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降溫靠空調,古人降溫靠三寶,2000多年前的學生黨怎麼消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冰箱是現代人家離不開的電器,除了保持蔬菜水果的新鮮,還可以凍冰棍!這應該是炎炎夏日最好的福利了吧。

不過,曾侯乙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享受到這個福利了。

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對銅冰鑒,冰鑒也就是古代的冰箱啦。

這個冰鑒通高61.5厘米,邊長62厘米,重170公斤,分為內外兩層,外邊為鑑,裡邊為缶,內外兩個部件之間有縫隙,每到炎熱的夏季就可以吧冰放在縫隙里,如此一來,冰酒冰飲料就任君選擇了。


曾侯乙冰鑒

古代沒有冰箱,冰從哪裡來的?

既然說到古代的冰箱可以放冰,可是古代沒有可以在夏天創造低溫的機器,那麼冰又是打哪來的呢?冰窖便是古代人們貯冰的地方。

冰窖是用磚石壘起來的拱券形半地下的建築,人們在冬天把河中的冰挖上來,切割成規整的長方體,然後運到冰窖儲藏起來,半地下的冰窖保證了低溫,厚厚的磚石可以把外邊的熱氣隔絕起來,這樣冬天的冰塊就可以儲藏到夏天。

北京現存的冰窖只有三座,一座是在紫禁城內一座在北海公園東門陟山門街雪池胡同,稱雪池冰窖;還有一座,在北海公園東夾道恭儉胡同五巷五號,稱恭儉冰窖。

故宮的冰窖在保留原有的形制下闢為了現代餐廳,在裡面就餐的遊客既可以品嘗到美食,又可以慢慢感受冰窖的魅力。

故宮冰窖

古人降溫專用枕頭

枕頭是幫助我們入眠的利器,不過一到夏天布面的枕套就讓我們變得悶熱,所以很多人選擇套上枕席,享受那一絲清涼。

古人就對枕頭進行了改造,創造出了瓷枕。

據資料記載,瓷枕創燒於隋代,一開始是作為明器,到了唐代開始受到歡迎並大量燒造。

瓷枕

唐代開始瓷枕就具有了一定的藝術性,人們發揮想像力不斷對瓷枕的形狀、花紋等進行創造、美化,樣式有長方形、橢圓形、人形、鳥獸形,花紋也採用刻、劃、剔、印、堆塑等多種技法,極大提升了瓷枕的藝術性。

瓷枕表面光滑微涼,夏日的午後枕著瓷枕眯上一覺也可解解暑乏。

要高考的同學們再拚命學習也要記得保證睡眠,午休更有利於下午的學習。

古人的「涼友」

夏天酷暑難耐,但是別忘了我們身邊的「涼友」呀。

「涼友」真可謂「良友」,沒電的日子它可替代空調、電扇為我們帶來徐徐涼風。

涼友的涼不似空調那般直直吹向身體,引來空調病;涼友的風也不似電扇那般強烈,它的風是輕柔的。

它的材質從古至今十分多變,有普通的竹、木、塑料,更有貴重的象牙、貴金屬。

說了這一串,涼友的真身也該一現了,那就是扇子。

製作扇子最基本材料是竹、木、紙、布,一些富貴人家也會選擇用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等珍貴的材質製作扇子。

扇子的種類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團扇、摺扇、絹宮扇、泥金扇、黑紙扇、檀香扇等等。

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制扇技藝有江蘇蘇州檀香扇、 浙江杭州王星記扇子、重慶榮昌摺扇、四川自貢龔扇、廣東新會葵扇 、湖州羽毛扇。

日本則有檜扇、蝙蝠扇。

看看人們對扇子的精心與喜愛,把它稱友是不為過的了。

再囉嗦一句,空調雖然涼爽,但是溫度不要調太低,也不要長時間吹著。

減少空調的使用既可以使我們遠離空調病,又為環保做出一份貢獻。

文/袁宇倩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風物,遠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版權作品轉載與合作及交流民俗,請加微信:beijingminsu

點擊關註:2016年度文化頭條號:北京民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人靠這些神器清涼度夏

原標題:穿越回古代夏天咋過:古人靠這些神器清涼度夏繼電風扇之後,最值得現代人驕傲的降溫設備恐怕就是空調了。在地球村日益變暖、動輒三四十攝氏度高溫的夏季,坐在涼風習習的空調房裡辦公、學習或休息,實...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小時候看古裝劇,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夏天時可怎麼過?豈不要動一動便大汗淋漓?後來,才明白確實是想多了!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

高溫天兒,看古人如何應對

近日高溫來襲,常有朋友在圈子裡發感慨「這條命是空調給的」!夏日炎炎,坐在空調房裡吃著西瓜喝著冷飲,叫個外賣,再刷個劇,好不快活!古代沒有電扇,也沒有冰箱、空調,那麼古人如何安度炎夏呢?宋代《槐蔭...

沒有空調和風扇,古人在夏季如何消暑降溫?

在溫度持續攀升的日子裡,文化君一想到室內有電扇空調可以消暑、冰箱裡有冰激淋冷飲降溫,就覺得夏日沒那麼可怕了。與此同時,文化君也忍不住好奇,在沒有冰箱更沒有空調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