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坪遺址中的「屈肢葬」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毛家坪遺址屬於早期秦文化遺址,是「秦文化的發源地」,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磐安鎮毛家坪村,遺址分布在渭河南岸的二級台地上,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約1000米麵積約60萬平方米。

1947年,裴文中先生在渭河流域調查時首次發現。

1981年,毛家坪遺址被公布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1983年由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和北京大學考古學系聯合對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

2012年7月,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博物館及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聯合組成的早期秦文化課題組又對毛家坪遺址進行了進一步發掘。

在這幾次發掘墓坑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死者的埋葬方式比較特殊。

一般來說,古人埋葬死者,通常是將屍體平放在墓坑或棺木中,仰身直體,四肢伸展,姿態自然。

但是在毛家坪遺址的墓坑中,死者的頭部朝西,肢骨屈折,下肢呈卷屈特甚的形狀。

經考古學家認定,這種奇特的埋葬方式是秦人慣用的「屈肢葬」。

毛家坪遺址中大多採用屈肢葬式,發掘出來的人骨,能分辨清楚的具體可分為仰身、側身和俯身三種。

其中仰身屈肢葬有十九座(M2050、M2051、M2054、M1045、M1046、M1047等)、側身屈肢葬有十座(TM101、TM105、TM107、M1024、M1038等)、俯身屈肢葬有一座(M2011)、仰身直肢葬有一座(M2017)。

根據其卷屈程度可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脛骨、排骨與股骨相疊壓,蜷屈特甚,有二十五座;第二種形式,脛骨,排骨與股骨夾角大於60°,蜷屈較輕,雙手多交叉於胸前或順體下垂,有六座。

「屈肢葬」的葬俗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會,在黃河上游甘、青一代的遠古居民就已經採用這種方式來埋葬死者。

因而一般認為,我國古代的屈肢葬最早發源於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

西周末年,關中戰火四起,王室被迫放棄故都東遷洛邑,西北諸族遂大舉東進,屈肢葬俗也隨著民族遷徙的洪流在關中地區盛行開來,並逐漸擴散到中原大地。

春秋戰國時期,屈肢葬俗在秦人中頗為流行,是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致今天的考古學家們將屈肢葬作為區別秦墓與其它列國墓葬的主要標誌之一。

秦人盛行屈肢葬,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

根據文獻記載,秦本為東方民族,周滅商後,秦人(此處應為狹義秦人,即秦族)作為商的追隨者,被周人打壓,秦人部族被西遷至戎人聚集的關中,為周王室守衛西陲。

周室東遷以後,秦國作為新興的諸侯國留守關中,長期與西部諸族往來周旋,在這種環境中,秦人就很自然地吸收了西部諸族的文化因素。

因此,東周時代的秦人普遍盛行屈肢葬,也就不足為奇了。

直到漢初,秦人的後裔仍有採用這種葬式的。

大約在漢武帝時代,過去各具特點的諸多文化融匯成統一的漢文化,屈肢葬俗也就逐漸消亡。

古人為什麼要將死者的遺體屈肢而後葬呢?這種奇特的葬俗引起了今人極大的興趣,許多學者曾從社會史、宗教信仰乃至生理學的角度對此進行了探索。

目前,學術界對屈肢葬的動機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1)屍體屈肢可以縮小墓坑,以節省墓地和埋葬用工。

(2)屈肢仿死者生前的跪坐姿勢,是卑者侍奉尊長之禮,也是奴婢執事的姿態,因而屈肢葬應是秦國奴隸的一種固定葬式。

(3)表示捆綁死者,以防其靈魂作祟活人。

(4)肢體卷屈而臥即秦簡《日書》所說的「窋臥」,是秦人為免遭惡鬼侵害而採取的一種「辟鬼之術」。

(5)屈肢狀頗像胎兒在胎胞中的姿態,象徵著人死後又回到它們所生的地胞里去。

(6)屈肢是按照人們休息或睡眠時自然姿勢放置的,表示死者長眠九泉。

(7)屈肢狀是按照死者最後時刻所保持的原姿態。

總之,古代屈肢葬的真正意義究竟何在,至今仍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未解之謎,有待學者們進一步去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 《毛家坪遺址保護規劃》(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心.2015年12月)。

[2]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周蘇平.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

[3] 《甘肅甘谷毛家坪遺址發掘報告》(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北京大學考古學系.考古學報.1987)

[4] 《毛家坪遺址考古記》(肖宇,趙兆,劉婷等.秦文化探源.大眾考古.2015)

(甘谷縣文廣局 王根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毛家坪的深度

□汪彤在毛家坪見到梁雲的那天,是在一個艷陽天。他步伐蹣跚,曬成古銅色的臉上戴著一副近視眼鏡,鏡片在耀眼的陽光下反射著亮光。作為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領隊,梁雲帶領著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

甘肅聯合考古發掘 10年成果將赴北京展出

商報訊 (記者 馬霞) 記者昨日獲悉,從11月29日起至2015年3月15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考古發掘成果將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進行展出,目前參展的620餘件(組)文物已經運...

南寧三岸灰窯田貝丘遺址正式發掘

南國早報南寧訊 (記者佘鴻雁)依江畔而居,捕魚打獵,喜歡吃螺,懂得製作陶器……正在發掘中的南寧市灰窯田貝丘遺址,展現了6000多年前邕江岸邊原始居民的生活面貌。南寧三岸灰田窯遺址自今年2月底開始...

毛家坪遺址發掘豐富秦文化內涵

光明網11-21 13:43顯示圖片本報甘肅訊(記者朱羿)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對甘肅甘谷毛家坪遺址二次發掘目前初步結束,從目前發掘探明情況來看,該遺址保存比較完整,清理墓葬數量近千座,出土陶器、...

甘谷發現2700年前縣治遺址

甘谷發現2700年前縣治遺址據新華社消息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五家單位組成的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經過多年考古發掘研究,發現並確認了甘谷縣毛家坪遺址是2700多年前秦國設立的古冀縣縣治所在,這...

我省毛家坪遺址入圍終評

光明網03-12 01:36顯示圖片【本報訊】11日記者獲悉,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25個項目入圍終評。我省甘谷毛家坪遺址成功入選。 本年度評選活動自2014年12月啟動,...

早期秦文化來源仍待逐步澄清

作者:張春海早期秦文化的來源和面貌,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早期秦文化是秦帝國的文化源頭,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釐清早期秦文化的來源和發展脈絡,對於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徵等,具有...

齊家文化銅刀研究(連載一)

著名文化學者陳光華先生《齊家文化銅刀研究》(連載一) 1999年10月25日《人民日報》報導:我國科學家在安徽繁昌「人字洞」發現了一批距今大約200多萬年的石製品,其中一件石刀,經專家鑑定後認為...

毛家坪遺址將衝刺「國保」單位

光明網11-19 02:03顯示圖片 11月18日,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作為早期秦文化研究課題重點工作之一的2014年毛家坪遺址發掘暫時告一段落。本次發掘共清理墓葬18座,灰坑26個,車馬坑2座...

莫呼查汗墓地與周邊地區的文化聯繫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在和靜縣境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為配合和靜縣的基本建設工作搶救性發掘了近2000座古代墓葬和一些重要的古代遺址。相繼發掘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