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張陝西「藏寶圖」 6件頂級國寶就有1件出自陝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始皇陵一號銅車馬 現藏於:秦陵博物院

該銅車馬結構完整,裝飾華麗,是研究秦代輿服制度、單轅車系駕方法和冶金鑄造技術的重要實物。

被譽為「青銅之冠」的銅車馬讓人們一睹始皇帝鑾駕的非凡風采。

根據出土地點和車輛造型分析,這可能是秦始皇后妃所乘之車。

專家們認為,這是我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製車馬,對研究我國秦代冶煉與機械製造技術、車輛結構等具有級重要的歷史價值。

1980年出土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約20米, 7米多深處。

近期,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熱播,陝西歷史博物館帶著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杜虎符、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這3件國寶於上周日亮相。

很多觀眾在節目播出後表示,作為華夏千年文脈的發祥地、中國古代文明的大成地,陝西拿出的3件寶貝讓人很不過癮。

以國寶之名,西部網、陝西頭條整理髮現:《國家寶藏》節目中的3件文物確實只是陝西文物真實「家底」的冰山一角。

從整體數量上看,根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果,陝西以775萬件套僅遜於北京,位列全國第二;從文物品級上看,根據國家文物局《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全國共有195件套文物入選,其中34件套出自陝西,占比超過1/6。

這34件出自陝西的頂級國寶,出自仰韶文明3件、西周10件、秦1件、西漢3件、隋2件、唐14件套、五代1件。

這其中有廣為人知的人面魚紋盆、秦陵銅車馬和昭陵六駿石刻;也有在《國家寶藏》節目中被推薦和提及的闕樓儀仗圖壁畫,舞馬銜杯紋銀壺和鑲金獸首瑪瑙杯,更有最早記錄「中國」二字的西周何尊,國內出土的等級最高且唯一的一枚皇后之璽和佛門法器至寶、世界「錫杖之王」——唐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這34件套出自陝西的頂級國寶,其中23件套被包括陝西歷史博物館在內的陝西8家博物館收藏;另外11件套中,10件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1件被上海博物館收藏。

為饗讀者,西部網、陝西頭條把《禁止出境文物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中的34件出自陝西的頂級文物呈現在此,排名不分先後,件件國之重寶。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它是唯一一件被評定為國寶級文物的唐三彩。

西安地區出土的大量唐代表現樂舞藝術的陶俑與眾多的文獻資料一起,為人們再現了那個偉大時代震撼人心的樂舞之聲。

它穿越時空,久久迴蕩在歷史的各個角落裡。

直到現代,當人們看著這個駝背上的樂隊時,耳邊又似乎迴響起了盛唐時期那優美的歌聲和動人的旋律。

雖經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時仍光彩奪目。

人面魚紋彩陶盆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仰韶文化的彩陶圖案中有大量的動物形紋飾,如魚、鹿、蛙等,以魚紋最為典型。

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公認的彩陶藝術精品。

古代半坡人在許多陶盆上都畫有魚紋和網紋圖案,這應與當時的圖騰崇拜和經濟生活有關,半坡人在河谷階地營建聚落,過著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生活,兼營採集和漁獵,這種魚紋裝飾是他們生活的寫照。

唐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駱駝昂首挺立,馱載了5個漢、胡成年男子。

中間一個胡人在跳舞,其餘4人圍坐演奏。

他們手中的樂器僅殘留下一把琵琶,據夏鼐先生研究,應該是一人撥奏琵琶,一人吹篳篥,二人擊鼓,均屬胡樂。

駱駝載樂陶俑巧妙地誇張了人與駝的比例,造型優美生動,釉色鮮明潤澤,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1957年陝西省西安市鮮于庭誨墓出土。

唐代獸首瑪瑙杯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1970年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獸首瑪瑙杯選用的材料是一整塊世間罕有的帶條紋狀的紅瑪瑙,瑪瑙兩側為深紅色,中間為淺紅色,裡面是略呈紅潤的乳白色夾心,色彩層次分明,鮮艷欲滴,本身就已是極為罕見的玉材。

這種角杯實際上源於一種被西方稱為「來通」(rhyton)的酒具,這種造型的酒具在中亞、西亞,特別是薩珊波斯(今伊朗)的工藝美術中是十分常見的。

因此,這件瑪瑙杯很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傳來的器物所製作的。

它是唐代與西域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證。

西漢茂陵霍去病墓之大型石刻 現藏於:茂陵博物館

馬踏匈奴,西漢。

高168,長190厘米,是霍去病墓上最具紀念意義的石刻作品,馬的氣勢軒昂,重有力,威風凜凜,一個戰敗的匈奴仰面倒在馬下,手持弓箭,呈恐懼狀,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霍去病戰功的讚揚,象徵著正義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雕刻手法樸實渾厚,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大膽的想像力。

西周何尊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銅尊內膽底部發現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建築陪都的重要歷史事件,極具史料價值,而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更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工藝精美、造型雄奇,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東北郊的賈村。

西周虢季子白盆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商周時期盛水器,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

銘文語言洗鍊,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清道光年間陝西寶雞虢川司出土(今屬寶雞市陳倉區)。

五代時期青釉提梁倒灌壺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梅花形注水口設於壺底中央,壺內有漏柱與水相隔,灌水時將壺倒置,待盛滿後,將壺放正,滴水不漏。

釉面瑩潤,造型獨特,構圖嚴謹,圖案精美,是耀州窯的代表作品。

1968年出土於陝西省彬縣,壺蓋與器身連為一體。

鳳凰作提梁,獅子當流,想像豐富,神態生動,具有清新活潑的生活情趣。

西周利簋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唐壁畫《宮女圖》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省乾縣李仙蕙(永泰公主)墓出土。

自南北朝分裂之後,到了隋唐時期,社會安定,呈現出昇平繁榮的氣象,上層統治者的生活日益驕奢。

在繪畫作品傾向表現現實生活的題材中,仕女畫日漸得到重視是和治者的崇尚密切相關的。

早在擅畫仕女張萱、周昉之前,於初唐之際這類題材的作品就受到很高的重視並迅速發展、成熟起來。

這幅作品無論在藝術技巧還是繪畫風格上都足以稱為初唐仕女畫的代表作。

㝬(hu)簋 又稱厲王簋、夫簋、胡簋 現藏於:周原博物館

㝬簋(「害夫」,讀做hu,是西周厲王的名字。

)是目前所知的極少數明確的周代王器之一,周厲王十二年作器。

西周厲王簋1978年5月陝西扶風齊村出土,形體魁偉,西周諸簋以此為最大。

此簋鑄於厲王十二年,是目前確知出地點的王器,被譽為「簋王」。

內底銘文十二行一百二十四字,記載了周王朝的第十一位國王周厲王祭祀祖先的祝詞。

大意為:我晝夜盡心經營先王事業,以配皇天,我任用義土獻民,祀先王宗室。

作此將彝寶簋,安惠干先宗列祖,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和我自身。

賜降多福、長壽和智慧。

唐舞馬銜杯銀壺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此壺仿遊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壺造型,周身看不到焊縫。

最令人稱奇的是在壺身中央,壺腹兩側面用模具衝壓舞馬圖,突出於壺面的、金色的、奇異的馬。

這匹馬身軀健碩,長鬃披頸,前肢蹦直,後肢彎曲下蹲,口中叼著一隻酒杯,其上揚的馬尾和頸部飄動的綬帶顯示出十足的動感。

據考證,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馬。

1970年10月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唐代窯藏出土。

西漢「皇后之璽」玉印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此玉印因出土地點距漢高祖和呂皇后合葬的長陵約1公里,推測為呂皇后呂雉之物,是漢代皇后璽的唯一實物資料,彌足珍貴。

迄今為止,皇后之璽仍是我們發現的兩漢時期等級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後玉璽,屬於國家級文物。

它反映的漢代禮儀制度及其背後的故事,將長久地引起人們的興趣。

1968年出土於陝西省咸陽市韓家灣狼家溝村。

《漢舊儀》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鈕。

」此印形制與印文正與漢制相合。

唐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現藏於:法門寺博物館

這枚錫杖是佛教世界的權威,屬佛祖釋迦牟尼,是世界錫杖之王。

《錫杖經》雲,佛告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萬行盡在其中」。

為佛門法器中的至寶,堪稱世界「錫杖之王」。

1987年4月,封閉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門寺地宮之門被打開,此錫杖被發現。

此錫杖由唐懿宗供養,其中四個大環象徵四諦:苦、集、滅、道;十二小環則代表十二部經。

股側銘刻:「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錫杖一枚,並金共重六十兩,內金重二兩,五十八兩銀,打造匠臣安淑鄖,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左監門衛將軍弘愨」。

唐「昭陵六駿」石刻 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昭陵六駿」石刻就列置其中。

石刻中的「六駿」是李世民經常乘騎的六匹戰馬,它們既象徵唐太宗所經歷的最主要六大戰役,同時也是表彰他在唐王朝創建過程中立下的赫赫戰功,這組石刻立於貞觀十年(636年)。

「昭陵六駿」六匹駿馬的名稱:一是颯露紫,二是拳毛(馬咼),三是青騅,四是什伐赤,五是特勒驃,六是白蹄烏。

據傳說「昭陵六駿」石刻是依據當時繪畫大師閻立本的手稿雕刻而成。

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馬咼)」兩石,於1914年被國人盜賣到國外,現藏於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石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後期仰韶文化鷹形陶鼎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鷹形陶鼎是原始藝術與實用功能完美結合的典範,是遠古時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稱,鷹形陶鼎的問世表明此時的人們不但擅長彩繪圖案的創作,在造型藝術方面也有很強的實力。

鷹形陶鼎出土於一座成年女性墓葬,與其共出的物品還有十多件骨匕、數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

1958年陝西省華縣太平莊出土。

西周天亡簋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天亡簋,舊稱「大豐簋」、「朕簋」,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郿縣,後屢經輾轉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

天亡簋內底有78字銘文,記述周武王滅商後在「天室」舉行祭祀大典,祭告其父周文王,並取代商王的地位來祭祀天上神帝。

作器者天亡襄助武王舉行儀式,祭祀典禮之後,武王舉行盛大的宴享,天亡受賞賜,鑄造這件簋來銘記榮寵。

唐闕樓圖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闕樓圖》是非常精彩的古代建築藝術的寫實作品。

它畫面壯闊,以山巒樹木為背景,周圍繪城牆和即將出城的儀仗隊。

闕,是宮門前的標誌性建築,據專家研究,闕樓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除了是三出闕,屬封建帝王等級外,第二個特點是,它墩子華麗,畫面上樓身的平面布局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三是平坐節柱子,欄杆接點及撮頂上飾金銅飾件;四是出檐遠,頭栱比例大。

畫家王振德先生認為,懿德太子墓闕樓是「工謹細巧、雍容典麗的初唐界畫」。

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塊石碑上說的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有一個從古波斯來的傳教士叫阿羅本,歷經跋涉進入中國,沿著于闐等西域古國、經河西走廊來到京師長安。

他拜謁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國傳播波斯教。

此後唐太宗降旨准許他們傳教,景教開始在長安等地傳播起來。

石碑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碑額上部,由吉祥雲環繞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蓮花瓣朵,顯示出景教開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結的是基督教之「果」。

唐銅浮屠 現藏於:法門寺博物館

1987年4月,封閉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門寺地宮之門被打開,此銅浮屠被發現。

浮屠即塔、精舍,模鑄成形,塔內盛放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一枚。

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的棺蓋內。

西漢彩繪人物車馬鏡 現藏於:西安博物院

此鏡屬西漢早期銅鏡,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郊紅廟村。

在素鏡背上施以彩繪作為裝飾的銅鏡是彩繪鏡,出土數量極少,屬銅鏡中的罕見品類。

在我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上彩繪鏡流行的時期甚短。

目前能見到的實物也為數不多,且多集中在戰國時期。

彩繪鏡較之其它銅鏡紋飾更易損壞,此鏡的顏料選用礦物質原料,雖歷經千年,出土時色彩仍舊鮮亮明麗,與同時期的帛畫、彩陶相比毫不遜色。

西周大盂鼎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盂鼎系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郿縣禮村,先後為當地鄉紳郭氏、縣令周廣盛以及左宗棠、潘祖蔭等所有,1951年潘氏後人潘達於女士將其捐贈予上海博物館,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

器腹內壁鑄銘文凡19行291字,記述了西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作器者盂所受之「冊命」。

西周青銅逨盤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盤內底鑄銘文21行,約360字,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文王至宣王)征戰、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改變了從前認為單氏家族卑微的觀點,其實單氏家族和周王一樣,都是姬姓的分支。

對西周王室變遷及年代世系有著明確的記載,可映證史書的記述,對夏、西周斷代工程所擬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檢驗。

盤優美的造型與紋飾,氣勢恢弘的長篇銘文,精湛的鑄造工藝,都表明它無愧於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經典之作。

2003年1月19日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出土。

西周淳化鼎 現藏於:咸陽文物保護中心

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銅鼎中最大最重的圓鼎,通高122厘米,口徑83厘米,重226公斤。

其造型高大魁偉,紋飾莊嚴神奇,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藝術造詣。

西周牆盤 現藏於:周原博物館

牆盤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牆的人,為紀念其先祖而作的銅盤,因作器者牆為史官而得此名。

盤內底部刻有18行銘文,共284字,記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跡以及作器者的家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現的最長的一篇銅器銘文。

銘文首先追述了列王的事跡,歷數周代文武、成康、昭穆各王,並敘當世天子的文功武德。

銘文接著敘述自己祖先的功德,從高祖甲微、烈祖、乙祖、亞祖祖辛、文考乙公到史牆。

揚祖先功德,祈求先祖庇佑,是典型的追孝式銘文。

人們從微氏家族的發展史中,可看出周王朝對殷商遺民採取的政策。

1976年陝西扶風莊白家村出土。

盤銘也是一篇很漂亮的書法作品,其文體愛用簡明整齊的四字句式,這是已知時代最早的帶有較明顯駢文風格的銘文作品。

唐馬球圖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唐章懷太子墓在1971年被打開,墓內的壁畫異彩紛呈,其中,《打馬球圖》就是代表作之一。

《打馬球圖》繪於墓道西壁,畫面上有20匹「細尾扎結」的各色駿馬,騎士一律為左手執韁,右手執偃月形鞠杖,整個比賽場面精彩激烈,是難得的一流壁畫作品。

馬球運動發源於波斯 (今伊朗),古稱「波斯球」或「波羅球」。

唐初,在李世民的倡導下,風靡全國。

章懷太子墓中的《打馬球圖》所表現出來的比賽形式,顯然屬於「雙球門」。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網紋船形壺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水器,1958年陝西省寶雞市北首嶺出土。

這件陶壺的壺身兩側均畫有漁網紋,學者認為當時原始人已有划船撒網捕魚的能力。

仰韶文化中有大量的石制網墜,這也證明了當時確已使用漁網捕魚。

根據出土的魚骨鑑定,仰韶文化的居民所捕的魚,主要屬鯉科類。

唐狩獵出行圖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位於章懷太子墓墓道東壁,是極為壯觀的鴻篇巨製,也是唐代壁畫中的精品。

原圖高近2米,長近9米,在揭取時被分成四幅。

整幅畫面中現存46個鞍馬人物,浩浩蕩蕩地奔馳在長安郊外的大道上。

人物排列有序,最前方為兩名探路隨從,兩側為執旗衛士,最後為兩匹輜重駱駝和殿後隨從,中間大隊人馬束腰佩箭,架鷹抱犬、前呼後擁。

畫中行走在大隊人馬最前列的是一位身著紫袍、雍容端莊的官員。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坐騎是一匹白馬,與其他人所乘之馬截然不同。

更為有趣的是只見其左邊的前後蹄抬起,呈現出不同於一般馬的走姿,這種馬在唐代文獻中被稱為 「走馬」。

這種走馬只有極少數地位很高的人才可使用。

由此分析,騎此白馬的人應是章懷太子李賢。

唐八重寶函 現藏於:法門寺博物館

八重寶函是唐懿宗賜贈的,函內盛放著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層是一個檀香木函,裡面套裝著三個銀寶函、兩個金寶函、一個玉石寶函和一座單檐四門純金塔,但因最外層為檀香木銀棱(錄皿)頂寶函出土時已殘朽,故只見七重。

層層相套的寶函其質地分別為金、銀、玉、木,每層寶函外均用銀鎖鎖上,並以絲帶或絹袱包裹,金塔基的銀柱就是套放供奉舍利的地方。

寶函和金塔,做工精細、造型優美,精雕細琢,美不勝收,世所罕見,其價值不僅在平雕刀法、寶鈿珍珠裝及盝頂這些古代工藝,還在於刻鑿在四周壁面上的文殊、如來造型,正是佛教密宗內蘊的深刻表現,是密宗文化藝術史的一幅剪影。

一九八七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的凌晨一時佛指舍利被發現。

西周大克鼎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器內壁鑄銘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內容記錄了克頌揚他的祖父師華父的功績,輔助王室管理好國家,讚美他的美好品德。

克因其祖先的功績,擔任了傳達周天子命令的宮廷重臣。

周王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並賞賜禮服、土地、奴隸和一批樂官之事。

銘文書體渾厚流暢,是西周時期著名銅器之一,是研究西周社會和歷史的重要資料。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陝西省扶風法門寺出土。

景雲銅鐘 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鐘樓始建於明代(公元1384年),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

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址。

因朱元璋稱帝後怕全國各地出現真龍天子與其爭位,因此下令修建鐘樓以鎮龍氣。

西安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藏於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鍾卻怎麼也敲不響了。

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隋橢圓形綠玻璃瓶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隋代出土的玻璃器皿大部分是綠色,有的是深綠色,與綠釉的顏色基本一致。

且有的玻璃器完全模仿瓷器,如李靜訓墓出土的綠玻璃盒和小杯,帶有濃厚的中國瓷器風格,確有「以綠瓷為之,與真不異」之感。

李靜訓墓出土的玻璃器表明,當時已採用了西方玻璃工藝,既能製造高鉛玻璃,也能製造出質量較高的鈉鈣玻璃,器物形態則依然多採用傳統樣式,表明中國玻璃製造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957年陝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出土。

隋綠玻璃蓋罐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與一同出土的隋橢圓形綠玻璃小瓶工藝特點大同小異。

採用北魏時期傳入我國的吹製法製成。

器壁極薄,透明度、光亮度均很好,器形為中國傳統造型,一改南北朝時期中國吹制玻璃器粗糙的狀況,表明隋代玻璃吹制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64件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下)

以下64件國寶級文物,由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家的意見評選出,並印發有《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這64件國寶此後永久不准出國展覽。中國64件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

厲害了我的國家!這些物件你只能在中國見到

點擊關注丨每天學點新鮮知識以下64件國寶級文物,由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家的意見評選出,並印發有《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這64件國寶此後永久不准出國展覽。1.彩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