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鐘出土40年,只演奏過3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鑒於它的文物價值和保護,原件或將不會再被演奏

編鐘樂舞八音和鳴記者何曉剛 攝

武漢晚報訊 (記者王娟 李翌 通訊員譚燕)9月19日,「曾侯乙編鐘出土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湖北省博物館召開。

來自中國大陸、美國、韓國、德國、台灣的50餘位考古、音樂專家齊聚一堂,總結40年來曾侯乙編鐘等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研究成果,結合近年來曾國考古新發現,展望未來曾國歷史、考古、文化研究趨勢。

40年來,幾代考古學者、音樂專家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曾侯乙編鐘,來自「孔子時期的聲音」傳遍世界,曾侯乙編鐘以其恢宏氣勢、渾厚音色,不僅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中國與世界的距離,成為文化傳播的符號和對外交流的橋樑。

曾侯乙編鐘自出土40年來,原件一共只奏響了3次。

而鑒於曾侯乙編鐘文物價值和保護,原件或將不會再被演奏。

第一次奏響是在1978年出土後不久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當年7月26日,經過保護處理後的編鐘及鍾架陸續運往武漢軍區71師禮堂,並連夜進行復原組裝。

並對部分已損的編鐘掛鈎做了修理,缺損的臨時用鋼筋打造了幾件代用。

音樂會以《東方紅》為開篇正式開始,整場音樂會經歷了兩個多小時,演出結束時,禮堂內一片寂靜,良久,人們才如夢方醒,頓時掌聲雷動,許多人淚水漣漣。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新華社的工作人員在現場進行了錄音錄像,隨後,這場音樂會的影像資料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為傳播。

第二次奏響是在1984年

省博物館演奏人員被特批隨編鐘進京,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了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創作曲目《楚殤》以及《歡樂頌》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奏響是1997年

為迎接香港回歸,著名作曲家譚盾創作大型交響樂《1997:天·地·人》,經中央特批,破例使用編鐘原件采音錄製。

當年3月的一個晚上,湖北省博物館編鐘廳內,來自湖北省博物館、武漢音樂學院、湖北省歌舞劇院的6名演奏家,在譚盾的指揮下,用曾侯乙編鐘原件完成了交響樂《1997:天·地·人》編鐘部分的演奏。

曾侯乙編鐘還以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精神價值成為文藝創作的重要題材,據湖北省文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全世界有6億多人領略了《編鐘樂舞》跨越千年的視覺盛宴。

各類文學作品、音像製品、文創產品更是不勝枚舉。

編輯:李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史上重要的篇章——物華天寶湖北

說起湖北省大家會聯想什麼,是留戀于山水風光,還是各種小吃。去過湖北的大多都去過武漢大學,黃鶴樓,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湖北省有一個特點博物館很多,並且有些地級市的博物館比一些省級博物館的藏品還要多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