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至喜:回憶漢墓挖掘,醫學教授從棺底摸出腿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54年6月,驕陽似火,正在益陽市文化館工作的我,收到湖南省文化局的通知,要將我調到省劇團從事舞台美術工作。

我立馬收拾行李,趕到省城長沙。

到省劇團報到,沒想到節外生枝,工作人員揮手告訴我:沒必要在此報到了,到北京去參加學習!

我懵住了,不知犯了什麼錯誤,手提袋怦地落地。

工作人員這才補充說明了原委。

原來,當時文化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三家聯合舉辦第三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在湖南報送的四個學員中有一名政審未能通過,省文化局領導看我根正苗紅,又年輕上進,於是臨時將我補上了。

學考古?這是我怎麼也沒有想到的。

但領導的器重讓年輕的我熱血澎湃,我二話沒說,不顧風塵僕僕,提起行李即走,隨同郭雄、周世榮、龔道全赴北京參加考古訓練班學習。

一個偶然的機會,無心插柳,就決定了我這一輩子從事文物考古工作。

60年的風風雨雨, 許多往事湧向心頭,其中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的挖掘令我終生難忘。

專為一項考古發掘成立領導小組

1972年夏,長沙市東郊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一具完整女屍和一千多件極其珍貴的文物。

消息一經公布,即引起世界的震驚。

同年初秋,日中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中島健藏一行訪問中國。

周恩來總理在招待他們觀看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和研究的紀錄片《考古新發現》過程中,對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提問:「另外兩個墓是不是也要發掘?」王冶秋根據總理的指示,迅速通知湖南方面做好發掘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的準備工作。

(時任省委書記李振軍等在3號漢墓考古工地視察。

1973年11月,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

這應是我國考古史上專為一項考古發掘工作而成立的領導小組,也是規格最高、業務最強的機構。

既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絕後的,即由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李振軍為組長、王冶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北京最著名的醫學科學家黃家駟、上海最著名的科學家王應睞和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蘭明為副組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省文化局的兩位局長兼辦公室主任。

辦公室下設業務組、科研組、後勤組、接待組等。

我被指派為業務組組長,由考古研究所專家王續(編者註:兩個「予」構成的xu,因打不出,用同音字代替)和湖南考古經驗豐富的周世榮為副組長。

業務組負責現場發掘清理等工作,我們進行了具體分工:周世榮、李正光負責繪圖,何介鈞、熊傳薪負責紀錄,我和單先進、陳美如負責照相,傅舉有、邵名榮、陳國安、李孔璧、李利人、丁送來等負責文物保管等。

11月19日,馬王堆三號漢墓的發掘工作正式開始。

三號墓位於一號墓南邊,相距僅460厘米,與一號墓共用一個封土堆,所以歷代的盜墓者都未曾想到這裡還有一座墓,未遭盜擾,所以能夠完整保存。

而由於馬王堆所在的部隊醫院在挖防空洞時正好經過其墓旁,白膏泥封閉層被打穿,領導小組決定先發掘三號墓。

考慮到三號墓規模很大,土方任務很重,又決定採用機械化施工和人工清理相結合的方法開展發掘工作。

發掘人員有來自湖南師範學院歷史系的83名師生,有解放軍工程兵某部的約20名官兵,還有50名民工分三班晝夜不停地運轉。

其間,中央紀錄電影製片廠、湖南電影製片廠及新華社、新聞圖片社、湖南日報等新聞單位的一大批記者和許多科研單位的專家雲集發掘工地,十分熱鬧。

墓葬中任何一點新的發現都進行了紀錄,如填土中出土的青綠色竹片,及時採集了標本進行鑑定;幾枚漢文帝時的五銖銅錢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當時建築墓室用的竹箕、木柄鐵鍤,也得到了很好的的保護。

三號墓的發掘工作進展順利。

12月上旬,木槨上面的白膏泥和木炭清理完畢。

跟一號墓一樣,其木槨蓋板上覆蓋有一幅完整的竹蓆,杉木蓋板,木質如新。

12月10日晚,我們打開木槨的三層蓋板,只見棺室周圍的四個邊箱琳琅滿目,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隨葬物品,估計又有一千餘件珍貴文物,又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個奇蹟。

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如此豐富多彩的出土文物,心情十分激動。

(1973年12月,在馬王堆3號漢墓工地。

調派一個連的武裝戰士保衛發掘現場

湖南省軍區司令員楊大易對馬王堆三號墓的發掘極為重視,他怕在清理文物時圍觀的群眾過多發生事故,特地調派了一個連的武裝戰士來到工地值班保衛。

同樣的原因,墓室內文物清理工作改在晚上進行。

我們先清理東邊箱。

邊箱深達一米多,有一大半塞滿了文物,無法插足,怎樣繪圖及如何才能把每一件文物安全地提取上來,成為了第一個難題。

技工師傅想出了一個既原始而又絕妙的辦法——發掘清理文物技術最好的任全生在腰間系上一根長長的羅布毛巾,老技工蘇舂興扯住他的腰帶,任則下垂將墓室內上層的大量漆器、陶器、竹笥等安全地提取了上來。

上層的文物可以這樣取上來,下層的器物則無法拿到,只得另想辦法。

經過研究,我們決定製作兩個軟梯,固定在木槨壁板上,兩梯之間置一木板,可上可下,這樣就可以下到邊箱內去繪圖和提取文物,而邊箱中清理出一塊空地後,工作人員可下到邊箱底部工作了。

清理提取文物是一個非常細緻的工作。

清理西邊箱時,上面有一捆竹簡,部分已經散亂。

為了按現狀將竹簡整體提取上來以利於今後研究,我特請考古研究所修復組組長王振江幫忙,他欣然應允。

人稱「智多星」的他,果然名不虛傳。

他將自己特製的幾十件小工具拿出來,小心地把竹簡交叉處用線系起來,約一小時工夫,300餘支竹簡全部按原樣提了起來。

這令我大開眼界,欽佩不己。

各類文物不斷從墓室中提取出來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

時任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和一些省委領導及領導小組成員都坐在墓室南邊台階上觀看,湖南師範學院的學生則坐在西邊墓坑上,東邊墓坑邊也站滿了人,楊大易司令員還下到北邊的墓道底端蹲著近距離看我們清理。

大家的興致甚高,特別是當南邊箱的七個大小不一的漆盤取出,一個比一個大,一時引起轟動。

經過三天通宵達旦的工作,三號墓的四個邊箱中的一千餘件文物都已清理完畢。

(技工正在邊箱中提取漆器。

清理棺墓時摸到一顆玉印

接著是清理棺室。

為了要取得比一號墓更多的棺內信息和資料,領導小組決定在開棺之前就提取棺內的氣體和棺液,特請湖南省化工研究所的專家研製了一個儀器,在開內棺之前在棺東南角鑽一洞,直接從棺內抽取樣品,並及時進行化驗分析。

把內棺運回省博物館後,大家都殷切期待又一具完整古屍的出土,幾十架照相機、攝像機擺好架勢,對準了內棺。

可是非常令人失望,打開內棺蓋板一看,只見在滿棺棕色棺液的上面漂浮著大小不一的絲織品殘塊,這是包裹屍體的衣衾袍服腐爛後形成的。

湖南醫學院王鵬程教授戴上長長的橡皮手套,從棺底摸出了一根腿骨。

這時大家都泄了氣,紛紛散去。

三號墓的屍體已經腐爛,只剩骨架,令人失望,但在出土文物中卻有無與倫比的驚人發現。

在東邊箱的57號長方形黑漆奩盒內,出土了一大疊帛書,另有一卷帛書和醫簡。

後來經過整理,帛書有藝文、諸子、術數、兵書、方技、其他共六大類五十種,約計十一萬五千餘字。

如有《周易》、《春秋事語》、《戰國縱橫家書》、《老子》甲乙本、《經法》、《十六經》、《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陰陽五行》甲乙本、《刑德》、《五十二病方》及《地形圖》、《駐軍圖》等。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早已失傳的古籍,有的雖有版本傳世,但內容也多有不同。

這些帛書的出土,是一次空前的考古大發現,其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無論給予怎樣高度的評價都不為過。

三號墓的田野考古工作告一段落之後,北京、上海等地的領導和專家學者陸續離開長沙。

馬王堆二號墓的發掘則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令人奇怪的是該墓墓室上半部為橢圓形,下半部為長方形,奇特罕見;墓室中的填土甚為疏鬆,原來是此墓密封差,所用白膏泥、木炭數量雖多但胡亂堆放,並未形成密封的環境,加上唐代及以後的兩次盜掘,故棺槨早已腐朽,基本上僅存其底板——其為兩層槨、兩層棺,由於棺槨已經腐朽,所出漆器也已成殘片,出土最多的是500枚泥金餅、2000枚「半兩」泥錢。

比較重要的出土物有:一件鑲玉銅卮、銅扣玳瑁卮和一件「三十三年」錯金銅弩機等。

其中也有特別重要的發現,那就是出土了三枚印章。

1974年元月13日,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領導小組組長、省委書記李振軍親臨工地指揮。

此日長沙地區北風呼嘯,大雪紛飛,考古人員正在二號墓內清理器物——其實是在木槨底板上的污泥中摸尋。

何介鈞在清理墓室北端,首先摸到了一枚玉印,上有「利蒼」二字;接著又摸出一顆龜鈕銅印,上有「軑侯之印」四字。

按照歷史文獻記載,應該還有一枚「長沙丞相」的官印,可是反覆尋找,均無收穫。

何介鈞說,槨底板有縫隙,有可能漏下去了。

於是我們決定將墓底淤泥全部運回省博物館沖洗。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當其中一擔淤泥倒進水池時,一顆「長沙丞相」官印顯露了出來。

三枚印章,說明馬王堆二號墓是西漢早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墓,他死於呂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

馬王堆一號墓則是利蒼妻子的墓,她死於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以後數年。

這三枚印章的出土,使關於馬王堆一號墓的年代和墓主是誰的分歧和爭論,從此塵埃落定。

[本期專家簡介]

高至喜(1932-),湖南桃江縣人。

北京大學結業,研究館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湖南省榮譽社會科學專家。

多年從事田野考古發掘工作。

1993年被聘為全國一級文物鑑定確認專家組基本成員,現為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曾任湖南省博物館館長,兼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湖南省考古學會理事長、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長沙楚墓》、《長沙漢墓》研究。

編著有《楚文化的南漸》、《楚文物圖典》、《長沙楚墓》等10餘部;發表論文、考古報告和其他文章210餘篇。

論文《中國南方出土商周銅鐃概論》獲湖南省首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專著《楚文化的南漸》收入《楚學文庫》,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

每一個有成就的學術大家,身後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奮鬥史。

為傳承敢為人先的湖南社科精神,追尋他們跌宕起伏人生中的閃閃亮光,由湖南省社科聯、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特約供稿,紅網論道湖南頻道「湖湘名家」欄目精心編輯,在每周五陸續推出湖南省社科專家們鮮為人知的精彩故事,以此照亮後輩學者的前進之路。

本期為2016年第6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雞鳴燈滅不摸金」,告訴你最真實的摸金校尉

最近《盜墓筆記》還有《鬼吹燈》等系列盜墓小說和電影非常火爆。小說中的主人翁一個個身手不凡,機關算盡但還是逃不掉在古墓中被其中的陣法機關殺死的可能,當然主角除外。那麼在現實生活在,真的會存在這些摸...

湖南省博物館是如何保存馬王堆女屍的?

湖南省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湖南省最大的歷史藝術博物館,馬王堆漢墓古屍是2000多年前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辛追,是湖南省乃至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文物之一,據悅史君了解,從馬王堆漢墓古屍...

從馬王堆及海昏侯墓看西漢時期南楚的開發

【編者按】:本文的一部分以「馬王堆何比海昏侯」為題發表於《中國文物報》2016年4月8日。經作者同意,現予全文完整發表。 江西南昌新建墎墩海昏侯墓的發掘,是漢代考古的重大事件,也是近年來中國考古...

馬王堆漢墓: 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上)

馬王堆位於芙蓉區五里牌,這裡地面殘存兩個東西相連的土堆,平地兀立,中間連接,形狀似馬鞍,故又名「馬鞍堆」。據北宋《太平寰宇記》一書記載,馬王堆為西漢時分封至長沙的長沙王劉發安葬其父親漢景帝的兩個...

馬王堆里除了不腐女屍,還有這些絕世書法!

馬王堆漢墓是指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一座漢朝墓葬。有人把它譽為漢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的「龐貝城」。儘管地下文物不斷面世,但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絲毫不減,它在諸多領域的「獨一無...

湖南省洪江市發掘大型漢墓 出土器物30餘件

新華社長沙4月28日電(記者阮周圍 明星)記者日前從湖南省懷化市文物處獲悉,在洪江市小江村村部建設工地的地下文物考古發掘中,已發掘漢墓2座,其中M2號墓是迄今為止在洪江市範圍內發掘的400余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