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甲骨驚世界:他們發現了甲骨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是一個崇拜文字的國度。

倉頡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在神話譜系中常與女媧鍊石補天、盤古開天闢地比肩並論。

一個多世紀前,甲骨文的發現石破天驚,改寫了中國歷史,革新了現代學術,也為漢字書法藝術開闢了新的路徑。

相對於遠古傳說而言,甲骨文的發現就像是一個近世神話,在關心這個故事的人之間紙筆相傳。

當前,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中,重溫甲骨文的發現之旅,有助於我們再塑對古老漢字的敬畏之心和崇敬之情。

說起甲骨文被發現的過程,很多人都能說出這樣一個故事: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秋天,國子監祭酒(當時最高學府官職名,主掌大學之法與教學考試)王懿榮得了病,用了許多藥都不見輕。

後中醫給他開了一劑藥方,藥方上有一味叫「龍骨」的中藥。

他派人到中藥店購藥,想看看「龍骨」的究竟,發現這味藥已被搗碎了。

於是王懿榮又讓人從藥店裡買回了沒被搗碎的「龍骨」,發現上面有很多刻痕。

他反覆揣摩,發現上面的一些奇異的線條與青銅器上面的金文有些相似。

於是,他決定對甲骨進行深入研究,並向外界高價收購帶字的甲骨。

王懿榮先後共收購了1500餘片甲骨,經過考釋,他初步斷定刻在甲骨上的「線條」是殷商時期的文字。

商王武丁時期牛胛骨刻文

雖然故事的某些細節說法不一,但可以確認的是,從王懿榮開始,一大批學者開始了對這些帶文字甲骨的收藏和研究。

一片小小的甲骨,無不讓他們驚喜萬分,劉鶚、羅振玉、王國維等人憑著自身深厚的學識,不僅辨識出甲骨上的文字,還通過這些文字考證了史書中關於商朝的記載。

在他們的努力下,學術界開創出一門全新的學問——甲骨文研究。

王懿榮:散盡家財收集甲骨

王懿榮

雖然關於王懿榮最初如何發現甲骨有多種說法,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研究甲骨的第一人。

而且王懿榮這個偶然的發現,也改變了甲骨的命運。

1937年出版的《甲骨年表》中記載了甲骨早期被當作藥材買賣的情況:「售法有零有整,零售粉骨為細面,名曰『刀尖藥』,可以醫治創傷,每年趕『春會』出售。

整批則售於藥材店,每斤價制錢六文。

有字者,多被颳去。

」因為王懿榮的收藏,甲骨從不值錢的「藥材」搖身變為珍貴的研究資料,避免了人為的毀壞。

事實上,王懿榮在甲骨上看似偶然的驚人發現,背後還有很多必然的因素。

這與他自身的經歷和時代特色都有關。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學術名詞:金石學。

金石學,就是以古代青銅器和碑石刻文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

金石學作為「專門之學」始於宋代,並呈現繁榮景象,歐陽修寫的《集古錄》被看作是金石學專書之始。

元、明兩代,金石學衰頹。

到了清代,金石學重新得到迅猛發展。

乾隆和嘉慶時期,許多學者崇尚研究歷史典籍,從天文地理到金石銘文無一不反覆考證,在此風氣之下,形成了重要的學術流派:「乾嘉學派」。

受此影響,清代的金石學也進入鼎盛時期,不僅湧現出一批金石方面的學者,而且皇帝和一些朝廷大臣都對金石之學非常感興趣,內府甚至從民間收集了大量金石古器。

到了清末,學者們對於金石學的研究更加系統。

對「龍骨」上的紋路產生極大興趣的王懿榮,正是清末的金石大家。

王懿榮出生於山東福山的王氏家族,王家不僅是官宦世家,而且也是書香世家。

王懿榮的父親王祖源精於書法,家藏金石甚多,善於鑑別真偽,並著有金石鑑賞方面的著作。

因為家庭的影響,王懿榮從青少年時代,就對金石古物抱有濃厚的興趣,並積累了一定的學術基礎和鑑定經驗。

王懿榮後來往來於大江南北,對喜歡的書籍、字畫、金石文物、印章、錢幣、殘石、瓦當無不珍藏。

在成為進士之前,他就因金石學研究名滿京城。

吳正鑒《王文敏公遺集·序》中曾提到,「鑑別宋元舊版,考釋商周彝器,得公一言,引為定論」。

中進士之後,王懿榮在古物鑑賞方面更是聲名遠播,京城內外的古董商知其好古物,一遇有罕見之品,輒登門求售。

王懿榮因為收集這些「寶貝」,有時出現手頭緊張的情況,甚至要把妻子的嫁妝拿出去典賣,為此他曾寫了一首自嘲詩:「從來養志方為孝,自古傾家不在錢。

墨癖書淫是吾病,旁人休笑余癲癲。

正是因為王懿榮對金石學的痴迷和深厚積累,才使得他敏銳地意識到,他偶然發現的有奇異紋路的甲骨非同尋常。

經過大量的收集,王懿榮成為甲骨文的最先發現者,他也被後人譽為「甲骨文之父」。

遺憾的是,王懿榮還未對這種文字展開深入研究,即於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投井殉國。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飽學之士,同時還是一位非常有氣節的忠義之士。

1900年6月,在慈禧太后對八國聯軍宣戰前夕,她任命王懿榮為京師團練大臣,以保京城安定。

8月15日,獲悉慈禧太后率光緒及王公親貴往西逃跑後,王懿榮對夫人謝氏講:「吾可以死矣!」並用楷書在紙上寫下了絕命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

於止之其所止,此為近之。

」絕命書寫完後,他兩次自殺未果,後投入庭院的水井中,壯烈殉國。

時年56歲。

劉鶚:收藏五千甲骨並著錄成書

王懿榮生前散盡家財購買古物,死後沒留現金。

為了生計,其子王翰甫只能變賣家產。

此時,京城另一位對金石甲骨感興趣的有識之士,買下了王懿榮遺留的大部分甲骨。

劉鶚

這位「慷慨解囊」的不是別人,正是後來寫下《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

在買入王懿榮收藏的1000餘片甲骨後,劉鶚自己也開始購買甲骨,最後總共收集5000餘片甲骨。

隨後劉鶚開始獨立研究,他將甲骨上面細小的字跡拓印下來,並整理分類,挑出精細者拓印成1058片,在1903年出版了中國第一部甲骨文書籍《鐵雲藏龜》六冊。

「鐵雲」是劉鶚的字,「藏龜」則是他收藏的甲骨。

這部書成為我國著錄甲骨文字的第一部專書,其重要意義在於,它將甲骨文由只供少數學者觀賞的「古董」變為廣大學者研究的資料。

1904年,《鐵雲藏龜》出版後不到一年,晚清著名經學大師、教育家孫詒讓,正是在《鐵雲藏龜》的基礎上,對甲骨上面的文字進行了專門的研究,考釋其形義,寫出了《契文舉例》二卷,為甲骨文的研究開闢了道路。

有趣的是,劉鶚一生中最重要的兩部著作《鐵雲藏龜》和《老殘遊記》,都是在1903年誕生:1903年6月至11月,劉鶚寫完了《老殘遊記》的第一回至第十四回,同年九月,《鐵雲藏龜》印成。

劉鶚能夠在文學與甲骨研究上「左右互搏」,這與他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有著莫大的關係。

劉鶚出身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場文字。

他承襲家學,致力於數學、醫學、水利、音樂、算學等實際學問,並縱覽百家,喜歡收集書畫碑帖、金石甲骨。

劉鶚編著的《鐵雲藏龜》

同治十年(1871年),15歲的劉鶚隨父至河南,直至25歲因其父告病辭官,才返歸淮安。

28歲時,他在淮安南市橋開菸草店,年底倒閉。

29歲,劉鶚在揚州掛牌行醫。

31歲,劉鶚又來到上海開設石昌書局,為中國石印之始。

同年8月,鄭州發生洪災。

第二年,32歲的劉鶚印完父親劉成忠的遺稿後,停辦石昌書局,赴鄭州幫忙治理洪災。

34歲時,因為治理黃河有功,劉鶚一時享有盛名。

他在測繪基礎上,繪製出《豫、直、魯三省黃河圖》,並出版了《歷代黃河變遷圖考》,劉鶚也被世人看作奇人。

光緒二十年(1894年),38歲的劉鶚再次回到淮安。

在淮安一家碑帖店,劉鶚與小他9歲的羅振玉(字叔蘊,號雪堂,晚清國學大家,敦煌學創始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初次見面,有著共同愛好的兩人,由此開始了數十年的交往。

兩人在學術上的交往不僅促進了甲骨文研究的極大發展,而且兩人之間的友誼也給後世留下一段佳話。

1895年,劉鶚將當時還比較窮困的羅振玉招致家中從事家館,教授劉鶚子嗣。

羅振玉之前在山陽劉氏做家館時,「歲修兩萬錢」,而劉鶚給他「歲修八萬」,可見劉鶚對羅振玉的器重。

1901年羅振玉在湖北任農局總理兼農校監督,王國維、樊炳清任教員,他們創辦了一本名為《教育世界》的雜誌,劉鶚還特意匯款五百元給予經濟上的支持。

1902年,羅振玉在上海見到劉鶚所藏的甲骨墨本,大為驚嘆,稱「漢以來小學家若張(敞)、杜(林)、揚(雄)、許(慎)諸儒所不得見之文字」,勸劉氏編印《鐵雲藏龜》且代為撰與序文。

1903年,《鐵雲藏龜》出版,羅振王、吳昌綬(近代藏書家、金石學家,曾藏宋本《東京夢華錄》)以及劉鶚自己均撰寫了序言。

1907年,劉鶚的《老殘遊記》開始在《天津日日新聞》連載。

1908年,劉鶚與朝廷官僚發生糾紛,多年前他在北京將沙俄官兵不用的糧食買來救濟北京城裡難民的事,被重新翻出,劉鶚被冠上「通洋」的罪名,被發配到新疆。

1909年,劉鶚在新疆中風去世。

1915年,羅振玉出版了《鐵雲藏龜之餘》,在自序中表達了對好友劉鶚的深切懷念。

「予之知有貞卜文字也,因亡友劉君鐵雲……選《藏龜》所未載者得數十紙,為《鐵雲藏龜之餘》,以旌君之績,以慰君於九泉。

羅振玉:發現甲骨出土之地——安陽

羅振玉祖籍為浙江上虞,1866年,他出生在江蘇淮安。

羅振玉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一位十分特殊的人物,在諸多學術領域中,他有著開創之功和奠基之勞。

但後來羅振玉以清朝遺民自居,追隨末代皇帝溥儀,並出任偽滿洲國監察院長。

他的這樣一段歷史也多為後人詬病。

不過,在政治上的「失足」,並不能否認他對中國歷史研究和傳統文化保護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羅振玉

1902年,自從在劉鶚的家裡接觸到刻有上古文字的甲骨後,他就對此特別留意。

1907年,羅振玉進入清朝學部後開始收藏甲骨,並深感其珍貴,為此大量搜求,個人畢生收藏甲骨達三萬餘片。

羅振玉在甲骨文研究的一個重要貢獻,則是探明了甲骨出土之地:安陽小屯村。

甲骨自受到收藏家及學者的注意後,古董商為了謀取高利,隱瞞了真實的出土地。

羅振玉為了找到甲骨的真正出土地,數年之間多方探詢,終於在1908年得出甲骨確切的出土之地在河南的安陽洹濱的小屯村。

之後他於1909年和1910年兩次派胞弟羅振常和妻弟范兆昌去安陽小屯村收集甲骨,「雖龜屑不令遺。

有了大量的甲骨,羅振玉開始了系統的考證甲骨文,在1910年出版的《殷商貞卜文字考》中,他釋出單字近三百個,1915年在《殷虛書契考釋》中釋出單字近五百個。

1916年,他還將未識別的卜辭中的千餘字編成《殷虛書契待問編》,供大家探討。

羅振玉根據考釋的甲骨文創作的對聯:三德六行大學教、五風十雨康年占(註:甲骨文的「十」,像一根用於記事的垂懸的繩子)。

1920年,年逾五十的羅振玉寓居天津,由於對甲骨文研究的逐漸深入,此時的他在書法上風格為之一變,由篆而人甲骨,不斷臨寫揣摩,並用考釋的甲骨文字編集楹聯,短短的3天時間,居然撰寫了一百多副對聯。

1921年,羅振玉將這些楹聯整理成《集殷墟文字楹聯》,由此開創了甲骨文書法。

羅振玉在搶救、保護古代文物和文獻上的貢獻,除了收藏整理甲骨,最令後人津津樂道的,則是羅振玉將內閣檔案從書攤上三倍高價買回的故事。

1909年,清朝內閣大庫突然崩塌一角,有人奏稱,大庫中無用舊檔太多,請予焚毀,朝廷居然同意了這個請求。

恰在此時,內閣大學士兼學部大臣張之洞打算成立京師圖書館,特地委派羅振玉到內閣大庫挑揀書籍典冊。

羅振玉緊急上奏請求保存這批待銷毀的檔案,最終這些檔案獲准交由學部圖書館管理。

1921年前後,北洋政府財政艱窘,便命令歷史博物館將放置在故宮的檔案分兩次作為廢紙賣出。

一天,羅振玉赴京辦事,偶爾發現有人在書攤上出賣《洪承疇揭帖》和《高麗王進貢表》等古籍。

追尋之下,他得知早先搶救下來的「大內檔案」被賣了。

在又氣又急下,他當機立斷,以三倍的高價一舉買回了這批檔案。

王國維:用甲骨文考證《史記》

在提及羅振玉的甲骨文研究時,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王國維(1877-1927)。

他們曾是莫逆之交,相互扶持,並各自成就了流傳後世的學問。

王國維

20世紀初的上海,是各種新學與新知匯聚的地方。

22歲的王國維在汪康年、梁啓超主辦的《時務報》任抄寫與校對。

此後不久,《時務報》因言辭激烈被查封,主辦東文學社的羅振玉因賞識王國維的才華,便讓王國維到東文學社學習日文兼做雜務,此後的交往中,對彼此才能都很欣賞的兩人也迅速成為至交。

1911年11月,羅振玉和王國維聯袂東渡日本。

羅振玉將他收藏的圖書、甲骨器物帶到了日本,王國維的興趣本來在西方哲學,到這時轉向了國學。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羅振玉和王國維開始了學術上的討論和思想上的真正交流。

他們都對甲骨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不過,兩人的研究側重點略有不同,羅振玉比較倚重對甲骨文的釋析,而王國維則是通過這些文字的背後來考證殷商時期的社會歷史。

西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商朝第一位國君成湯居住在一個叫「亳」的地方,王國維從甲骨卜辭所刻的200多個地名中,找到了包括「亳」在內的「雍」、「曹」、「杞」等8處地名。

後來,王國維寫出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不久,他又寫出一篇《續考》。

在這兩篇著作中,王國維考證了王亥、王恆、上甲等先公先王,證明史書的記載大體不誤,還糾正了《史記·殷本紀》中報乙、報丙、報丁等在排列次序方面的錯誤。

王國維做學問的最大特點,是不局限於甲骨文字本身的研究,還把古文字學與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對照歷史,他創造並完善的研究方法「二重證據法」,對中國近代史學史研究影響深遠。

1916年,王國維回到國內。

3年後,羅振玉也從日本回國。

回國後,羅振玉為了在政治角力中勝出,力邀王國維加入朝廷,但王國維無意於爾虞我詐的官場,多次拒絕了羅振玉的邀請。

於是兩人之間開始出現裂痕,再加上因為兒女結為親家後生活瑣事上的紛爭,最終導致兩人分道揚鑣。

1927年,五十知天命之年的王國維在昆明湖沉湖自殺,當羅振玉聽到噩耗後,沉痛地說道:「靜安以一死報知己,我負靜安,靜安不負我。

在王懿榮、劉鶚、羅振玉以及王國維等人的努力下,中國甲骨文研究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1928年至1934年,另一位甲骨文研究學者董作賓8次主持或參加殷墟的發掘,他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劃分為5個時期,使甲骨文的研究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

上世紀20年代,在日本流亡的郭沫若,也積極從事甲骨文研究,出版了《卜辭通纂》等書籍,晚年他主編的大型甲骨文彙編《甲骨文合集》,被譽為新中國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

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董作賓(字彥堂)以及郭沫若(字鼎堂)四人因為在甲骨文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被譽為「甲骨四堂」。

著名文字學家唐蘭在《天壤閣甲骨文存》序中說:「卜辭研究,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

補白

「甲骨文」名稱的由來

在最開始的研究中,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等學者對甲骨文的叫法均不相同。

甲骨文是以龜甲和獸骨組成的,字就刻在這些龜甲和動物骨頭上。

最初的收藏研究者,直接以質料來命名。

劉鶚因為買到的龜版居多,所以就稱甲骨文為「龜」。

孫詒讓稱「契文」,是因為這些文字是用刀刻的,這是按文字書寫的方法命名,羅振玉的書也叫《殷墟書契》。

再有就是按照甲骨文的內容命名,因為上面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在祭祀占卜,所以羅振玉有一本書叫《殷商貞卜文字考》,「貞」在商周兩代的意思,就是占卜。

上世紀20年代初,陸懋德發表了一篇《甲骨文之發現及其價值》的文章,這是「甲骨文」這3個字第一次出現。

1924年容庚的《甲骨文之發現及其考釋》及1925年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國新發現之學問》一文中,「殷墟甲骨文字及其書目」部分等均沿用了這一稱呼,1930年董作賓的《甲骨文研究之擴大》,1931年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等也都以甲骨文命名其書或其文。

甲骨文這個叫法,從此廣為人們接受。

甲骨文的發現撬動了殷墟上覆蓋了3000多年的泥土,引發了自1928年開始的歷時80多年的殷墟科學發掘,古老的殷商王朝埋藏在歷史深處的隱秘世界逐步顯現在世人面前。

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的發現主要包括宮殿宗廟建築群遺址50多座、王陵大墓10餘座、貴族平民墓葬數千座、祭祀坑數千座、手工業作坊多處,以及大批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為人們展現了一個立體的中國奴隸社會形象。

殷墟也由此成為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

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龜雖壽三千歲 永不朽在文

1937年出版的《甲骨年表》中記載了甲骨早期被當作藥材買賣的情況:「售法有零有整,零售粉骨為細面,名曰『刀尖藥』,可以醫治創傷,每年趕『春會』出售。

整批則售於藥材店,每斤價制錢六文。

有字者,多被颳去。

因為碰到了王懿榮,甲骨從不值錢的「藥材」一變而為珍貴的研究資料,避免了人為的繼續毀滅。

一個多世紀以來,殷墟出土甲骨約達15萬片,為世界文明史留下了寶貴的篇章。

甲骨文的「搶救性」發現,讓人們再一次認識到了知識的力量和知識分子的價值。

面對甲骨上的刻寫,有人認為那是多餘的劃痕,有人則認出了那是一種文字。

「龜雖壽三千歲,永不朽在文字」,羅振玉的墨書意味深長。

甲骨文出土後,一代又一代知識人承前啟後,不吝相傳,以發現之功、推廣之功、考釋之功和提升之功成就了「一片甲骨驚世界」的中國傳奇。

讓人遺憾的是,一個世紀之後,曾經顯赫一時的甲骨學,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特殊學科建設計劃」中予以特殊扶持的「絕學」,正面臨著人才隊伍減弱、後備力量不足的現實困境。

從「顯學」到「絕學」,其間的滄桑變化令人唏噓。

水有源,木有本。

甲骨文是中國文字的源頭活水和生長之根,從文化的角度看,無論是宏觀的文化發展,還是微觀的書法藝術,要返本開新,都不能不將目光投向甲骨文。

甲骨文的歷史很長,已有3000多年之久,但甲骨文被發現、被認識的歷史只有短短的100多年,繼續發現和認識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100多年來,經過幾代甲骨學學者薪盡火傳、寢饋或廢的努力之後,在迄今已發現的4500多個甲骨文單字中,仍然有3000左右的單字未獲釋讀。

有學者把一個甲骨文單字的破譯比喻為一顆超新星的發現,可見其難度之大。

甲骨學前輩學者羅振玉當年曾將不識之字編成《殷虛書契待問編》公諸於世,他滿懷希望地說:「今日所不知者,異日或知之。

在我所不知者,他人或知之。

」深切矚望於未來新的學術力量。

今天,在提筆忘字已經成為一種危機的情勢之下,我們重溫一個世紀前甲骨文的發現之旅,或許可以從王懿榮、劉鶚、羅振玉、王國維等學術先賢的腳步中獲得啟示,更好地履行知識分子繼往聖、開來學的歷史使命,讓中華傳統文化這棵老樹不斷綻放出學術新花。

甲骨文怎麼認?

甲骨文與商代的占卜活動密切相關。

甲骨問卜的主要人物有3個,分別是需要占卜的商王、貞人和卜人。

先由貞人問卜,說明卜問的內容;然後再由卜人用燒紅的木炭之類的東西在甲骨鑽鑿處燒灼,使其在正面出現卜字形裂紋;最後由商王很據卜兆的形狀判斷凶吉。

甲骨文有完整的內容和形式,分為四個部分,它一般包括敘辭(敘述占卜的時間和占卜的人物)、命辭(記錄所卜問的事情,是卜辭的中心部分)、占辭(記錄觀看兆辭的人根據卜兆判斷凶吉的預言)、驗辭(實際應驗的結果)。

象形字

甲骨文中「畫成其物」、有形可象的文字很多。

指事字

在象形的基礎上添加一定的符號以表達比較抽象的概念,反映無形可象的比較複雜的事情。

會意字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象形字或指事字組成的文字,大多是會意字,義在其中。

本文內容綜合自《光明日報》《北京晚報》,特此致謝!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甲骨文的發現與學者之功

【中華文化探寶】一個多世紀前,甲骨文的發現石破天驚,改寫了中國歷史,革新了現代學術,也為漢字書法藝術開闢了新的路徑。 中國是一個崇拜文字的國度。倉頡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在神話譜系中常與女媧...

世人眼中的羅振玉

要說甲骨文,恐怕在華夏大地之上,下至智齒童子上至耄耋翁長無不知者。現今考古發現武丁時期是甲骨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甲骨文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雛形,是中國最為成...

甲骨文的神秘詛咒:研究者竟相繼離奇死亡

說到甲骨文,不能不提王懿榮。王懿榮是大清國子監祭酒,也是享譽北京城的著名金石學家。1899年的秋天,王懿榮的一場瘧疾,改變了甲骨文被病人吃掉的命運。其時,年過半百的王懿榮身患瘧疾,京城一位老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