓故城遺址發掘」「洛陽東漢...
赤峰巴林左旗遼上京遺址發現宮城北牆
從7月15日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二工作隊和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遼上京遺址考古隊,對巴林左旗境內遼上京宮城進行科學考古發掘。現已確認了宮城的北城牆,並在進一步探尋遼上京...
遼上京遺址考古獲得重要成果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7日電(記者丁銘)遼上京考古隊隊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董新林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遼上京遺址從2011年開始有計劃的考古發掘至今,已初步摸清遺址的平面布局、功...
遼上京考古新發現:契丹古國首都以東向為尊
遼上京考古新發現:契丹古國首都以東向為尊與歷史文獻大體相仿中新社赤峰10月7日電 (記者 李愛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董新林7日在赤峰表示,今年以來對契丹古國首都---遼上京宮城南門進...
遼上京遺址考古現場探訪記
2011年起,遼上京考古隊開始了對中國北方第一座草原都城「遼上京」的系統發掘。考古隊今年的工作重點,是對宮城南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探尋上京是否存在從東向向南向軸線轉變的過程。「上京,太祖創業之地...
考古發現契丹古國首都遼上京以東向為尊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7日電(記者勿日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遼上京考古研究隊,今年對千年前的遼國首都遼上京宮城南門進行發掘,再次佐證了遼上京城市規劃以東...
東亞都城和帝陵考古與契丹遼文化的研究評述
引言為進一步推動東亞地區10~12世紀諸王朝都城和帝陵的考古研究,促進遼代考古和契丹遼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赤峰市文化局、文物局協辦,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