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改寫北京城市副中心歷史 通州千餘年前即是宜居之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4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聯合向媒體發布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的階段性成果。

東漢甲字形前中後三室墓 圖片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提供

規模浩大的考古工作

今年2月26日至9月28日,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設辦公室委託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擔負北京城市副中心地下文物保護工作。

為確保副中心建設工程前期考古工作的順利進行,來自全國9家考古單位、2000餘名各類技術人員,共同完成了總面積達101.3萬平方米的勘探任務,勘探面積相當於142個足球場;發掘面積共40000平方米,共發掘戰國至清代古代墓葬1092座、古代窯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條等其他各類遺蹟數十處,出土各類陶器、瓷器、釉陶器、銅器、鐵器、鉛器、料器、皮革器、玉器等萬餘件(套)。

對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墓葬、窯址、地層剖面共計60處遺蹟進行了整體遷移保護。

考古發現的延綿連續的地層既有自然堆積,還有地震形成的斷裂層,為了解通州地區2000年來自然環境的變遷、人地關係提供了證據。

本次考古發掘出的大量文物為研究北京戰國晚期到漢代以來的考古學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說:「古代通州的地理位置不錯,可進可退;交通上是個關鍵節點,氣候變化不大。

在當年主要靠水路的時候,這個地方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瓮棺 圖片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提供

通州歷史上推千年

在發現的千餘座古墓中,79%是戰國—漢代的。

以往人們認為通州是自隋唐大運河開通才繁盛起來,而考古發現將這個時間點追溯到了戰國時期,把歷史向前推進了近千年。

本次考古發掘證明,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這裡就有大量人口;特別是東漢時期,社會繁榮、人口眾多,是宜居之地。

本次發掘的800多座漢墓,形式各樣種類豐富。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郭京寧特別提到,在胡各莊村,發掘了62座戰國晚期至西漢時期的瓮棺葬,以兒童葬為主,也有成人葬,排列有序、組合多樣,「如此集中的發現在北京考古史上尚屬首次,為研究瓮棺葬在東北亞地區的傳播路線提供了資料」。

漢墓中的出土器物,種類多、數量大、形制各異。

比如,夾砂紅陶釜,被學術界稱為「燕式釜」,是燕文化的核心器物之一。

此次燕式釜的大量出土,深化了燕文化的研究內涵。

此外,還有各類陶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包括人、雞、狗、豬、鴨、鵝、灶、倉、房、燈、耳杯等,為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提供了直觀材料。

而在後北營村出土的骨質算籌,多達26支。

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史暨古文獻研究所所長馮立昇介紹:「算籌是用來計數和計算的,北京地區很少出現,這是第一次,而且數量較大。

算籌圖片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提供

終於找到漢代古城

據史料記載,通州在漢代有城,但在此前的歷次考古調查中均未發現。

此次800餘座漢墓的發現,讓考古人員堅信漢城就在附近。

通過間隔只有1.2米的「地毯式」探查,終於在墓葬群的西北方向兩公里處,發現了漢代城址——西漢路縣故城。

經過今年7月至9月的考古發掘,目前已初步確定了四周城牆的位置以及長度。

故城遺址近似正方形,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

還在城內發現了相互疊壓的明清、遼金及漢代的道路遺存,而且在南牆牆基外側十幾米處發現了護城河道遺存,河道與城牆基址走向基本平行,寬度約30至50米。

郭京寧說:「路縣故城是目前所知通州區唯一的秦漢城址。

它在北京作為早期中國北方地區的政治中心、軍事中心和交通中心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交通、經濟、軍事意義。

」劉慶柱解釋說,這座城址應是西漢偏晚期的,但也不排除以前就有城,因為它有很厚的文化層。

從體量看,路縣故城在西漢縣一級的城址里是比較大的,與中原地區比,也不算小。

他介紹,漢代城的大小是與級別相關的,城越大,級別越高。

據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於平介紹,下一步,這裡將有望建成漢城遺址公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發現大量戰國遺存

「要動土,先考古。」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文物部門從全國挑選了2000餘人參與此次考古勘探,共完成100多萬平方米的勘探任務,相當於142個足球場。昨天,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

千餘古墓現身通州 數說考古發現大陣容

千餘古墓現身北京通州,考古成果頗為豐富。發掘結果證明通州區在戰國時便有大量人口居住,通州歷史上推千年;漢代古城城址被發現;路縣故城內發現了一條遼金時期的路面遺存;142個足球場大的文物勘探面積里...

千餘古墓現身通州 數座博物館將亮相副中心

11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聯合舉辦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平,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郭京寧,通州區文化委副主任楊根...

東漢時期 通州已是宜居地

本站文章謝絕轉載,否則法律後果自負!法制晚報訊(記者 趙穎彥) 通州區在戰國時便有大量人口居住;路縣故城內發現了一條遼金時期的路面遺存;142個足球場大的文物勘探面積里「藏」著萬餘件文物和109...

考古擦亮北京歷史金名片

光明日報記者 張景華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對外發布了今年上半年考古工作成果:2017年上半年,北京完成考古發掘項目20餘項,發掘和保護各時期古墓葬1300餘座,窯址35座、房址10餘處,出土文物共計...

文物局今年將開展漢代路縣故城考古發掘

京華時報訊 (記者聶輝)2月11日,北京市文物局在2016年市級行政機關和區政府績效考評會議上表示,2017年將對通州漢代路縣故城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啟動遺址公園建設的前期工作。北京市文物局介紹,...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古遺址有望建公園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1092座古墓、1座漢代古城遺址、萬餘件出土文物……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和北京市文物...

2000多年前的「地下室」在北京重見天日

自2016年2月26日來開始,路縣故城遺址就開啟了精密嚴謹的考古挖掘工作,在這裡千餘座戰國至清代的墓葬都重見天日,而就在近日,該地區的考古工作又有了最新的進展。2000多年前「地下室」驚現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