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發現100周年後:已經由一門「顯學」轉化為一門「絕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甲骨文發現以後,不少學者對甲骨文的研究持續深入,使其有私學轉變為公學,但甲骨學也由一門「顯學」轉化為一門「絕學」,為什麼呢?因為問津者逐步減少,老學者紛紛謝世,不少資深學者也退出此研究領域,轉向其他更容易說清楚、有成果、有用的、能夠商業化的領域。

這百十年甲骨學究竟是怎麼走過的呢?

通常認為,甲骨文是1899年被王懿榮發現的(一說1898年被王襄發現)。

三千年前的殷商人好鬼神,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占卜神靈。

現在的中國人信奉虎骨能治病。

於是,清朝末年的時候,安陽小屯村的農民就把在農田裡撿到的獸骨說成是「龍骨」,賣給城裡人去掙錢。

其實,龍骨也好,虎骨也好,與豬骨、牛骨、雞骨、鴨骨、人骨的成分一樣,都是羥基磷灰石。

如果虎骨能治病,那麼,豬骨也同樣能治病。

可見,中國人非科學的思想觀念居然延續三千年來絲毫不變。

1899年,北京國子監祭酒(校長)王懿榮,在從中藥鋪子裡買回來的所謂龍骨上發現了一些從未見過的文字。

這種文字就是殷商時代使用的文字——甲骨文。

第二年,八國聯軍進京,王懿榮投筆從戎擔任團練大臣,率軍抗擊八國聯軍,最後,兵敗投井,殺身成仁。

1903年,在羅振玉的攛掇下,劉鶚出版了《鐵雲藏龜》,這是第一部甲骨文著錄。

次年即有孫詒讓的考釋著作《契文舉例》問世。


劉鶚《鐵雲藏龜》

值得注意的是,從1899年發現甲骨文之後,竟然長達九年,小屯村為甲骨文的產地卻不為人知,古董商為從中牟利,假造信息,說產地是湯陰、是衛輝、是朝歌,就是不說安陽小屯。

這裡至少透露出以下幾個信息:

安陽小屯村甲骨文

第一,甲骨文在發現初期,並沒有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文獻,並沒有作為國家文物而被納入到公共學術資源體系中,只是私人收藏品。

因此,甲骨文毀壞流失的數量之大,已無法評估。

事實上,早期的收藏者,如王懿榮、劉鶚、端方等,都是有著強勢社會資源的人物,他們在學術界或者官場並不是沒有發言權,將甲骨據為己有,要麼說明他們尚未形成公共理念,要麼說明他們並未特別重視。

安陽殷墟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第二,即使像孫詒讓、王國維、王襄、羅振玉這樣的大牌學者,也缺乏科學精神。

他們還是舊式知識分子,從書本到書本,內心輕視實地踏勘,否則一定不會連個出土地點都搞不清楚,盡聽古董商人的鬼話。

倒是有經商才能的羅振玉最終發現了小屯,也正是這個羅振玉,在甲骨文發現初期,給出了很多開創性的判斷,最終幫助他一躍成為一代國學大師。

古文字學家羅振玉甲骨文對聯

1908年羅振玉發現了甲骨文出產地之後,由於缺乏政府保護,甲骨文開始更大規模地流向民間,從考古學的角度看,發掘現場遭到嚴重破壞。

由於利益驅使,農民們紛紛以鋤頭上馬,在自家田地和院落中大舉挖掘,所得甲骨「往往盈數車」。

全國的古董商人,包括加拿大、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一些學者或古董商人,都加入到搜求甲骨的大軍中。

據胡厚宣和李濟的分別統計,1899年至1928年,私掘且流向民間的甲骨數量高達10萬片。

這10萬片甲骨雖然有不少著錄出版,但大部分未能著錄,且今日不知何所終,幾乎所有甲骨都沒有地層關係信息、出土位置信息,就更談不上考古發掘報告了,給甲骨學研究造成了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損失。

這種局面在1928年徹底結束。

當時,中央研究院傅斯年正負責籌建歷史語言研究所,他派遣董作賓考察小屯,董作賓迅速給出了明確結論——甲骨挖掘確猶未盡,且痛陳:「長此以往,關係吾國文化至鉅之瑰寶,將為無知之世人私掘盜賣以盡,遲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損失,是則由國家學術機關以科學方法發掘之,實為刻不容緩之圖!」

1928年,對於甲骨學,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捩,其功臣就是董作賓,董氏也將甲骨學作為其畢生投入的學問,是甲骨文研究者中影響最大、貢獻最多的學者,當然,也是受到詰難最多的學者。

董作賓

1928年至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共組織了15次對安陽殷墟的科學發掘,成果豐碩,獲得甲骨25000片(其中著名的YH127坑,一坑出土甲片達17000餘片、完整龜板300餘片)。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殷墟的發掘,中國終於引入了現代考古學的理論與實踐,甲骨片的出土已經與其他的相關考古發掘形成一個整體,甲骨文的研究也擺脫了古文字學的範疇,而成為甲骨學。

甲骨文博物館

這一時期,甲骨學成為一門時尚學問,人才濟濟,為數不少的研究者還具備了西學修養,創造性的認識層出不窮,堪稱甲骨學的黃金時代。

董作賓、郭沫若、唐蘭、商承祚、容庚、陳夢家、胡厚宣,成為這一時期甲骨學者的代表。

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

1、斷代與分期。

甲骨出土眾多,雖然已經大約知道乃是盤庚遷都至殷墟之後的晚商遺物,但更為細緻的分期將對商史研究起到更大作用。

1931年和1933年,董作賓先後給出了甲骨斷代的八項標準和十項標準,後者以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等區分甲骨文的所屬時期,最終,甲骨文被劃分為五個時期。

這個分期學說目前仍舊得到沿用。

2、甲骨理化生物特徵分析,通過科學分析可以得知甲骨的來源以及甲骨的整治技術。

通過化學分析和生物特性比照,得知大部分龜甲來源並非於中原地區,而是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海南等南方諸地。

3、通過對甲骨文契刻規律的研究,發現了商人占卜刻辭的程序、文例等很多特徵。

比如龜甲和獸骨上的契刻文例就明顯不同。

4、深入的文字考釋。

由於前人已經辨釋了相當規模的文字,在進一步文字考釋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智慧、更深厚的古文字功底,而這恰恰是甲骨文研究的趣味所在,讀出新的字或者發現已經讀出的字的問題,是頗有成就感的,那時,很多大家之間相互論戰,好不熱鬧。

這種讀出新字的成就感,直到今天還吸引著一大批甲骨文愛好者,其中有一些最終可能成為甲骨文專家。

5、利用甲骨學的商史研究不斷擴展和深入。

事實上,作為商代的文獻,甲骨文的終極價值當然是商史研究,然而,由於直到今天,甲骨文的性質實際上還很難講清楚,甲骨文還不能被系統通讀,也就嚴重製約了甲骨文在商史研究中的廣泛運用。

1937年至1949年,戰爭使得國人自主的科學發掘停滯。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年,1950年的春天,中科院考古所(後轉入社科院)即展開了新的科學發掘。

最大批量的收穫分別是1973年的小屯南地甲骨出土和1991年的花園莊東地甲骨出土。

建國以來,共出土甲骨6000多片,其中有字的完整甲骨400多片。

另外,新中國在殷墟以外的其他地方還發掘出商代甲骨,並且,還發現了早於和晚於商代的甲骨。

甲骨文研究也持續深入。

首先是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13冊從1979年到1982年間陸續出版,與其配套的釋文和材料來源表也先後出版。

而事實上,這部採用董作賓五期分類說編排的著錄,也許隱藏了潛在的問題,因為沒有證據表明,這種分期是合理的甚至是正確的。

其他一些大型字典、類書也紛紛出版,比如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姚孝遂主編的《殷墟甲骨刻辭類纂》,這些集大成的甲骨文巨製在80年代前後的集中問世,標誌著甲骨文基礎研究的逐步淡出。

因為很顯然,人們已經將研究重點轉移到句式、文法、習卜、甲骨學史等方面。

當然,考釋文字還是興奮點,只是令人興奮的發現越來越少,或者說,當一個體系穩固之後,這個體系的「掌門人」已經沒有能力接納所謂的新發現。

甲骨文發現100周年後,甲骨學雖由私學轉換為公學,但已經由一門「顯學」轉化為一門「絕學」,問津者逐步減少,老學者紛紛謝世,不少資深學者也退出此研究領域,轉向其他更容易說清楚、有成果、有用的、能夠商業化的領域,甲骨文專家變身為青銅器專家的李學勤先生即為一例。

本文節選自休閒讀品•天下2012年第一輯:甲骨文解讀之痛——對甲骨學研究的重新審視與希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甲骨文的發現與學者之功

【中華文化探寶】一個多世紀前,甲骨文的發現石破天驚,改寫了中國歷史,革新了現代學術,也為漢字書法藝術開闢了新的路徑。 中國是一個崇拜文字的國度。倉頡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在神話譜系中常與女媧...

甲骨文的神秘詛咒:研究者竟相繼離奇死亡

說到甲骨文,不能不提王懿榮。王懿榮是大清國子監祭酒,也是享譽北京城的著名金石學家。1899年的秋天,王懿榮的一場瘧疾,改變了甲骨文被病人吃掉的命運。其時,年過半百的王懿榮身患瘧疾,京城一位老中醫...

中國最早的硬筆書法——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有系統的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