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消暑原來全靠這些神器:冰鑒、瓷枕、竹夫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炙熱的陽光,沒完沒了的蟬鳴……這時候真得感謝現代人最驕傲的發明:空調+電風扇。

世人憑藉現代化的製冷吹涼工具,猶且感到酷熱難擋,不由人聯想起古人消暑的艱難。

其實不然,縱覽古代書籍,古人在應對夏季高溫時,充分借鑑各種自然條件,發揮奇思妙想,吹"電扇"、住"空調房"、用"冰箱"、吃冷飲……把炎炎夏日過得似乎比現代人更清涼、更有滋味。

古人夏日避暑也有「空調房」

和現代人一樣,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環境,建造一個相當於現代帶有製冷設備的「空調房」度過夏天。

這樣的房間,古人稱為「夏房」,先秦時期的「窟室」,秦漢時期的「涼房」及皇家的「涼殿」,後來的「冰室」、「涼窖」,都屬於夏房。

窟室,算是先秦最流行的「空調房」.所謂「窟」,字面意思就是洞穴,乃現代「地下室」的原始結構。

由此可知,先秦時代流行的窟室,實際上就是「地下室」,但比地下室更講究。

當時有條件的貴族,家裡都築有窟室,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飲活動會安排在窟室中進行。

鄭國大夫伯有是中國史上有名的「酒鬼」之一,他家就有一間窟室。

《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載:「鄭伯有耆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朝至未已。

」大概意思是,鄭國的伯有喜歡喝酒,特地修建了一處窟室,晚上在窟室內飲酒取樂,通宵達旦。

可見,窟室很像是先秦貴族階層夏季流行的「娛樂空間」.

就史料分析,先秦時的窟室又不完全是利用地下冷源的地下室,也有人工冷源。

當時高級窟室內會放置冰塊,以達到降溫、調溫的目的。

公元前552年夏天,楚國的令尹子庚去世後,合適繼任人選薳子馮迴避楚康王任命時,便穿著棉袍、大衣躺到窟室內的床上,裝病不去。

大熱天裡,薳子馮為什麼還穿件大衣?原來,他在床下放置了冰塊。

冰箱的始祖是中國人 這事兒你知道嗎?

每到夏天都是各種冰鎮飲料、雪糕的銷售旺季,喝著冰鎮飲料、啤酒,吹著小涼風,可謂一大享受。

把時光倒退兩千年,古代貴族的享受其實不比現代人差多少,冰箱加冷飲,其實古人也有。

《詩經》中就有奴隸冬日鑿冰儲藏,供貴族夏季飲用的記載。

古籍《周禮》記載「祭祀共冰鑒」。

「鑒」其實就是個盒子,裡頭放冰,再將食物放在冰的中間,起到對食物防腐保鮮的作用。

由此可見,鑒是我國的冰箱之祖了。

說起冰鑒的外形其實很有特點,銅製的外壁和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若將上面的蓋子拿開,俯視它的形狀如同一個「回」字。

這好比今天的暖水壺,有個外殼,還有個內膽。

不同的是暖水壺的外殼和內膽之間距離很小,冰鑒的外殼和方壺之間則是個很大的空間,具有冰鎮、溫酒的雙重功能。

青銅鑒出現於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最為流行,西漢時期仍有鑄造。

當然和現代普通家庭都可以擁有的冰箱不同,青銅冰鑒在古代可不是一般人能用得上的。

戰國青銅冰鑒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戰國錯金銀銅方鑒與銅方罍 河南博物館藏

乾隆年間的掐絲琺瑯「冰箱」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朝柏木冰箱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古代土豪會享受 竹夫人才是真愛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

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

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

清朝白絹地繡孔雀漆柄團扇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朝《仿倪瓚山水》成扇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下圖這個憨態可掬的童子有沒有驚艷到你呢?童子不光長相可愛,製作精美,還可以手持扇子上下揮動,為主人驅暑納涼呢~

清中期銅鍍金染牙箱童子風扇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扇子,雖然極其簡單,卻也方便、實用,更綠色、環保。

與此同時,古人也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發明了可以在睡覺時抱著納涼的竹夫人。

聽到這個名字大家肯定都會感到好奇,什麼是竹夫人?

《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個謎語,「有眼無珠腹內空, 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葉落分離去, 恩愛夫妻不到冬。

」而謎底就是竹夫人。

古代竹夫人

竹夫人是古代消暑用具,也被稱為青奴、竹奴。

製作時用打磨光滑的竹條編制,形成圓柱型。

因為整體都是鏤空編制的,天氣熱時放置在床上抱著入眠非常愜意。

現在人們一到夏天都習慣用空調,雖然是高大尚的產品,但是由於家中門窗緊閉、空氣不流通、空調氣溫過低等原因,非常容易讓人們患上『空調病』。

相對而言古人的納涼方法就簡單、實用多了,最重要的是有利於身體健康。

利用竹子編制而成,通過鏤空通風的原理緩解燥熱的感覺,這樣自然的納涼方法才是最好的。

瓷枕相伴 夜晚涼爽入夢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為了能得一日清夢,古人也是找到各種高招。

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瓷器的王國,古人用瓷器做了盤子、做了碗、做了花瓶、也做了茶具,當然也會想到用瓷器做枕頭。

宋代《槐蔭消夏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枕頭與人關係密切,要睡覺難免要找一個舒服的枕頭,所以才會有南宋女詞人李清照《醉花陰》中的詞句「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以及古詩「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的出現,除了這還有什麼能代替古人對瓷枕的熱情讚美呢。

古代的枕頭大多具有清火、安神的作用。

瓷枕自隋代開始就進入了人們的居室,瓷枕具有清涼、去熱的物理性能。

可以想像,在酷熱難耐的盛夏,瓷枕便成了清熱消暑的好用品。

而且隨著中國陶瓷技藝的發展,瓷枕的製作愈發登峰造極,其造型紋飾也更豐富多彩,極大地升華了其表現力和藝術性,成為臥房中令人賞心悅目之雅物。

北宋定窯白瓷孩兒枕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磁州窯白地黑花人物紋枕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晚唐綠釉素麵橢圓形兔座枕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元代青白釉劃花蓮葉形枕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這個夏天不妨效仿一下

古人的本色夏天

-END 喜歡不如分享-

文編/雨葭(部分文字整理自新浪收藏胡嘉蕊)

圖/網絡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轉載請註明出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人靠這些神器清涼度夏

原標題:穿越回古代夏天咋過:古人靠這些神器清涼度夏繼電風扇之後,最值得現代人驕傲的降溫設備恐怕就是空調了。在地球村日益變暖、動輒三四十攝氏度高溫的夏季,坐在涼風習習的空調房裡辦公、學習或休息,實...

古人消暑秘笈,超出你的想像

自入伏以來,南方大部分地區一天中最高氣溫一直在35~39℃左右……文҈ 字҈ 都҈ 熱҈ 出҈ 汗҈ 啦!「過得七月半,便是鐵羅漢。」這是明代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難以想像,天氣這麼熱,沒有風扇和...

高溫天兒,看古人如何應對

近日高溫來襲,常有朋友在圈子裡發感慨「這條命是空調給的」!夏日炎炎,坐在空調房裡吃著西瓜喝著冷飲,叫個外賣,再刷個劇,好不快活!古代沒有電扇,也沒有冰箱、空調,那麼古人如何安度炎夏呢?宋代《槐蔭...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小時候看古裝劇,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夏天時可怎麼過?豈不要動一動便大汗淋漓?後來,才明白確實是想多了!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

大暑來了!古代人如何過苦夏?

俗話說: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大暑的到來,說明天氣已經熱到極點。這種上蒸下煮的天氣,從古至今都令人苦不堪言。現代人有電冰箱、電風扇、空調等解暑神器,那在古代,人們如何度過難熬的夏天呢?我們的祖先很...

古代沒有空調,古人如何度夏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現在的各地氣溫動不動就升到40°,讓擁有風扇、空調的現代人都難以招架。這時候老三不僅突發聯想:生活在古代的人們是如何避暑的呢?說起來,古代人避暑的方式其實很多:院中修建一口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