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考古學搭起古今對話橋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面對年代久遠而又規模宏大的宮殿和從古代遺址出土的精美陶器,我們不禁思考,古人是如何建造與製作這些宮殿和陶器的?考古學者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不僅使古代技術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復原,更有助於從歷史遺存中認識古人的行為與社會的發展歷程。

近年來,由此衍生的實驗考古學理論與方法受到現代考古學青睞,被廣泛運用於石器考古、金屬考古等領域。

然而,運用這一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是否科學有效,實驗考古學也遇到了一些質疑。

就相關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有關考古學者。

認識古代社會重要方法

實驗考古學顧名思義就是運用實驗的方法解決考古學問題。

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張海介紹,17—19世紀,一些早期研究者本著科學的精神提出,要正確理解歷史久遠、缺乏記載的古物,就必須按照它們原始的方法去實驗模擬它們。

早期的實驗考古研究多與文物的溯源、古物如何製作和使用有關;到19世紀,實驗考古則更關注古代技藝的復原與再現。

正如重慶師範大學教授武仙竹所說,考古學研究素材是帶有逝去的人類行為及其生活場景的物質遺存,這些遺存是零碎、不完整的「片段」。

考古學者要通過這些「片段」整理出人類完整的歷史、解釋人類行為及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模擬實驗、檢測分析等是重要的技術方法。

對於模擬實驗的重要性,考古學家克瑞布垂曾從石器實驗角度說,「在判定石器加工技術方面,沒有任何方法比實驗更有效。

(在進行實驗時)實驗者需要記錄製作的全過程,並要研究廢片上的各種特徵,以此來證明或駁斥理論的正確與否。

能夠證明分析者理論正確與否最好的方法就是實驗。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者王強也認為,通過實驗,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古器物的製作技術和加工過程。

在觀察考古標本時,才會明白哪些特徵是生產過程中必須出現的,哪些是刻意製作出來的。

實驗考古學之所以能夠發展成嚴謹的考古學方法,得益於新考古學的興起。

張海告訴記者,新考古學強調「假設—演繹」的研究模式,提出構建宏大理論與考古材料之間的中程理論。

一方面,新考古學契合實驗考古學的科學精神,使其有了自己的考古學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實驗考古學與民族考古學一起成為構建中程理論的重要方法。

實驗考古應用領域多

實驗考古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功效日益凸顯,被廣泛運用於各分支研究領域。

「只要涉及古代物質文化遺存,實驗考古就有用武之地。

」張海舉例說,運用最早也是目前仍運用較多的是對古代某些單個技術的復原,如石器製作、陶器製作、金屬冶煉等;對生產方面、古代社會組織的研究則涉及在植物遺存中發現作物的加工方式,以及勞力分配、社會組織等,或在大型建築遺存如城牆、水利工程中了解工具的使用及用工量的計算等,由此分析社會的發展狀況,這屬於實驗考古在綜合技術類中的應用。

近年來,實驗考古還被運用於對人工遺物、自然遺存所反映的生態、環境、景觀等信息的研究,以及這些遺物和遺存的埋藏和後堆積過程的研究。

以石器考古為例,20世紀60—70年代,考古學者運用實驗考古方法對古代石器製作工藝進行復原,找到了解釋其製作工藝的可能途徑。

王強告訴記者,就我國而言,早在20世紀30年代,吳金鼎就運用實驗方法對史前陶器進行了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用英文出版了《中國史前陶器》一書。

20世紀50—60年代,劉敦願、周仁等前輩學者針對陶瓷器開展了系統的實驗研究。

20世紀70—80年代是我國實驗考古迅速發展的時期,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李文杰先生的一系列陶器模擬實驗、曾侯乙墓編鐘的複製實驗等。

武仙竹介紹說,此外,實驗考古學還被運用於對人類遺蹟、遺物進行加固和技術性保護,如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宮廷髹漆平脫黃釉秘色瓷修復。

實驗考古還被廣泛運用於文化產品開發和公眾教育方面的工作,如古代複製品製作以及讓公眾通過實驗的方式,感受古代工藝和古代歷史過程,等等。

為考古闡釋提供數據支持

自實驗考古學誕生之初,就伴隨著方法論的爭議:現代人的物質生產水平、思維方式已迥異於古人,如何確定我們的模擬實驗是對古人行為的復原?

對於實驗考古學在運用時存在的困惑,王強提出,比較突出的是,實驗參數的多變性無法完全掌控,古人在加工一件器物時可能會採用很多靈活的方法,而我們進行模擬實驗時,無法將所有的可能參數都進行模擬。

所以即使通過實驗我們成功複製了某件器物,我們也只能說這種方法是這種工具的加工方法之一。

在通過模擬實驗推斷當時的生產效率時,由於實驗者與古人的熟練程度不可比擬,這種推測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真實水平也無法準確評估。

關於古代技術工藝、古代審美情趣、古代生活場景能否從實驗考古中實現的問題,武仙竹認為,有些是完全可以複製的、有些是接近古代實際的、有些是在逐步探索的。

但應該認識到,現代人永遠不能把自己改造為古代社會的真實人物,關於古人思想情感及其心路歷程,只能儘可能地接近,這其中可能永遠會有一段距離。

能否通過零碎的遺蹟和無言的古物去溝通現代與古代、幫助今人與古人對話,需要實驗考古來啟迪和證實。

也正基於此,當代考古學者馬蒂安對實驗考古的定義目前已被學界認可,「實驗考古作為考古學研究的一個分支,是在可控的模擬實驗條件下,設計一系列的方法、技術和手段等,重現古代各種物質文化和社會系統的現象,目的是檢驗或建構考古學研究的可供實物觀察的假設,從而為考古學的闡釋分析提供數據支持和依據。

未來如何完善實驗考古在研究中的運用,王強建議,首先,實驗前要進行科學設計和論證,對要研究的時段進行最大量的信息收集;其次,對同一問題,應儘可能多地重複實驗(包括同種實驗參數以及不同參數),以求互相佐證;最後,實驗過程中要做好各種詳細記錄,包括文字、影音等各種手段,以便於將來查證、改進及比較。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張清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實驗考古學搭起古今對話橋樑

面對年代久遠而又規模宏大的宮殿和從古代遺址出土的精美陶器,我們不禁思考,古人是如何建造與製作這些宮殿和陶器的?考古學者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不僅使古代技術工藝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復原,更有助於從歷史...

考古學中的「遺存」

夏鼐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指出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這裡提到的「實物」就是此文 要講到的「遺存」。從字面上看「遺存」分為「遺」和...

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綜合研究中期檢測報告

一、研究進展情況一 總體執行情況和各子課題進展1 「西坡遺址人工製品綜合研究」子課題,全面完成了陶器的修復工作,經過更仔細的拼對,復原陶器70餘件。對陶器的繪圖工作也已經全面完成。共繪製完整陶器...

陳星燦:公眾需要什麼樣的考古學

當某人自稱或被別人尊稱為考古學家的時候,那不過是沿用了一個習慣的說法,其實是頗有點不準確的。因為人類的古代文化是如此的燦爛輝煌,多彩多姿,任何一個偉大的考古學家,窮其一生的精力,也只能為重建古代...

從元大都看中國城市考古

城市,歷來是一個時代、一個社會濃縮的精華,是文明高度的集中體現。各地的文化遺產尤其是古代城市遺存,以其獨特的風貌,標識著城市的特點,成為有別於他處的城市名片。也正是由於其重要性,關於古代城市的研...

田野考古高級研修班理念、實踐與收穫

2016年度「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高級研修班」於9 月6 日開班,9月26 日結束,如期完成全部教學計劃。這是高級研修的第三次。而這一形式的研修,是國家文物局長期以來開展的田野考古培訓計劃中最新的...

3D列印助推科技發展,九千年前少女容貌被還原

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家假定的一個時間區段,為考古學上的術語。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對早期人類歷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即從出現人類到青銅器的出現,大約始於距今二三百萬年...

逆過程的考古學:信息學視野下的考古埋藏學

考古是對人類歷史的逆探索過程——已經消失的歷史,通過對其物質性遺存的考古學處理,可以重建、復原並進行研究,這是現代科技賦予人的獨特能力。張立東先生的《手鏟釋天書》,以訪談的形式披露一批著名學者關...

中國三代時期的文化大傳統與小傳統

【作者簡介】徐良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一、大傳統與小傳統理論及其對考古學文化研究的啟示 「大傳統和小傳統」的概念是由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芮德菲爾德在1956年出版的《農民社會與文化——人...

考古遺產保護推動公共考古學發展

10月11—12日,全國考古工作會在武漢召開。學者提出,考古學界必須向社會闡明考古學的意義和考古遺產的價值,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考古遺產保護中。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表示,國際上開展了許多面向...

考古技術工作的重要性

考古學是一門探索人類歷史的科學。它通過發掘古代人類遺留的文化遺存,認識和復原古代社會的歷史,揭示和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它給現代社會的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鑑,並指導和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

穿越四萬年:早期東亞現代人尋蹤

一直以來,中國文明史早期的某些具有獨立起源的文明成就總是會被西方懷疑,認為是從亞歐大陸的其他地區傳入的。在新石器考古領域內,安特生髮現仰韶文化之後不久,仰韶文化西來說便甚囂塵上。早先的中國文化西...

考古除了要「下地」還得「上天」

隨著遙感技術在國民經濟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地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遙感技術也從「高大上」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那麼,遙感與考古的結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從遙感考古到空間考古又有怎樣的發展故...

曹兵武:關於當前中國考古學的幾個熱點問題

近些年中國考古學熱點迭出,這裡所涉及的熱點,可能更多屬於個人興趣所在。而對於這幾個事關重大的相關問題,在此也不可能進行全面討論,僅就個人感受的關鍵之處發表一點淺見,供大家參考。新考古學在中國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