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古墓探秘:那毫不起眼的石頭 或許就是一座古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文化溫州,家底盤點。

自5月13日起,溫州網聯合市文化局,根據《溫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專題叢書》對溫州部分文化家底進行盤點,推出系列溫州文化報導,一起來為家鄉的文化點個讚。

溫州網訊(梁岩華/編撰)溫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素有「東南鄒魯」的美譽。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塊山海交匯的土地上勞動生息。

西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建永嘉郡城。

特別的自然風貌和殊勝的境遇,加之歷史上南北移民集聚,造就了溫州多源並涵、澤被久遠的特色文化,同時也孕育了極其豐富的,具有較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

眾多文物古蹟與歷史遺存,更是集中彰顯了溫州東甌文化的深厚底蘊。

墓葬是人類文化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溫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共普查登記墓葬550處,其中包括先秦墓葬13處,秦漢六朝墓葬19處,隋唐五代墓葬16處,宋元時期墓葬98處,明代墓 葬135處,清代墓葬263處,另有6處年代不詳。

而登錄的部分新石器時代遺址也可能包含墓葬在內,故實際登錄數應當更多。

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去看看,歷朝歷代的溫州墓葬都有著怎樣的講究。

一、新石器時代

曹灣山遺址——溫州年代最早的古墓葬

迄今,溫州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上溯至5000多年前。

距今4000多年前,好川文化居民已在甌江下游繁衍,市區曹灣山(老鼠山)遺址發掘的好川文化墓葬,是迄今發現的溫州年代最早的古墓葬

墓葬全景

曹灣山遺址位於溫州市鹿城區上戍鄉渡頭村。

曹灣山海拔61米,遺址依山傍水,以山頂岡地為聚落中心,山腰、山坡均有遺存分布,面積近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末期山前沿江的孤丘型聚落遺址

墓葬出土玉飾組片

平緩的岡頂是該聚落的中心,西南為居住區,東南為墓葬區。

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發掘,發掘面積635平方米。

揭示連片成排石礎建築遺蹟,清理墓葬35座,獲得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1000多件。

墓葬出土石錛

二、商周時期

主要有石棚墓、土墩墓、土坑豎穴墓三種類型

石棚墓

岱石山石棚墓早年舊照 (轉引自 《浙江新石器時代圖錄》 )

商周時期分布於溫州的特殊墓型是石棚墓

石棚墓是以單塊巨石蓋頂、若干塊立石支撐的特殊形制的墓葬。

石棚墓分布範圍很廣,歐洲西部和北部,亞洲南部、東南部和東北部,非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均有發現。

石棚墓因形態差異,各地稱呼也不一樣,歐洲稱桌石,韓國、朝鮮和日本稱支石墓,我國則稱為石棚墓。

我國石棚墓主要分布在東北的遼寧、吉林兩省和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區。

發掘後的石棚墓遺存

溫州是浙南石棚墓的主要分布區。

其分布情況為:瑞安岱石山36座、棋盤山4座、楊梅山1座,平陽龍山頭3座,蒼南硐橋7座,三門縣滿山島5座,共計56 座。

它們均分布於沿海地區,多數位居海拔30-150米的大山支脈山巔或山脊上,山勢平緩,視野開闊,也有少數分布於山麓台地上,如硐橋石棚墓。

棋盤山東山岡

棋盤山西山岡

棋盤山石棚墓群

位於瑞安市馬嶼鎮的棋盤山上。

石棚墓分布在東、西兩座山岡上,東山岡屬江橋村,西山岡屬石橋村,兩岡間水平相距300米。

原東西山岡各有墓2座,現各存1座。

平陽龍山頭石棚墓

位於平陽縣城南約15千米的錢倉鎮垂楊村後龍山頭,分布在一條海拔100米左右的山脊上,1994年下半年調查時發現。

確認的兩座石棚雖早已倒塌,但蓋石猶存。

其中保存較好的一座石棚建造在一組高出地面數米的自然大石之旁。

桐溪 2 號石棚墓

蒼南桐橋石棚墓群

分布在蒼南縣錢庫鎮桐橋村之西的山岙台地上。

南、西、北三面高山環抱、東面面向開闊的平原。

石棚墓共7座,分別編為1—7號。

草兒山 M1 (陳元甫攝)

草兒山 M1 出土陶片 (陳元甫攝)

草兒山石棚墓群

位於瑞安塘下鎮沙官村草兒山(又稱龜山),分布於山脊附近。

1992年調查時發現,確認有3座石棚墓。

石棚破壞較嚴重,現場殘存蓋石及部分支石。

其中M1保存稍好,蓋石長、寬2米有餘。

土墩墓

土墩墓是兩周時期吳越地區普遍採用的墓葬形制,浙江地區的土墩墓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和寧紹地區以及浙西金華和衢州地區,浙南鮮見。

溫州主要有三處。

1986年4月,蒼南縣埔坪鄉柯嶺腳村村民在烏岩山開掘水溝時,在山南坡近頂處發現一批石器和陶片,分布區域約10平方米,陶片大多可復原。

考古人員據現場跡象判斷其為土墩墓,從出土石器、陶器的器形及紋飾分析,該墓年代當為商代。

這是土墩墓在浙南的首次發現。

楊府山土墩墓發掘現場

2003年9月7日至8日,甌海區仙岩鎮穗豐村村民在楊府山上建造公園平整山頂土墩時先後挖掘出1件青銅鐃和1件青銅鼎。

文物部門聞訊後趕赴現場調查並 認定出處系一座西周土墩墓,隨後對殘餘土墩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該墓是典型的商周時期江南地區流行的越族土墩墓,土墩直徑近20米,殘存高度僅1米余。

甌海楊府山出土銅鼎

2009年2至4月,穗豐村村民在楊府山上修路、建房時發現青銅鼎殘器3件,文物部門現場調查時收集出處附近的陶片,拼對出器物5件:印紋陶小罐2件, 印紋陶罐1件,印紋陶瓮1件(殘剩口肩),陶罐1件。

該資料已在《東方博物》上發表,作者認為青銅器年代為西周晚期,而陶器則為商代晚期,並推測不同時期 器物共處現象系由二次掩埋造成。

雖然出處未發現土墩,但出處距2003年發掘的土墩墓僅60米,可推測為土墩墓所出。

甌海楊府山出土陶器

土坑豎穴墓

兩周時期,土坑豎穴墓作為溫州古墓葬的重要類型一直存在。

1983年5月,瑞安鳳凰山清理土坑墓一座。

該墓位於鳳凰山東南面山坪至山腰地帶,農民取土時發現。

墓作長方形豎穴,殘深約0.8米,底部有一層炭灰, 墓室中清理出鼎、豆、盂、罐、碗、尊等陶瓷器17件(部分器物被農民取土時搗碎無法修復,估計總數約30件)。

其中,原始黑釉瓷5件,青釉瓷4件,硬陶6 件,泥質陶3件。

其年代為春秋早中期。

鳳凰山西周墓出土器物

戰國時期,土坑豎穴墓占據主流地位。

與鳳凰山鄰接的岱石山山腰地帶,農民因持續取土出土大批器物,其中部分屬戰國時期。

溫州市郊西山曾出土過一件戰國晚期方格紋陶罐。

平陽也徵集到數件戰國時期出土文物,有原始瓷缽、硬陶罐、方格紋陶壇等。

三、西漢時期墓葬

戰國中期,越國被楚攻滅,部分越國貴族和遺民沿海南遷,促進了溫州社會經濟的發展。

至晚在戰國末年,騶搖或其先世已在東甌稱王。

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平定江南,降百越之君,廢東甌王號,稱君長。

西漢惠帝三年,因佐漢有功,漢廷封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稱東甌王。

北方越國貴族、遺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加上這裡偏處一隅,社會相對安定,當地社會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戰國晚期的遺存進一步增多,鐵器得到使用和推廣。

永嘉橋下鎮西岸村出土的鼎、盤、矛、鍤等青銅器及鍤、錛等鐵器,便屬此時期之重要遺存。

溫州東甌國文物出土地點示意圖

根據近年來的調查資料,樂清市排岩頭山、四房山、鳳凰山,瑞安市桐溪水庫工地、愚溪水庫工地、岱石山及平陽縣風門嶺等七處地點都曾發現過東甌國墓葬,上述墓葬共出土了印紋硬陶、原始瓷、硬陶及軟陶器48件。

東甌國墓葬典型器物

西漢建元三年,東甌因擔心閩越再次進攻,舉國內遷至江淮之間,東甌故地頓成一片廢墟。

考古上,溫州少見西漢中晚期遺存。

其後遺人往往漸出,始元二年,乃以其地為回浦縣。

概貌

考古方面,2007年,溫州雙嶼的西向污水處理廠區內清理過一座西漢土坑墓,器物保留有東甌國時期的特徵,但兩件雙耳罐均無印紋,時間上應屬於西漢中期偏晚階段或晚期。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首座東甌國遺民墓。

隨葬器物

四、東漢六朝時期墓葬

多為磚室墓,有青瓷隨葬

溫州迄今發現的東漢墓有十餘座,主要分布在甌江、飛雲江下游地勢開闊的丘陵地帶,包括今溫州市區濱江街道楊府山,雙嶼街道臥旗山、灣兒山,甌海區麗岙街道麗塘村北山,永嘉縣甌北鎮東岸墳山腳、塘頭長腳窟,瑞安市陶山桐溪水庫工地等。

其基本形制為「凸」字形磚室墓

出土器物主要有:印紋硬陶罐、弦紋罐、釉陶壺、釉陶罐,青瓷雙耳罐、盤口壺、五管瓷、耳杯,銅洗、銅斗以及五銖錢等。

青瓷灶

五銖錢

2013年2月,溫州市、甌海區文物部門在溫州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工地清理了一座東漢晚期磚室墓。

該墓位於甌海區麗岙街道麗塘村北山麓緩坡,平面呈 「凸」字形,方向105度,由封門、甬道、墓室組成。

墓底磚平鋪成席紋。

甬道與墓壁砌法均為平磚錯縫順砌。

墓室中前方底部鋪設長方形磚祭台。

墓室券頂已坍 塌。

甬道口內外置封門二重。

墓磚分長方形、楔形兩類,側面模印幾何形圖案,並有「興平四年九月六日立」陽文。

清理後的墓室

六朝時期,墓葬分布較為密集,除文成縣、泰順縣等西部山區外,其他各縣(市、區)均有發現,反映此時人口有了明顯增長。

形成於兩漢時期的墓葬風水理論風行於世,受此影響,墓地多位於低矮丘陵的向陽山腰,多依山面水,地勢開闊,光照、採暖、通風、給排水等條件俱佳。

墓葬均為券頂磚室墓,有刀形、 「凸」字形、長方形等幾種類型。

青瓷盤口壺

這一時期成熟青瓷占據隨葬品主流地位,器形變化基本遵循由矮胖向瘦高發展的規律。

南朝時期,代表佛教寓意的蓮瓣紋裝飾流行開來,成為器物主要裝飾紋樣之一。

墓室局部

墳頭山東晉墓

位於樂清市七里港鎮排岩頭村墳頭山山脊,南北各一座,相距約5米。

2008年1月,樂清市文物普查隊在普查時發現兩座殘墓,溫州市文物部門派人赴現場調查,會同樂清市普查隊對兩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

墓室券頂與封門

兩墓均為長方形券頂磚室墓,結構相似,墓向260度。

其中,M1殘長2.35米,寬0.68米。

封門已毀,券頂前部倒塌,墓壁用青磚錯縫平砌,中間略向 外弧。

墓底磚鋪成「人」字形,墓室後部有墊棺磚。

墓磚一側模印有銅錢紋、魚紋,部分有「義熙五年九月十六日」銘文。

M2內出土有青瓷缽1件,另外還出青釉 盤口雞首壺殘片。

盤口雞首壺

到了隋唐時期,中原大一統局面形成,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進入了鼎盛時期。

這之後,溫州的古墓葬又有了哪些發展呢?我們下期繼續。

本文轉自:溫州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宜侯夨簋」談起

宜侯夨簋於《文物參考資料》1955 年第五期《江蘇丹徒縣煙墩山出土的古代青銅器》一文發表後,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先後有陳邦福、陳夢家、郭沫若、岑仲勉、譚戒甫、唐蘭、陳直、馬承源、劉啟益、黃盛璋...

湖南邵東縣發現一處東漢時期磚室墓

記者12日從湖南邵東縣文物管理局獲悉,邵東縣火廠坪鎮高山村村民近日在整理宅基地時發現一處古代墓葬。經過對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初步判定此墓為東漢時期磚室墓,屬中型漢墓。據介紹,這一漢墓分為墓道、墓...

隨州楊家河發現漢魏六朝墓群 發掘墓葬10座

楊家河墓群位於隨州市曾都區萬店鎮新中村七組楊家河村中。這是一處鄰河的長條形崗地,墓地位於崗地南端與台地相交處的坡地上。2016 年6 月至9 月,為配合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咸寧市博物館等...

湖北襄陽驚現南朝「南陽宗」銘文磚墓

2013年7月26日,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業人員在清理一座南朝時期是磚室墓葬,在墓室內部和券頂上上發現帶有「南陽宗」的陽文銘文磚三塊,帶「蓋」字的銘文磚2塊,帶「王」字銘文磚多塊,在墓葬內出土...

湖南漢魏墓群2016年最新考古情況

2016年1月,受長期降水的影響,藍山五里坪漢魏墓群的發掘工作主要是清理湘江源皮具廠工業園(下稱為皮具廠)西側已布設探方內的表土,並用二分法對區域內的十餘座橢圓形封土堆進行了解剖。封土堆下多為土...

湖南衡東大浦發現漢代墓群及印紋硬陶窯址

衡陽大浦通用機場工程項目位於衡陽市衡東縣大浦鎮淺塘村、薊江村、新民村境內。2017年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衡陽市文物局、衡東縣文物局組成考古工作隊,開始對工程項目範圍內發現的洋塘山墓群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