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潞城行政辦公區工地發現唐墓和遼金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著數千年悠久歷史通州,孕育了豐厚的文化底蘊,也給通州留下了諸多的文化古蹟。

據媒體報導,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的地下文物勘探中,發現兩千餘座古墓,其中在綜合管廊施工區域還發現了價值較高的一處唐墓和一處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遼金墓。

↑攝影/張岩

出土的唐墓和遼金墓整體外遷

據報導,目前地下文物的考古勘探已完成過半,發現了2000多座不同時期的古墓。

在行政辦公區綜合管廊施工區域,先後發現了文物價值較高的唐墓和遼金墓,其中唐墓位於郝家府新安屯村綜合管廊區域一標段

根據墓中出土的墓誌,該墓的主人是唐代幽州路縣縣丞(官職相當於今天的副縣長)艾演,墓誌還有「葬於古潞城南一里平原」的記載。

據文物勘探人員考證,艾演墓往北一里,果然就是漢代路縣故城城址的位置,與文字記載一致。

另外,在宋梁路西側附近,還發現另一座唐墓,也出土了墓誌,墓主人是唐代幽州御史大夫,官職比縣丞還要高,墓室也比艾演墓高大寬闊。

而在綜合管廊六標段處,一座墓頂已經塌陷的遼金墓讓考古人員感到驚喜。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墓室的內牆用彩磚拼成,牆上有桌椅的浮雕,桌子上擺放的酒具等物品栩栩如生。

據考證,這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遼金墓。

發現這些等級較高的古墓,該如何保護?艾演墓正好位於管廊一標段第3、4流水段位置,直接影響了工程的土方開挖和施工推進。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表示,文物部門最初的意見是原址保留,但如果這樣,地下管廊的規劃和施工都要進行調整。

所以最終的方案定為:唐墓和遼金墓整體遷出管廊施工區。

其中艾演墓整體向北平移30米後回填,原址進行綠化之後,設立紀念標識牌;遼金墓則整體用一個鋼結構的箱子打包,暫時存放在一處空地內,今後會在專門設立的文物保護區進行展示。

盤點:行政辦公區哪些地方發現了古墓

行政辦公區核心區:今年2月2日至5月14日,行政辦公區核心區共發掘各時期古墓葬276座,出土各類文物1000餘件(套),包括陶器、瓷器、銅器、金銀器。

A-10地塊東北1號能源站:通州區潞城鎮棚戶區改造一級開發A區A-10地塊東北1號能源站項目位於通州區潞城鎮胡各莊村東北,西距漢代故城遺址約1.5公里。

今年4月12日至5月23日對其中的63座古代墓葬及2座古窯址進行發掘,出土陶罐、陶碗、陶盤、陶盒、陶倉等。

D02安置房:共發掘遼金、清代墓葬70餘座,出土各類文物200餘件。

綜合管廊:涉及A8地塊等,四標段發掘漢代墓葬35座,出土各類文物100餘件。

A6地塊回遷房:發掘東漢、唐、遼金、清代墓葬77座,出土各類文物250件。

A5地塊:發掘清理墓葬43座,出土各類文物150件。

延伸閱讀: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代,今通州區屬燕國。

燕昭王(公元前311年——公元前279年)時開拓北疆,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今通州屬漁陽郡管轄。

秦時沿襲。

據史籍,路縣「西漢初置」,約在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設立,所以築城當約略同時。

路縣之名,當源於「薊城東首要驛路為名」。

初始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漢,改路縣為通路亭,屬通路郡。

《漢書·地理志第八下》載:「路,莽曰通路亭。

」所謂通路郡即王莽所改故漁陽郡。

東漢建立後,廢新莽所改,恢復西漢舊稱,但改路為潞,始稱潞縣。

《後漢書》志第二十三《郡國五》中載,漁陽郡下轄九城,潞縣是其中之一。

流經潞城的潮、白二河亦因以名潞河。

當年東漢光武帝劉秀起事時,曾得到一個叫彭寵的人的幫助。

然而劉秀登基後,卻沒給好處,只是給他封了個漁陽太守。

彭寵一氣之下,建武二年(公元26年)率軍造反,攻下大片土地,並自立為燕王。

劉秀便遣游擊將軍鄧隆伐之,最終雙方在潞縣激戰,僵持不下。

此時的縣城四面環水,易守難攻。

就在彭寵得意洋洋之時,他的僕人卻乘他午睡時將他殺死,持首級投奔了劉秀。

直到第二天,他的部下見主帥慘死,隨即土崩瓦解,潞縣城池的榮光也暫時戛然而止。

《水經注·鮑丘水》中載:鮑丘水「又南逕潞縣故城西,王莽之通路亭也。

漢光武帝遣吳漢、耿弇等破銅馬、五幡於潞東,謂是縣也,屈而東南流,逕潞城南,世祖拜彭寵為漁陽太守,治此」。

據此可知,潞縣一度作為漁陽郡的郡治。

《舊唐書》卷三十九《地理志二》記載:「潞 後漢縣,屬漁陽郡,隋不改。

武德二年,於縣置玄州,仍置臨泃縣。

玄州領潞、臨泃、漁陽、無終四縣。

貞觀元年,廢玄州,省臨泃、無終二縣,以潞、漁陽屬幽州。

至唐代,潞縣真正的治所可能已西遷至今通州區明清舊城一帶,但需要更多的考古工作證實。

此地空餘古潞城。

《新唐書·地理志》記載:「鮮州,武德五年析饒樂都督府置。

僑治潞之古縣城。

縣一:賓從。

崇州,武德五年析饒樂都督府之可汗部落置。

貞觀三年更名北黎州,治營州之廢陽師鎮。

年復故名。

後與鮮州同僑治路之古縣城。

縣一:昌黎。

」這段記載的意思是,本來,鮮州和崇州皆於唐武德五年(622年)析饒樂都督府之奚部族和可汗部落置,均為羈縻州,屬營州都督府管轄。

武后中,李盡忠陷營州,遷鮮州於青州境,遷崇州於淄州境。

神龍初年,鮮州及所領賓從縣和崇州及所領昌黎縣,分別由青州、淄州北遷於幽州潞縣故城,屬幽州都督府管轄。

後廢。

漢代陶紡輪

《元史》載,「通州,唐為潞縣,金改通州,取漕運通濟之意」。

1975年通州城關出土了金代宣威將軍墓,墓主人石宗璧《金史》無傳。

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終,享年六十一歲,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四月四日葬於「通州潞縣台頭村」。

由於鎮壓農民起義受到器重,石宗璧由一介普通官吏一直升至五品官階的宣威將軍,管理大和寨的軍政。

該墓誌中明確出現了「通州」一名,證實了《元史》中的記載,對研究通州當地地名的演變,補充了新的資料。

明代,因取熟土製磚修通州城,路縣故城東、南城垣大部分用盡,只余西、北牆以抵河水沖積。

清光緒年間,僅餘北垣依舊,城內的西北角樓台尚存殘跡。

▲路縣故城城址平面示意圖

2017年1月,北京市政府專題會議強調,漢代路縣故城見證了北京歷史文化的發展記憶,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要優先加以保護。

同時決定,將故城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城市副中心建設整體規劃,與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統籌考慮。

這是北京文物保護工作上的空前壯舉,定會在北京文化遺產保護史上、城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城市建設中,完整的保護一座新發現的漢代縣城遺址並建設遺址公園,在全國範圍內絕無僅有。

路縣故城的全面保護,留下了北京的「根」與「魂」,不僅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也對大遺址保護、文化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都有著示範、深遠、積極的影響。

整理自北京青年報

來源:通州小兵微信公眾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物會說話考古蠻刺激

在6月10日中國文化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北京晨報記者獨家探訪存放副中心出土文物的庫房。這裡有哪些重要文物?文物背後隱藏著哪些信息?發掘過程中又有哪些「刺激」的遭遇?考古專家一一揭曉了答案。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發現大量戰國遺存

「要動土,先考古。」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文物部門從全國挑選了2000餘人參與此次考古勘探,共完成100多萬平方米的勘探任務,相當於142個足球場。昨天,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