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編鐘到底什麼來頭?敲響的那一刻,震驚中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
這套編鐘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
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
曾侯乙編鐘共65件,分為三層八組:上層3組為鈕鍾,19件;中層3組為南鍾,33件,分短枚、無枚、長枚三式;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甫鍾,12件,另有搏1件;中間及下層的也稱為甬鍾
在鼓中部和左面標出不同音高如宮、羽、宮曾等22個名稱,另一面鑄有律名、調式和高音名稱以及曾國與楚、周、齊、晉的律名和音階名稱的對應關係。
另有一件鎛鍾,位於下層甬鍾中間,形體碩大,鈕呈雙龍蛇形,龍體捲曲,回首後顧,蛇位於龍首之上,盤繞相對,動勢躍然浮現。
器表亦作蟠虺裝飾,枚扁平。
鎛鐘上有銘文,記述此鎛鍾乃楚惠王贈送的殉葬品。
鍾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
橫樑木質,繪飾以漆,橫樑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
中下層橫樑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
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
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
曾侯乙編鐘迄今為止一共奏響過3次
第一次奏響:1978年
1978年出土時,考古人員在隨州一處修理廠內試敲響過編鐘。
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文化部的音樂家趕到隨州,對全套編鐘逐個測音。
1978年建軍節,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在駐隨炮兵師某部禮堂,向世人發出它雄渾浪漫的千古絕響。
第二次奏響:1984年
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省博物館演奏人員被特批隨編鐘進京,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了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創作曲目《楚商》以及《歡樂頌》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奏響:1997年
1997年,著名音樂人譚盾為慶祝香港回歸創作大型交響樂《天·地·人》時,由國家特批再次敲響了編鐘。
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曾侯乙編鐘標誌著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禮樂制度的繁榮,它的出現,它的美妙之音的響起,讓全世界為之驚嘆。
我們不禁為古人的智慧稱奇,為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無比驕傲和自信。
國寶︱曾候乙編鐘——改變世界音樂史的千古絕響
我叫曾候乙編鐘,來自湖北省博物館。相信大家對我有所了解,是在之前的《國家寶藏》中。這次來參加#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雖然算是自帶流量了,但也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了解中國古老音樂史。
《國家寶藏》曾侯乙編鐘,一眼千年,為文物打call!
今天打開電視,偶然間看到了《國家寶藏》這個節目,第一集就被吸引住了,主要講的是湖北省博物館的文物。節目氣勢磅礴又炫目,視覺效果很贊。由於小編自身大學在武漢讀書,湖北省博物館也去過多次,當時有對著...
國之重器,神秘的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這套文物列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湖北省博鎮館之寶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文章,還可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是誰改寫了中國音樂史?是誰因為太貴重而被「禁足」?(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是...
曾侯乙墓里都出土了哪些國寶?
歷史文獻里很少有對曾國的記載。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指出周朝在隨國、曾國都封有同姓諸侯。1979年,在隨州市郊義地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中出土兩件銘文銅戈,器主季怡為曾國公族,曾穆侯之子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