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浜首現完整棺木 側身屈肢葬在一整塊木頭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天下午,在300平方米的遺址發掘展示區外的排水溝內,隨著省考古研究所的馬老師、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掀起一大塊雨布,一具完整的骨架展現在眼前。

看到,骨架仍非常清晰,頭朝北腳朝南,向東側著身子,雙臂交叉,下肢彎曲,葬在一具完整的棺木中。

「這叫側身屈肢葬,是馬家浜文化中的一種葬式,不過比較少見。

骨架下面有棺木,而且是這麼完整的一具棺木,更是非常少見。

」陳建江說,目前馬家浜遺址發現的墓葬有50多處,葬式大多為俯身直肢式,還有一些是仰身直肢式,而側身屈肢葬很少。

根據這一點,應該可以初步判斷,被葬的人地位應該較高,或者在當時生活過得要富裕些。

據掌握的信息,保存這麼完整的棺木,還是馬家浜文化遺址發掘史上挖掘出來的第一具。

「以前,也挖出過棺木,不過都是一片片的,很零碎。

經現場測量,這具棺木長約1.4米,寬約0.3米。

根據這一棺木的大小,陳建江進一步推斷,被葬的人應該身高在1.7米上下。

不過是男性還是女性還有待進一步鑑定。

「這是馬家浜遺址挖掘史上的第一次,甚至可能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為數不多的發現。

」人類社會早期,一般挖掘土坑埋葬屍體,並不採用棺槨等葬器。

後來,由於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了表示對死者的尊重,開始採用葬器。

早期的葬器一般為陶制的瓮或缸,後來,木棺出現並成為主流的葬器,一直沿用至今。

這次發現的木棺為一塊完整的樹木,猜測這是從一棵大樹上完整截取的整塊棺木。

「在原始社會,人類生產能力低下,雖然當時沒有貧富差距和等級差別,但如此完整和巨大的一塊棺木,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死者生前或許具備某種特殊的身份。

因為當時要從大樹上截取完整的一塊木材,然後挖空,是相當困難的。

馬家浜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7000餘年。

經歷長久的風雨侵蝕,棺木為何還能保存如此完好? 這是因為木棺和古屍是一體的。

整體保存完好是由當地氣候,土壤,墓室內溫度、濕度等因素共同決定的。

由於地形封閉且與外界隔絕,馬家浜遺址維持了一個良好的文物保存環境,使骨架和隨葬文物不易腐化和氧化。

諸多因素綜合產生效應,從而使木棺和遺骨得以完好地保留到今天。

木棺的保存完好,則更得益於它的材質,也許是用不易腐化的木材製成。

骨架由於棺木的保護,也一同存留至今。

而這具棺木究竟是啥材質還有待進一步鑑定。

為了保護其他文物不受雨水侵蝕,工作人員將建造良好的排水系統,並對出土文物進行妥善保護。

據悉,按規劃,政府將在馬家浜遺址附近建造博物館和考古發掘現場展示區,讓更多普通市民感受7000多年前的文化。

如果您是古玩、錢幣收藏者,請聯繫私人微信號:(長按複製微信號) art88168

微信公眾平台:dudumaweidu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南寧三岸灰窯田貝丘遺址正式發掘

南國早報南寧訊 (記者佘鴻雁)依江畔而居,捕魚打獵,喜歡吃螺,懂得製作陶器……正在發掘中的南寧市灰窯田貝丘遺址,展現了6000多年前邕江岸邊原始居民的生活面貌。南寧三岸灰田窯遺址自今年2月底開始...

毛家坪遺址中的「屈肢葬」之謎

毛家坪遺址屬於早期秦文化遺址,是「秦文化的發源地」,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磐安鎮毛家坪村,遺址分布在渭河南岸的二級台地上,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約1000米麵積約60萬平方米。1947年,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