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古海上絲路盛景在黃島揭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去年開始,為了配合建設施工,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黃島區博物館,對轄區內土山屯漢代墓群,進行了考古發掘,給考古人不斷帶來驚喜。

尤其是今年3月開始至今,發掘70多座墓葬,共出土1000多件珍貴文物,像公文木牘等文物尚屬首次發現。

還有發掘的數座琅琊墩式封土大墓更為罕見,通過墓葬形制和葬制、葬俗特殊的戰國晚期至漢代古墓葬,對研究墩式封土大墓的演變發展和傳播路徑等具有重要價值,為研究南北文化交流和青島古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有力證據。

發掘

漢墓群出土文物上千件

黃島區依山面海,土山屯墓群,是黃島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去年開始,為了配合項目施工,這處深埋於地下2000年之久的漢代歷史,終於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推進重見天日。

解密一座滿覆封土的古墓,一種迫切探尋神秘背後的意願,讓所有考古隊員興奮不已。

為了弄清一段歷史的真相,考古人員對這裡的每一座墓葬,都非常認真細緻,哪怕每塊古碎磚瓦片,都不會放過對歷史真相的「考問」。

在發掘現場,大大小小的墓葬安放在一座小丘陵之上,面朝大海,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可見古人選擇墓地十分講究。

去年以來,先後兩次共發掘古代墓葬170多座,其中漢代墓葬就有140多座

」土山屯墓群考古隊執行領隊彭峪介紹,土山屯墓群的墓葬形制主要為「墩式封土墓」,漢代時期這種墓葬類型主要流行於魯東南沿海及江浙地區,主要隨葬器物原始青瓷器也與江浙地區相類,這與山東其他地區的墓葬出土文物並不相同。

經過半年時間的不斷發掘,已出土珍貴文物近千件套。

其中包括形制多樣紋飾繁複的銅鏡、毛筆寫就的玉章、保存完好的毛筆、便服紗帽,還有鋪在棺底、鑲有金絲紋飾、有著類似金縷玉衣功能的「玉席」,以及大量原始的青瓷器、玉器和漆器碎片

還些出土的大量精美漢代漆木器、銅器、原始青瓷器和玉器等文物,講述著2000年前漢代往事。

出土的漢代玉勾

出土的精美器物

驚喜

印章揭開漢代縣令身世

今年正值盛夏,參與土山屯漢墓群考古發掘的10多名隊員,不斷因考古中的重要發現忘記了酷暑。

其中最讓考古人員興奮難忘的,就是這座堂邑令貴族墓葬。

「許多墓葬發掘,雖然有文物確定了大約的時代,但很難確定墓主人的身份,但這次卻讓我們大開眼界,一些罕見的文物,讓所有考古人員驚嘆不已。

帶有銘文的器物揭開了墓主人的身世。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林玉海介紹,隨著對這座墓葬的深入考古發掘,一個生活在2000年前的貴族子弟慢慢「復活」。

而揭開此人身世的,正是墓葬內出土的一批珍貴文物。

多份公文,三枚印章,還有簽有名字的備用木製「名片」(即後來的「名帖」),這些文物準確透露出了墓主人的身份。

根據出土文物發現,這名貴族子弟的年齡在40多歲,可能出生於現在的黃島區祝家莊,曾在南京轄區「堂邑」當縣令,因常年患有背疾,病世後魂歸故里,並以江浙一帶的特殊葬俗安葬了自己。

考古專家初步考證,墓主人應當身處公元前後的西漢晚期,此處墓群應為兩漢時期的一處「劉」姓貴族墓地,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城」,應位於墓地以北4公里處的祝家莊遺址,該遺址可能為西漢中晚期的一處侯國所在地。

而這個縣令隨身入葬的大量器物,讓考古人員又一次大為震驚。

出土的完整銅鏡

亮點

公文簡牘文獻記錄縣令政績

「這些出土的文物,都讓我們很震驚。

因為新發現的文物十分罕見,多數在山東省甚至江北地區都沒有發現過

」考古執行領隊彭峪介紹,堂邑令墓葬內出土的這批珍貴文物,其中公文簡牘文獻,囊括了西漢末年「堂邑」縣的戶籍人口、錢糧稅收、兵器庫盤點和司法審判等行政公文。

文獻中記錄著幾個案例,其中一片簡牘里有個故事,大致講的是漢代一個叫戴福的亭長,在追擊幾個海賊過程中,被海賊殺害。

隨後這個故事被寫在了簡牘上,並隨縣令入葬保留至今,這才有幸讓後人知道了這位亭長的英雄事跡。

縣令墓中保存完好的簡牘等文物

通過這些文獻可以推測,身為一名堂邑令,公文簡牘是他所呈遞給上級部門的一份官員政績考核材料。

有趣的是,這名縣令肯定沒想到,時隔2000年後,他記錄下的這個亭長會成為一段英雄佳話。

彭峪介紹,同樣更加直觀表明墓主人身份履歷的,還有三枚懸掛在其腰間的印章。

其中一枚為他的私印,另外兩枚則為玉章,這兩枚玉章實為冥器,並非刀刻,而是用毛筆書寫。

從「堂邑令印」和「蕭令之印」的印文分析,專家初步判斷,墓主人曾經分別任職於今天的安徽和江蘇兩地。

除此之外,還有數件文物的出土,令考古人員十分意外。

比如鋪置於棺底的「玉席」,這件物品其實並非玉制,只是對照遣冊(也就是隨葬品清單)中的名稱,為之命名。

專家初步認為,它應為鉛鋇玻璃,其上貼有金箔,並雕有紋飾,為古代的一種特殊工藝,為山東省內的首次發現,此前僅在江淮一帶才有出土、被證明具有鮮明地域特徵的一種古代葬器。

與「玉席」同時出土的,還有一種叫「溫明」的器物,同樣是北方的首次出土發現。

淺顯的解釋認為,這件特別的喪葬禮器,可以起到溫暖逝者的魂魄,與神明溝通。

葬俗

墩式封土墓流行江浙地區

除了保存完好的公文簡牘、遣冊以及大量漆木器、銅器、銅鏡、原始青瓷器、陶器等珍貴文物的發現,大批墓葬形制和葬制、葬俗特殊的戰國晚期至漢代古墓葬的發掘,對研究墩式封土大墓的演變發展和傳播路徑也具有重要價值。

林玉海坦言: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土墩墓」這種葬制,是從江蘇、浙江往北、東傳至朝鮮半島和日本的。

山東半島應該是重要的傳播路徑,這次的考古發現,正好為這方面的研究填補了空白。

精美的漆器

站在土山屯墓群最高處放眼望去,這裡的封土大墓仍然十分顯赫,一座座封土下,古人在這裡山經安息了2000年的時光。

因為這些古墓群坐落在琅琊古國境內,所以在林玉海眼裡,這種封土大墓就是「琅琊墩式封土墓」。

目前考古發現,這種同一封土下發現數座乃至數十座墓葬的埋葬方式,在這一地區的西漢墓葬中反映尤其明顯,其封土之間無明顯打破關係,說明各墓地均經過了一定的規劃和管理,同一座大封土下可能為同一家族的墓地。

它與魯中南、魯中、魯北等地差異較大,具有顯著的區域性特徵。

代表著魯東南沿海一帶此一時期的葬制葬俗,對於探討魯東南沿海地區漢代墓葬的埋葬制度和埋葬習俗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進入東漢以後,魯東南沿海地區較明顯的區域性特徵才逐漸消失,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均與山東其它地區漢墓漸趨一致,從而匯入了統一的漢文化中。

目前,對這種類型墓葬的定名,學界尚未有定論,2012年11月在浙江安吉曾召開「秦漢土墩墓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題討論秦漢時期此類墓葬,會後出版了論文集中,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鄭同修先生注意到,魯東南區域這類大中型封土墓葬與南方土墩墓的區別,並提出了「墩式封土墓」的定名。

而土山屯墓群多處墓地,處於漢代琅琊郡(或琅琊國)的地理範圍內,因此,林玉海提出「琅琊墩式封土墓」這一概念。

這種墓葬形制與早期吳越地區墩式墓,存在一定的傳承和演變關係,是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特定演變形式,也應該是琅琊文化的重要載體。

地下埋藏了2000年的銅鏡,出土後依然能映出夕陽風景

發現

出土原始青瓷講述古海絲路

「就目前資料看,從西漢中期開始,這一地區墓葬形制、葬俗、隨葬品等出現了明顯的吳越及楚文化特徵。

」林玉海介紹,在考古發掘中,最為直接的表現就是出土了數量較多的越人產品——原始青瓷。

種類、形態、釉色、胎質等與江浙一帶發現的同類器基本相同。

據現在考古發現與研究,原始瓷器的主要產地為江浙一帶的江南地區,其燒制歷史及使用情況均居全國之冠。

目前江浙一帶已發現諸多原始瓷器燒造窯址,發掘出土的原始瓷器也以之為中心及其附近地區較多。

出土的青瓷。

專家在考察青島地區漢代以前的墓葬及遺址時,尚未發現有原始瓷器,而到漢代時候則出現大量隨葬於墓葬的情況,這顯然是一種新的葬俗。

青島地區目前也未發現有原始瓷器燒造的窯址。

考慮到青島黃島區南接吳越,海陸交通均極便捷的地緣關係,據推測,這些物品包括葬俗,都很有可能是從江浙地區輸入進來的。

目前,在與魯東南相鄰的魯北地區少見原始瓷器出土,而膠東地區目前發現的漢代原始瓷器的一是數量明顯少,二是時代普遍偏晚,大多為東漢時期。

如1993年發掘清理的棲霞市觀里東漢墓發現一件原始瓷器、2002 年在海陽開發區漢墓中也出土了幾件原始瓷。

從其形制、紋飾、胎骨和釉色看,亦應是江浙一帶產品。

這也應該是原始瓷器逐漸東傳、北傳的結果。

從歷史記載上看,這或與漢武帝內徙東甌越人,以及滅閩越並遷徙到江淮一帶,兩次北遷越人後裔歷史事件有關,也正是越人北遷直接導致了吳越文化的北移。

此外,土山屯封土墓的封填青膏泥習俗、木質棺槨結構形式、出土的眾多漆木器以及器表紋飾等特點,顯示出具有楚文化的遺風。

延伸

四國文化匯聚古琅琊

土山屯漢墓考古發掘,在外人看來,只是簡單的幾座封土墓,但在林玉海等考古人眼裡,卻有著非凡的歷史文化意義。

細細研究中,就會發現古時的青島海濱,在春秋戰國時期,曾與多國文化在這裡撞擊,並形成了厚重的融合新文化。

自2005年開始,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在黃島區境內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進一步豐富了這種封土墓的考古資料。

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發現這類漢代封土墓大量存在於黃島區乃至整個魯東南地區。

已經發掘的同類封土墓還有:黃島區丁家皂戶、紀家店子、沂南縣宋家哨、董家嶺、五蓮西樓等墓地。

這一地區應包括今天膠州市的南部和西南部、黃島區、日照和臨沂的東部沿海或近海地區,即魯東南沿海地區,大致為秦漢時期琅琊郡所屬範圍。

從地理位置上看,魯東南沿海地區,春秋時期屬於齊國,其後齊吳爭勝,兩國長期於此進行拉鋸戰爭。

勾踐滅吳後,越國勢力又替代吳國在該地區與齊國競爭。

據《欲絕書》等記載,越王勾踐甚至遷都琅琊,以示爭霸中原之絕心。

而正是為了應對越國的洶洶攻勢,齊國開始在其邊境修築長城,這段歷史在新出《清華簡》中有詳細記載。

通過考古調查可以發現,齊國修築的長城恰好構成了一條文化上的邊界。

至戰國晚期,楚國勢力向東擴展並襲滅越國,將蘇北及長江下游地區納入其版圖內,並將勢力深入到山東東南境地區,魯東南沿海地區受此影響也得以吸收了部分楚文化因素。

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青島西海岸這一地區,集結了齊、吳、越、楚四國政治勢力,正是這種政治上的拉鋸及其地理上的連帶,這裡也曾受四國文化因素影響,這種影響也很有可能延續到漢代初期。

而秦始皇統一六國設置琅琊郡,包括西漢以來,黃島區又長期屬於琅琊郡,在同一行政區劃內,一些文化面貌及習俗也得到了較好的深度融合。

考古幕後

奮戰200天 揭秘一段漢代往事

在黃島區土山屯考古發掘現場,活躍著一支特殊的年輕團隊。

這支平均年齡「85後」的考古新生力量,從今年3月至今,為發掘黃島區土山屯漢墓群,連續野田考古長達6個多月,取得了重大考古成果。

近日,早報記者獨家深入考古現場,探訪這支考古隊不為人知的工作和生活。

洛陽鏟和GPS定位一樣不能少

看著一個個神秘的墓葬,考古隊幕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神秘「裝備」,讓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重見天日?說起這個話題,土山屯墓群考古發掘執行領隊彭峪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起來。

這位1986年出生、畢業於山東大學考古系的碩士生介紹,自古流傳下來的洛陽鏟、手鏟,如今仍然必不可少,近年來「升級」的新設備也不斷增多。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初步搭建起一套考古資料採集和記錄系統。

除了正常的裝備外,考古隊現在還配備了手持和車載的GPS衛星定位,經常鑽深山老林,有了這些隨時一定位,再隱秘的地方也來去自如。

在考古現場,隊員還展示了多視角影像三維建模的「黑科技」,同時還配備了RTK一套,主要對遺蹟進行測繪和三維建模。

而青島考古隊這些先進的考古裝備系統和技術,目前已經走在了山東省考古行業的前列,下一步還將有望配備考古房車等,解決考古隊員諸多田野作業難題。

記者在考古現場發現,科學技術這麼發達,而每名考古隊員還是離不開洛陽鏟。

彭峪解釋說,「洛陽鏟」是一種效率很高的取土看樣工具,也最能體現考古人的眼力,洛陽鏟原為盜墓打探孔用,雖然當前科學技術很發達,考古用上了遙感技術,但洛陽鏟依舊廣泛應用於考古,可見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除了傳統的考古工具外,現在的無人機航拍,已經不算什麼先進裝備了。

更精彩的算得上是多視角影像三維建模技術。

」彭峪介紹,多視角影像三維重建技術的推廣,將改變田野考古記錄、測量和繪圖的基本方法,是一次革命性的飛躍。

85後」考古隊探尋青島歷史

在考古隊里,記者見到了許多年輕的面孔。

除了杜義新和韓尊成這兩名70後的老考古隊員外,其餘隊員都是比較年輕的隊員。

「考古發掘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基本功『蹲坑』。

」彭峪對此深有感觸。

今天7月,土山屯封土大墓到了關鍵時刻,作為執行領隊,彭峪帶著10多名考古隊員一起,除了睡覺外,頂著烈日,冒著酷暑,連續在一座墓葬內蹲了整整7天時間,經過細緻的工作,出土的一批珍貴的文物均為全國罕見,得到了業內專家的充分肯定。

考古隊員在清理墓葬

「他們這些年輕的考古人員,都要經歷通宵守墓的煎熬,白天揮汗如雨地挖掘,到了晚上他們還得輪流通宵守墓。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說起自己帶出的這支年輕隊伍時如數家珍。

今年29歲的考古隊員綦高華執著於研究隋唐考古,1990年出生的石玉兵亦是考古系碩士;1991年出生的韓祥利,還有1995年出生的覃小斐,還有石大瑋、李祖敏……

綦高華介紹,由於土山屯漢墓群發掘現場,處於一個山陵之上,這次發掘時間跨度長,又正好遇到雨季,每到晚上,工地上的濕度大,守墓值班簡易小屋內,基本不能睡覺。

為了防止壞人進入工地,考古隊不僅在工地布設了十六路監控攝像頭,還特意養了幾隻小狗看護工地。

土山屯漢墓群考古隊員在研究漢磚

考古隊員揭秘「觀山識古蹟」

48歲的杜義新,是青島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老考古隊員,在考古這個崗位上幹了30年。

歷經千百年的古代遺存,寂然埋沒草木縱橫的茫茫山野中,考古人員究竟是如何找到它們的蹤跡呢?對於這個「技術性」極強的問題,杜義新給出了一個關鍵詞——環境。

在土山屯工地現場,杜義新向記者「普及」說,所謂「環境」,就是有關古人生產、生活、建築、墓葬的規律。

不同文化或民族,這種規律也不同。

考古隊員講起了之前的一次真實經歷,當時考古隊進入墓群遺址後,儘管明知這裡有古代墓葬遺蹟,但丘陵上地形複雜,叢林密布,而且方向難辨,要想快速找到墓葬的線索位置,需要平時積累的豐富經驗。

「在一處沙土地上,出現了一處長方形的綠草地,而在四周並無雜草生長,這種現象讓有著豐富田野考古經驗的隊員,一眼就根據這裡的文化土層變化,判斷出地下有一座墓葬。

」杜義新說,除了這種簡單的情況外,像山陽面、近水處易有人居等都是「環境」的重要內容。

要「觀山識古蹟」,歷史、文化、自然、野外生存等知識的積累一樣都不能少。

一年多半在野外 考古隊員戀愛難

他不怕古墓里的白骨,只怕被搶救出的文物不夠安全;他曾多次參與重大考古發掘,今年又連續在土山屯發掘現場堅持了6個多月,嗓子一度失音,卻仍舊沉迷於田野考古工作……他就是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的彭峪,土山屯考古發掘的執行領隊。

因為每年至少有200天在野外工作,所以31歲的彭峪,這幾年一直沒有正式談過戀愛。

短髮、眼鏡、襯衫、短褲……一身時尚陽光的裝扮,很難讓人將彭峪與考古這項工作聯繫在一起,惟一「出賣」他的是黝黑髮亮的皮膚。

「這都是田野考古曬的,也是每個考古人的特點,已經習慣了。

」彭峪介紹,野外考古通常是在交通不便的鄉村,一般會租當地農民的房間用以伙食、住宿,而挖掘的文物也會暫時保存在農民的屋子裡,作為臨時庫房。

整理完成的文物將及時運到當地博物館存放。

記者注意到,10名考古隊員「窩居」在一個只有幾十平米的民居內,共用一間廁所,彭峪等人就發明了「翻牌廁」來解決尷尬問題。

而這位1986年出生的田野考古狂人,從山東大學考古系碩士生畢業後,由於一年中有200天都在野外考古,至今沒有女朋友。

「本來趁下雨休息,回到城裡參與了一場相親會,但作為考古隊的執行領隊不能離隊時間太長,所以一場可能開始的戀愛又泡湯了。

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彭峪最初選擇考古專業,是覺得特別神秘。

真正從事這個行業後發現,不管是在野外發掘,還是用小刷子清掃文物,或在檯燈下細心研讀,他覺得自己就是一位歷史的傳遞者,傾聽那些遠古的秘密。

這個身份,讓他十分的自豪。

彭峪說,他一年中多半時間都在野外考古,也曾參與過幾次相親會,但都是沒開始就結束了。

現在雖然31多歲還沒女友,但他相信,總有一天,會有一個志同道合的姑娘向他走來,願意並支持他的考古理想,相伴一起探尋歷史長河中的密碼。

青島早報(微信號:qdzaobao)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秘古代時裝時尚 陶俑穿著「低腰褲」

廣漢史上最大漢墓群揭面紗,出土搖錢樹殘枝泄露墓主「土豪」身份漢代「時裝」有多潮?陶俑穿著「低腰褲」。昨天,隨著廣漢落經村漢代墓群初步發掘的成果公布,廣漢地區史上最大規模的漢代墓群揭開神秘面紗。隨...

山西太原開化墓群 考古收穫頗豐

日前,山西太原開化墓群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考古隊在開化墓群發現了大量漢、北齊、明清時期墓葬,其中,發掘出的一處漢代磚室墓葬規模之宏大、結構之複雜,在山西實屬罕見。在3座北齊墓中出土了135件色...

湘湖考古再次發現春秋「土墩墓」

考古人員在湘湖再次發現春秋「土墩墓」在湘湖區域,商周至春秋時期遺存屢有發現。近日,蕭山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又在此地發現一處2500多歲「高齡」的春秋土墩墓,並出土大量隨葬器物,對於研究與蕭山「越國人...

比馬王堆更奢華的陵寢面世 | 海昏侯墓

按:今天,《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不久前,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內,馬蹄金、韘形佩、博山爐、連枝燈、銅壺等珍貴文物被考古人員逐一提取,這些出土文物,被視為海昏侯...

海昏侯墓考古記

它被列入2015年國家重大考古項目,定為「江西第一號考古工程」。墓葬挖掘引發民眾持久的熱情,去年以來現場每天都有人流前來窺探,現場監控非常嚴密,外圍設有警務站,從大門進入墓室要經過逐層審批並佩戴...

2000年前古海上絲路盛景在黃島揭開

從去年開始,為了配合建設施工,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黃島區博物館,對轄區內土山屯漢代墓群,進行了考古發掘,給考古人不斷帶來驚喜。尤其是今年3月開始至今,發掘70多座墓葬,共出土10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