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考古揭示中華文明起源脈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世紀中葉興起的聚落考古考察人類棲居形態的特點和變化,在了解社會結構的特點與演變軌跡等問題上顯示出其潛力。

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山東省文物局主辦、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早期城址:聚落與社會——區域政體的形成」學術研討會在濟南舉行,與會學者結合近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實例,對聚落考古的理論、方法與成果進行深入探討。

觀察早期區域社會結構

20世紀中葉至下半葉,從人類棲居活動的形態來研究人類文化的聚落考古思維,對考古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吉懷對聚落作出界定:「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總稱,既包括房屋建築的集合體,還包括與居住直接有關的其他生活設施和生產設施。

聚落環境是人類有意識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創造出來的生存環境。

一處大型聚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20世紀40—50年代,考古學家戈登·威利首次將聚落考古運用到秘魯維魯河谷考古工作中,將大約同時期的房屋、墓葬、宮殿等系統拼復成相互關聯的功能圖像,從其歷史演變中追溯幾千年的社會變化。

「威利的開拓性工作使學術界意識到,聚落考古學不但能夠了解人類群體對不同環境的適應度,而且能夠研究社會的複雜化進程,探究文明和國家的起源。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陳淳表示。

2002年,由科技部立項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王巍介紹,探源工程以考古學為基礎,多學科聯合攻關,改變過去學者單槍匹馬從事某一領域研究的狀況,對中國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研究。

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並非虛言

10多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各課題組對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多處都邑性遺址和中心性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

結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具體開展,王巍表示,對於都邑遺址,我們首先需要研究這些都邑建造使用時期的環境,比如遺址位置的選擇、較大的環境變遷過程,這可能與文化乃至區域性文明的興盛和衰落有直接關係;其次是對農業、家畜飼養、手工業等的考察,由此反映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因為生產力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再者要對聚落反映的社會結構、大的都邑布局、權力發生和發展的狀況等進行考察。

河南二里頭遺址的鑽探和發掘工作已逾半個世紀,考古資料表明,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城、最早的具有中軸線和左右對稱的宮殿、最早的官營手工業作坊區、最早的青銅容器群、最早的用車痕跡和最精美的綠松石鑲嵌物。

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看來,二里頭文化是第一個出現中央王朝跡象的文化時期,探索中華文明起源,二里頭是非常重要的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華文明起源圖譜初現

作者:鄒雅婷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幾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延續不斷的文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過程,不僅是國人想要探尋的文明密碼,也是海外許多人士關注的問題。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

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圖景

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圖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覽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王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全稱是「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綜合研究」(

上下5千年!揭中華文明源頭神秘面紗

探文明之源 尋民族之魂——解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我們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發端於何時何處?延綿不絕的5000年傳承,經歷過怎樣的起承轉合?這些牽繫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