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為主,簡帛為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先通知大家:論壇正式備案結束,開始遷移到新的伺服器,啟用新的網址,這段時間不能登錄。
已經註冊的朋友會自動轉入新的網址。
預計時間今天一晚上就搞定了。
^_^,謝謝我們勞苦功勞的技術人員。
自留地中有位朋友問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的關係。
尤其詢問馬王堆帛書和今本道德經之間應該如何取捨。
這真的是個要面對的問題,我大概寫寫我們的意見,大家願意聊的去論壇仔細討論。
原來寫過一次道德經版本的問題。
參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417559/answer/46063865
首先,經者,常也。
真正的經,依文而不泥於文。
這點恰恰是核心中核心。
為啥?因為文能載道,但文字不是道本身。
所以不同的文字可以闡述一個道理,甚至相反的文字都可以用以闡述同一道理。
得意而忘言。
要能得意。
得意從文中,兼備師說為鑰匙。
則其意甚明。
所以傳世今本的文獻,即便有所增減,甚至刪改,也不妨礙其真意流傳。
不能拘泥於文字。
我們論語的訓練雖然以文字入手,但這是起點而不是終點。
這是把鑰匙,而不是廳堂本身。
所以既不能離了文字,和禪宗那樣不立文字,又不能拘泥於文字,變成小學太過的考據癖。
形神兼備才是華夏之道,道門傳承的方式。
所以別變成咬文嚼字的考據狂。
也別變成什麼都攙和在一起的粗胚。
^_^
我們可以很明確的說,任何有傳承的都是以傳世或者和傳世文本相差比較小的版本為家法文字的。
而不是出土的這些。
當然出土的那些本身也有一定意義,下面會講。
道德經是首尾相抱,處處呼應,整則一體,散則萬方之經常。
有些地方需要深刻的踐行,登高到一定程度才會真正的理解。
從古至今對它的解釋太多了。
也不等於越早就越對。
第二,墓中明器之簡文
大家記得我講過明器吧,在早期古代墓葬中,有些器物是明器,而明器就類似於今人用的紙錢,是有其形而粗疏不得為人用之物,《禮記·檀弓》「備物而不可用,知喪道也。
」
明器出現的原因也寫了,有的時候叫做薦器。
和祭器的功能並不一樣,僅僅是隨葬器物,這類器物一般比較粗糙薄寡。
不能為人使用之典型的特點,所以在某些年代,隨葬的經文也是明器思路安排的,不是抽出從新打亂,就是重新謄寫,在謄寫過程中要有比較明顯的反字。
這種主要是大貴族才有的。
不過郭店和馬王堆恰恰是大貴族的地方。
^_^
《禮記·檀弓下》:"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
明器,鬼器也,虛也。
現在的紙錢,燒的東西都是這種的變化。
相傳是「夏後氏用明器,示民無知。
」
所以在很大程度,或者很有可能(其實我們確實有這種說法)在給陪葬的文本中要改掉某些字,或者把真正的原本拆散,或者重抄一份簡版的。
這樣才合禮制。
所以很多明顯是抄錯的字是故意的。
。
。
比如帛書中:水利萬物而有爭句,這明顯是抄錯,而且有故意之嫌,因為後面都是不爭。
還有執古之道給寫成執今之道也是明確的反書為冥的體現。
而恰恰符合我們道教有些文書的規矩。
別忘了是按照抬頭結尾之數的哈。
^_^。
有的時候需要換種規矩寫東西。
呵呵。
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也就是我們為什麼並不如學者那樣重視出土文獻的原因。
因為明顯帛書甲乙兩本,一本簡略,一本粗疏,似有明器之嫌疑。
而郭店總共出土才2000餘字。
更有可能是抽簡之明器也,這是葬道。
俗語道無明器則鬼鬧之類的。
其實就是表示人死後的無知和不測。
但對生前所用依然有所依賴,是故,以明器平之。
但馬王堆又有不同,明顯是個修煉道家的人物,所以似有所改變一般的葬道。
所以需要仔細分辨,這裡提出這點,並不是說都有問題的。
這種是我們內部的一種看法,但也不一定。
畢竟挖掘時候我們也不在,到底是不是需要綜合判斷,所以,暫備一說。
第三,《老子》從春秋後就不是一個版本在流傳。
老子弟子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
但絕對不止一位,最起碼有三四位是他的學生。
而這些先生又都開花散葉。
而且側重點不同。
所以老子傳本早就不止一種。
這點是非常明確的。
其中有和儒家相善的,僅僅是補益增強的流派。
也有棄絕敝之以為反動的流派。
還有陽子等等的流傳。
所以道家並不是只有一兩種對老子的詮釋。
每個宗流中都保持了老子的一定原貌,但也有環境不同下的取捨側重。
畢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了。
所以不管哪個流派的根本皆在道德二字上,也是後世不管道教那個宗派的根基所在。
莊子一樣也是老子門下一支傳承到戰國後期的道家大宗。
這個以前寫過。
傳世本基本是在河上公版上修改,王弼版也算這版的,這是漢代武帝對立後,一種以反為補。
反者道動的流行版本。
也是一個傳承有序的。
而馬王堆那個正是因為來源不同,所以德經在前。
這是當時一種思路,先德而後道的修行實用思路。
所以是倒著給出。
根本不足為奇。
只能證明馬王堆這位是真正道門或者家人有道門人物居多。
比如前些日子寫過的《文子》,恰恰是和郭店楚簡中與儒家為善,不悖仁義禮智的思路一致。
這個在戰國時期也是頗為流行的。
郭店楚簡就是那個時代的。
郭店版2000餘字和史記描述的五千餘文時間相差不過兩百年,史記又和馬王堆相差不足百年。
所以看得出來最大可能是不同版本在流行。
而原先師說家法配合下,很多時候並非一樣的記載,文字出入比較大是同時存在的。
因為每人對同樣信息的記錄其實是再加工的過程,而表現形式是有不同的可能的。
我現在就叫論語小組們各自記錄有些東西,其實整理出來的筆記有的時候依然是不同的,甚至理解是不精確的。
^_^。
這就是口述的問題,但我們現代字繁而意簡,所以問題不大啦。
所以其實深研進去,各個流派都可以朔流直上,回到源頭。
這是道家經文之妙。
第四,傳世本價值
傳世本其實河上公本,也是司馬家讀到的版本,也是和《韓非子》中《解老》《喻老》以及《莊子》最契合的版本。
這點頗為明確,《韓非子》中引用《老子》之處在傳世本中能找到20餘處,而在郭店版中只有六處。
《莊子》也有不少是老子之發微,可以和傳世本印證處遠多於出土版本。
最起碼有十幾處竹簡中沒有半點蹤跡。
所以郭店竹簡本老子並非傳說中的三最,最原始,最完整,最好的本子。
恰恰相反,可用性不見得有那麼高。
傳世本歷經血與火的考驗,不斷有高道大儒對其校驗,古時候的在這些方面的造詣可比現在的有料的多,所以還是比較靠譜的,至於是不是八十一章,根本不重要。
這就是好聽的數,使其成經的一種人為輔助辦法。
^_^。
至於其中對儒家的批評,摒棄,前面其實都寫的很清楚了,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怎麼寫,正寫反寫都不會妨礙其中真意流傳,這點是詩書的特點。
也是三代學問的特徵。
後人所謂學者能得此者鳳毛麟角。
尤其是對後人來說。
修行以序,必然不會上來就讀老子。
^_^。
而水平到了一定程度再讀,氣象完全不一樣。
先儒後道其實是春秋戰國以來道家內部的基本思路,壓根不是後人編排的。
看看郭店楚簡,《文子》,漢初諸位道家人物行事風格可以略知一二。
只不過外門之人望文生義,不知其本,所以總是一副張狂無禮,空坐冥頑為道的模樣。
^_^。
殊不知丈人最是講禮。
門下弟子無一不是禮學大家。
嘿嘿。
不知禮,焉能無之?千年流弊,聚訟紛紛,只在人心,不在經文。
所以什麼版本流行?要看儒道關係的。
漢武之後,儒道分列,儒家獨尊為大,必然以克之,抑之,反之來輔之,佐之,平之。
但儒家一樣衰微之時,必然就是另外的詮釋會出現。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作萬物而不辭,功成而不有,世人根本連皮毛都未曾摸到啦。
^_^
第五,偏執心態。
有一波學者是鼓吹用出土版本來重新詮釋中國學術史之類的。
。
。
真的懶得多做評價。
他們多是文化大革命造反小將思潮的遺害吧,求新太過,反失其真,標新立異,以求驚世駭俗,言不驚人死不休的學術發燒,乃至炒作居多。
學問只怕。
。
。
而沒有傳承的民間愛好者,也是這種心態下造作,各種大濕亂解道德經,真是恕我吐糟。
。
。
省略兩千字。
^_^
但凡一個有傳續的人都不會拿出土的文獻作為根本來註解。
所謂私淑弟子,也是自封的,糊弄小白還可以,但實際上,背道而馳。
所以,其實這也是一個分辨的辦法。
哎。
我們看到的胡扯的東西太多了,真的膩歪了。
在知乎上,我後來關於道德經的一個字也不寫了。
因為沒有意義。
不如從基礎的開始吧。
至於許地山先生那個時代,疑古之風劇烈,在這種環境下,華夏傳統要被打倒的,那麼對道教的不友善聲音,他不是最嚴重的。
應該看看梁任公的言論哈。
學者失去了敬意,不以敬事為本,對研究對象代入時代色彩的喜惡,不得其正,那麼學問必然偏頗,自然可信度不高。
其人對道教一點敬意也無,所以今日看來,錯謬商榷之處不在少數,不足為憑。
只可做參考,但也確實也說了道教的一些弊病,不過難免以偏概全,有比較大的時代局限性,不能做主要讀物。
大家要讀道教史還是別從他這本入手啦。
^_^。
出土文獻對於我們校正有些版本還是有幫助的,有參考價值的,但不能全部依止出土文獻。
而貶低傳世文獻的價值是近些年的誤區。
殊為不可取。
還是要平實的做學問,不要過早的下結論啦。
無限的拔高傳世不妥,但無限拔高有可能是明器的出土文獻更不妥。
而我們道門傳承有序,基本和傳世版本差別很小,雖然其實郭店楚簡對我提倡儒道不離最為有利,但也不能昧著良心說郭店是三最的。
傳世版本勝過其餘兩個版本之處。
在於其能互相解釋,其意貫穿始終,這樣有些有爭議的章節字句反倒不再重要。
最後,道德經的地位是難以撼動的,而傳世文獻有其被修飾的地方,但並不影響其主體的完整。
那麼還是要以傳世為主,以出土為輔。
說句過分的話,我們可以計算下權重,到底是挖出來的多,還是沒挖出來的多?僅以殉葬明器之書簡為依據,其實是很滑稽的事情,反之,傳世文獻的權重卻很高,能在無數戰亂中流傳下來,必有其過人之處。
有的時候我真的覺得搞學術不是很嚴肅,就是在搞。
。
。
完全脫離實際的腦洞應該適當的限制下了。
^_^
至於大家修道讀道德經,平時可以誦讀,但真要以此修煉,參詳其中真意,還是循序漸進為好,不以行為實,再好的經典也是腦洞的下場。
^_^
世界第一書32:竹簡的證明擊破了文人的臆斷
中國文化人對《管子》一書的觀點多為臆斷。他們沒讀《管子》,就說,管子那個時代,不可能產生管子這樣偉大的思想家,不可能產生《管子》這麼偉大的著作。而大量竹簡的出土面世,就擊破了這些文人的妄言臆斷,...
是誰篡改了老子的道德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
歷史上眾多帝王以及道家甚為尊崇《道德經》,是否被後世篡改過?
《道德經》是華夏流傳千年的道家經典,也是世界公認的哲學巨著。其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並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81章。可查的史料中記載,自西漢時期,各...
葉樹勛:簡帛文獻與古代哲學的新視野
簡帛文獻的出土,為中國古代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豐富了古代哲學的思想世界。目前,學界在文獻整理、文字釋讀等方面已達較高程度,哲學思想方面的探討也有不少積累。這為綜合探討簡帛文獻的思想新知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