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陽
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成果發布會。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發布會上表示,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早期階段形成了多元一體格局和兼容革新能力,並從中孕育出共同的文化積澱、心理認同、禮制傳統,以此奠定了其綿延不斷的基礎。
據介紹,2001年,「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被正式提出,簡稱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調查發掘為主要手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採取多學科交叉研究方式揭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大科研項目。
多元一體的過程
國際學術界對文明起源的關注由來已久,也曾提出許多觀點和理論,但對於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在相當長時間裡,既缺乏資料,也缺乏系統的認識。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田野考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促進了考古學界對有關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研究。
隨著自然科學技術的不斷被引入,形成了多學科交叉共同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局面。
項目執行專家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表示,探源工程實施期間,在幾個重要的距今5500—3500年的都邑性遺址開展了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如浙江餘杭良渚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並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截至目前,我們認為,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前後,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關強提出,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
探源研究表明,各地方社會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階段,在各自的環境基礎、經濟內容、社會運作機制以及宗教和社會意識等方面,存在各種各樣的差別,呈現出多元格局,並在長期交流互動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兼收並蓄,最終融匯凝聚出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文明核心,開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
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是一個多元一體的過程。
展現文明的特殊性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階段,是一段沒有被文字記錄下來的歷史。
項目執行專家組組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表示,經過探源工程研究團隊十餘年的努力和前期積累,現在終於可以對這一段歷史進行「描述」了。
現已基本可以肯定,中國史前農業萌芽於上萬年之前,經過漫長的積累、發展,直到大概距今6000年前後,形成了一個相對成熟的農業體系。
這個體系存在於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的廣大區域內,人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活動內容,成為區域社會發展的一個最主要基礎。
也正因此,在距今6000年前後,相關區域出現了各地方文化向文明加速發展的現象。
在天下萬邦的「古國時代」,可以發現社會階層、社會成員間的明顯分化現象。
比如,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城市裡人口眾多,居民的構成也不像是一個普通的以血緣、氏族為主的農業村落,而是按照行業、不同功能組織起來的,同時還存在具有最高等級的統治階層。
這樣就出現了明顯的城鄉分化,城和鄉之間又有明確的隸屬關係。
在這些城市特別是中心性城市,可以看到大型建築的修建,以及由戰爭、暴力來褫奪人命的現象,這意味著一個強制性的權威的存在,換句話說,就是王權。
趙輝認為,以農業和手工業為基礎、社會階層分化明顯、出現中心城市及大型建築,這些現象可視為進入文明的標準。
值得說明的是,這些現象並不包括以地中海和兩河流域為基礎所總結的,即西方學界常用的、兩條非常重要的文明判斷標準——文字和冶金技術。
「這種差別恰好表達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有普遍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
這也是我們在對中華文明的研究中發現與總結的一些不同於其他文明的地方。
」趙輝說。
新技術發揮重要作用
據王巍介紹,探源工程的技術路線核心是加強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關學科之間的協作,以考古學為基礎,聯合古環境、年代學、動植物、冶金、遙感、空間地理信息系統等學科與技術,對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研究,回答中華文明形成的時間、地域、過程、原因和機制等基本問題。
在此基礎上,探討中華文明與周邊地區文明化進程的互動,進而通過與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較研究,總結早期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表示,新技術在探源工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研究人員利用新技術圍繞重要遺址、遺蹟開展集成研究,充分結合考古資料、文獻印證,對文明發展進行科學系統揭示。
比如,將遙感、空間地理信息系統、移動實驗室等現代科學技術廣泛運用到空間數據的採集、遺址的尋找發現、現場文物信息的提取,以及綜合信息平台的建設等考古領域,提升了考古學田野工作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
記者 楊陽
聚落考古揭示中華文明起源脈絡
20世紀中葉興起的聚落考古考察人類棲居形態的特點和變化,在了解社會結構的特點與演變軌跡等問題上顯示出其潛力。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山東省文物局主辦、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良渚遺址是最好的實證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這些牽繫根脈的問題,曾讓一代代學者兀兀窮年、接續探索。昨天,國務院...
考古資料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 學者提出界定文明的「中國標準」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林維):作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綿延不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到底是如何起源、怎樣形成的?歷時15年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今天(28日)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向中外...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可上溯至距今5000年
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記者施雨岑、王思北)在28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有關情況。他表示,截至...
上下5千年!揭中華文明源頭神秘面紗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這些牽繫根脈...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
新華社記者 施雨岑 王思北 馮 源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這些牽繫根脈的問題,曾讓一代代學...
考古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非神話!某些西方學者的臉,疼麼?
「中華文明西來說」在清末興起,19世紀末,英國學者拉克伯里提出黃帝是從古巴比倫遷來的。此外,還有人認為華夏始祖是從埃及、印度、中亞來的。當時,中國不少知識分子的文化自信心空前薄弱,因而對「西來說...
中華文明起源圖譜初現
作者:鄒雅婷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幾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延續不斷的文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過程,不僅是國人想要探尋的文明密碼,也是海外許多人士關注的問題。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