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兩現「成都造」青銅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成都市範圍內首次發現刻有「成都」二字的青銅矛,發現於蒲江戰國船棺。

雅安出土的青銅「成都矛」。

劉忠俊攝

2000年發現的商業街船棺遺址。

船棺里發現的漆器為巴蜀上等品。

載魂之舟 揭秘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北人騎馬,南人乘船」之說。

與現實世界相映,北方喪葬文化中出現了「車馬坑」,南方墓葬中則出現「船棺葬」。

近年來,船棺葬在四川境內屢屢出土,成為古代巴蜀墓葬的一大特色。

梳理歷年考古可以發現,船棺葬中,隨葬品並不算特別豐富。

段渝認為,在巴蜀之地,船棺葬中的墓主人多為武士。

也有例外,2000年,一座開明王朝的家族墓地開了世人眼界。

截至目前,它仍是等級最高的船棺墓葬。

在船棺葬的出土器物中,兵器很具代表性,數量多,種類全。

31年前,一件刻有「成都」銘文的青銅矛,於滎經同心村船棺葬墓中被發現後,成為了滎經的歷史文物「使節」,送往各地展出。

無獨有偶,今年1月,又一件刻有「成都」銘文的青銅矛,在成都蒲江出現。

A
船棺王

王族之墓

國內首見葬具下墊枕木

因為船棺葬中隨葬品並不算特別豐富。

在出土器物中,兵器很具代表性,數量多、種類全。

段渝認為,在巴蜀之地,船棺葬中的墓主人多為武士。

近60年的出土船棺葬中,墓主人身份最高的當屬開明王朝的家族墓地。

2000年7月29日深夜,成都市商業街58號,四川基建工地上,建築工人們發現幾段粗大的烏木,他們用斧頭等工具砍,想繼續施工,然而發現烏木中間是空的,裡面裝滿了色彩亮麗的漆器。

施工負責人立即把這一重要情況報告了文物部門。

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一座大型船棺墓葬遺址重見天日。

墓葬距今2400年左右,約為戰國早、中期,面積達600平方米。

墓坑現存船棺、獨木棺等葬具17具,其中大型的(10米以上)有4具。

最大的1具長達18.8米,直徑1.7米,堪稱中國的「船棺王」。

墓葬中,葬具下面鋪墊枕木的喪葬方式,是國內首見。

考察墓葬的規模和出土器物,考古人員推測,這是古蜀國最後一代王朝開明氏的家族墓地。

蜀王開明名叫鱉靈,開明是其族的稱號。

鱉靈部族屬於白濮系統,興起於夜郎國一帶。

春秋時期,具有卓越的管理和知水才能的開明氏率領族人,來到蜀國腹地,希望有大展宏圖的機會。

杜宇末世,蜀地遭到特大洪水的侵襲,民眾深受其害。

擅長種植稻穀的蜀王杜宇,並不能治理水患,就命令時任蜀相鱉靈治水。

治水過程中,開明氏廣泛發動、組織群眾,在群眾中號召力和威信日益提高。

治水成功後,蜀民皆受益,開明氏更得到了蜀民的擁戴。

開明氏聚集力量,發動王權戰爭,逐走杜宇,取而代之,開創了開明王朝。

敗者杜宇氏向岷江一帶逃去。

船棺之證

王族遷徙 蜀地禮樂盛景

據《四川通史》記載,雖然在戰國時期,中原已經「禮崩樂壞」,蜀國卻正處於昌盛時期。

考古挖出的立體場景,將史料記載印證。

船棺葬中,考古人員清理出不少樂器,還發現了編鐘(磬)架子的殘存部分,並伴出有木槌,可知儘管青銅編鐘或石磬已被盜,墓主人原來曾以編鐘(磬)隨葬。

至此,「禮樂征伐天子出」的全盛時代得以印證。

據記載,開明王朝曾建立了一套完備的禮樂制度,祭祀之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考古發現,墓葬上方有地面建築,似為享堂一類祭奠先王的場所。

在商業街船棺葬,出現了不同於他處的二次葬--先將試著的遺體下葬,過一段時間後,又將遺體取出,重新裝入葬具,再次埋葬。

這個獨特的葬式反應了九世開明遷都的情況。

當時,開明王族至成都,王陵也隨之搬遷而來。

於是,族人重新做了船棺,再將祖先遺骸進行撿骨葬於新船棺。

漆器之盛

成都製造外銷 遠至朝鮮半島

戰國秦漢時期,漆器以其胎質輕巧、美觀實用、色澤絢麗的優點,日益取代了青銅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

當時,由於四川盛產生產漆器的主要原料——漆和硃砂,因而開始成為著名的漆器製作基地,其中尤以成都的漆藝水平遙遙領先於全國,故而成都成為了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漆器製作中心之一,享有「中國漆藝之都」的美譽。

據史料記載,戰國秦漢時代,四川的漆器製造業就已經非常發達,成都產的漆器已經成批大量外銷,甚至遠銷至朝鮮半島。

商業街船棺葬出土的漆器數量多,在巴蜀墓葬出土的漆器中位居前列,其器類、形制、紋飾等,均表現出強烈的巴蜀文化風格。

最遲在戰國早期,蜀人的漆器工藝已經非常發達了,甚至可以和同時期楚國的漆器工藝媲美。

這就意味著,由於商業街蜀人王族隨葬漆器的發現,就把成都漆器工藝的發達時間,提早了兩三百年。

漆器的紋飾比較單調,常見的是龍紋和螭紋。

許多漆器上所出的畫在方格之內的龍紋,和中原地區所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錯嵌紅銅的銅器上的龍紋非常接近。

船棺葬出土陶器中的一些陶釜和大量漆器,清除地看到楚文化的痕跡。

B
成都矛

文物「使節」

成都銘文青銅矛 展現兩地交往

考古人員清理船棺葬發現,許多器物上,釜底煙燻痕跡猶在,展現古蜀人的天國暢想——他們將生前所用物品帶入墓葬中,希望可以像生前那樣生活。

船棺葬出土銅器中,以銅兵器數量最多,製作都是巴蜀式,許多兵器上刻畫著巴蜀符號,顯示出它們的巴蜀文化身份。

據記載,在青銅時代的兵器序列中,劍處於次要地位,「矛」才是用於作戰刺殺的青銅兵器。

「矛」分長短兩種,長柄矛用於車戰,短柄矛用於步兵作戰。

現在,在雅安市博物館,有一件青銅矛,因為刻有銘文「成都」二字備受青睞,它曾經多次被送往外地參展,成為滎經、四川的歷史文物「使節」。

這件青銅矛發現於1986年,出土於滎經縣同心村船棺葬墓。

該葬墓出土文物眾多,既有製作精巧、形制典雅的陶器,更有精美華麗的青銅禮器、兵器和生產工具。

當這件青銅矛出現時,其他文物瞬間黯然失色。

「成都矛」長21.9厘米、寬3.1厘米,銎徑2.8厘米,弧形窄刃,刺身呈柳葉狀,圓弧形脊,中空至尖。

弓形雙耳間骹面鑄刻著「虎頭蛇尾」,虎頭碩大,身軀長如蛇,彎延至另一面。

「成都」銘文為陰刻,出現在虎首前的骹面,此外,在刺身脊上還另陰刻一「公」字,鑲嵌了黃金。

有專家認為,「公」或許是這位士兵自己的姓。

據記載,戰國至秦漢時期,滎經曾是「南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邊關重鎮,是西南地區與中亞、西亞物質交流的商品貿易集散地,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

而且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滎經當時不僅成為中央政權控制「西南夷」的橋頭堡,還是防禦「西南夷」入侵的軍事要塞。

於是,專家猜測,由成都生產加工的兵器運到滎經,以供守衛部隊使用。

在發現這件銅矛之前,關於成都的稱謂是來源於西漢,這件銅矛在戰國墓葬中的發現將成都的稱謂的出現時間向前推了200多年,這位研究成都名字來歷具有重要的意義。

成都首現

能工巧匠聚集 蒲江再現銘文青銅矛

一直以來,滎經出土帶銘文的「成都」矛,擔當者「全國僅發現一件」的名號。

今年,成都蒲江出土了一件青銅矛,打破了這一紀錄。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成都蒲江就不斷出現戰國船棺。

直至2006年12月,發掘出土的戰國船棺已達10具,其中有9具就出現在飛龍村鹽井溝。

今年1月中旬,蒲江縣鶴山鎮飛虎村,一處西北距蒲江河約400米,東南距長秋山約1000米的平地上,考古人員發現了60座船棺墓。

成都考古所研究員劉雨茂說,墓葬位所處位置是交通要道,富有戰略資源,墓主人身份可能是當地管理人員。

結合此前發現的船棺葬墓附近皆存鹽井的情況,劉雨茂推測,船棺葬墓主人可能是當時管理鹽業的官員。

船棺墓群的墓中,考古人員尋一件青銅矛,剛發現時,它附著淤泥等雜物,後來,考古人員清理髮現,矛身的中間部分,竟刻有「成都」二字。

據悉,這是成都市範圍內首次發現刻有「成都」二字的青銅矛。

據記載,戰國時期,許多能工巧匠隨著封王遷入蜀地,成都一時成為重要製造中心。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毛玉婷攝影楊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成都出土戰國船棺內藏「成都」銘文青銅矛

新華社成都2月17日電(記者童方)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17日通報,近期在蒲江縣出土的大型戰國船棺里又發現了刻有「成都」銘文的青銅矛,為研究戰國時期青銅兵器製造工藝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成都文...

成都一樓盤在建工地發現大型戰國船棺墓群

新華社成都2月8日電(記者童方)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8日通報,該單位與成都蒲江縣文管所於去年9月在一樓盤在建工地發現60座戰國墓群,多為船棺墓。其中一座墓主人腰佩絲綢之路「舶來品」蜻蜓眼玻璃珠串飾...

工地現戰國船棺墓 巴蜀圖語有望進一步破解

巴蜀圖語,又稱巴蜀符號或巴蜀圖形文字,是在被外界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的三星堆遺址中,四川省出土的戰國至西漢初的文物上,發現的一些圖形符號。之前成都市發現了60座戰國船棺墓,其中就有出土印有巴蜀...

解開古蜀文明的密碼

【守望家園】編者按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縱目青銅面具、太陽神鳥金箔……提到古蜀文明,您還能想到什麼? 20世紀80年代,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兩個埋藏坑的發現,揭開了古蜀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