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vs盜墓,洛陽古墓的幸與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唐代詩人王建當年遊覽洛陽時,用一首《北邙行》,道出了眼前的景象:
「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邙山環繞於洛陽市的東北部,其「背山面河」、地勢開闊、土層深厚,被認為是死後長眠的理想之地。
這裡黃土土層深厚,粘結性好,堅固緻密,適於營建墓塋。
於是從東周開始,洛陽的邙山便成為人們理想的安息之地,久而久之形成了冢台林立,松柏鬱郁,墓碑高聳,石刻成群的歷史人文奇觀。
邙山古墓
墓葬的多少和王朝的繁盛有直接的關係,在洛陽市考古文物研究院(原洛陽市考古文物工作隊)工作了二十餘年王支援研究員介紹到:「洛陽在唐代被稱為神都,也叫東都,是國際化大都市,當時這裡居住著一百多萬人,這麼多的人死後都要埋葬,可想而知,唐墓的數量之多。
」不僅如此,歷史上的中國,相繼有十三個朝代建都於此: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後唐等在這裡定都;唐、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等皆以此地為陪都。
很長一段時期內,洛陽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冠蓋雲集,帝王輩出。
劉秀等數十位帝王,張儀、狄仁傑等數千位將相名流,扶餘王、泉男生等眾多外邦國王,乃至劉禪、李煜等亡國之君,都安息在洛陽。
至於一般達官貴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計其數。
漢光武帝劉秀陵
洛陽東周天子駕六車馬坑
王支援聊到自己參與的考古發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代的安菩夫婦墓。
安菩來自唐朝邊疆的鄰國安息國,他的父親帶領國人歸附了唐朝,為獎勵其忠誠,唐政府敕封其父為五品定遠將軍。
父親死後,安菩承襲封號,驍勇善戰,率領軍隊縱橫大漠,為保衛唐朝邊疆浴血奮戰,史書描繪安菩是:"以一當千,獨掃蜂飛之眾"。
公元664年,安菩在西安去世,時隔40年,他的妻子何氏在東都洛陽病逝。
安菩的屍骨被遷到洛陽,與妻子合葬。
王支援回憶道:「安菩夫婦墓位於洛陽市南郊的龍門東山北麓,由於歷時久遠,地面已無任何遺存。
1981年洛陽市的龍門啤酒廠修建新廠,爆破山壁時炸出一個山洞,就是這座頗具規模的唐代墓葬。
當時古墓保存完整未被盜掘,出土的墓誌詳細記載了墓主人的身份及事跡,清理出完整的唐三彩文物有一百多件,華麗精美,現在很多還都陳列在洛陽市博物館內。
」
這是洛陽發現的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古墓,安菩夫婦墓逃過無數劫難,千百年來獨享清凈,實屬不易。
正是由於它的「劫後餘生」,我們才得以欣賞到如此精美華麗的唐代藝術珍品。
安菩墓誌
安菩墓出土唐三彩白釉馬
安菩墓出土唐三彩黑釉馬
安菩墓出土唐三彩駱駝
安菩墓出土的羅馬金幣
安菩墓出土的唐三彩鎮墓獸
安菩墓出土的唐三彩燈
對於安菩墓的幸免於難,王支援不無感慨的說:「這座墓葬藏在山裡,得以保存實屬偶然,畢竟當時發現是因為建廠,屬於政府把關的城市建設項目,如果是被盜墓者發現,下場不堪設想。
而且80年代洛陽的城市建設才剛剛開始,人類活動的範圍有限,像這種山洞或一些偏遠的遺蹟古墓可能還未被發現。
但現在人類活動無處不在,能完整留下來的古墓已基本絕跡了。
」
這段話絕不是危言聳聽,洛陽、北邙一帶古墓眾多,自古就是盜墓者垂涎三尺的目標。
千百年來盜墓賊在這裡瘋狂地搜尋盜掘,絕大部分古墓都被他們光顧過,「十墓九空」就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1905年,清政府向比利時一公司借款修築汴洛鐵路(現隴海鐵路一部分),隨後又修建洛潼鐵路。
鐵路通過邙山南麓,就地取土時不斷挖出了零星的古物,這引起在場外國技師的極大興趣,他們大量收集古物寄回歐美。
聽說這些「舊東西」能賣錢,邙山各村老百姓一夜之間把廟裡以前存放的古物洗劫一空,山上幾十個村莊互相效法,競挖古墓,視其為發財捷徑。
大量的古明器被從邙山地下挖了出來,流向北京、上海,再流向國外。
邙山古墓群中,墓主人們的長眠從此被打破,風水寶地的邙山此後幾乎再無寶可尋。
據知情者回憶,當時每年秋收之後,邙山上盜墓的人像趕集一樣,漫山遍野、成群結隊的挖寶,並將挖出來的玉器、銅器用籮筐裝、馬車運,一車車的向外販售。
但究竟挖的是什麼?挖了多少件?誰也不知道、不關心。
當時邙山上以盜墓為生的多達1萬多人,利益驅使之下,人們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來越精,大名鼎鼎的「洛陽鏟」就是這個時候發明的。
洛陽鏟
由於古墓年代久遠,很少保留著封土堆,在地面上已看不出任何痕跡,找出古墓的準確位置是盜掘的前提。
有經驗的盜墓者逐漸掌握了辨別各種土壤的技能,地面下的土都是一色的生土,如果發現有「花土」(土色不一),就說明有人動過,可能下面就是古墓。
當時,盜墓者用厚實銳利的鋼杴在地上搗出方形洞穴,鑑別杴頭沾帶出來的土,以此來找墓。
但這種方法很費力,鋼杴經常帶不上土,也不能探得很深。
據說「洛陽鏟」的發明者是邙山南麓馬坡村的李鴨子。
李因家境貧寒,以刨古墓為生。
1923年,他到孟津縣趕集,見集上賣水煎包的正在搭棚子,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子,在地上挖坑插棚杆。
那鏟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就帶出不少土來。
李鴨子靈機一動:這樣的鏟子探墓肯定比鋼杴容易多了。
於是他用紙貼著鏟子撕出一張圖樣,回家後找鐵匠琢磨著打造了一把。
這樣的鏟子果然好用,u形的鏟子,每次帶出三四寸深的土,鏟子的柄接長了,地下幾米、十餘米的土壤都能帶出地面。
老練的盜墓者眼觀鼻聞手搓,從土的顏色、結構、包含物,就能知道有沒有墓葬、是什麼年代的墓、墓穴有多大。
從此,「洛陽鏟」就在盜墓者手中傳開了,地下的眾多古墓又開始新一輪的災難。
洛陽最駭人聽聞的盜墓案發生在白馬寺一帶的金村地區,這裡是東周的王陵區之一,金村緣何得名?據村裡的老者說是因為村裡種地,常發現金罐子、金元寶、還有大金鼎的原因。
這裡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但卻有一個怪現象,用來取水灌溉的井有些明明水源充足,卻會在一夜之間乾涸;而有些井水匱乏的井,水卻又會在一夜之間滿溢起來。
村民們百思不得其解,稱這種現象為「串井」。
在雷電交加的夜晚,大地有時會傳來隆隆的轟鳴聲,這些問題幾百年來一直困擾著當地的村民。
而這些難解之謎終於在1928年的一天解開了,當時洛陽一帶連降大雨,金村東面的一處農田突然塌陷,露出一個大坑,村民在這個坑裡發現了被泥水包裹的編鐘,這個發現只是冰山一角,原來這一帶的地下是西周的一處王陵古墓群,這樣的大墓坑洞相連,連亘數公里。
所謂的「串井」就是井水常常會滲入墓中,然後又從其它口道湧出。
而大地的轟鳴聲則是雷聲震動的頻率與編鐘的頻率相同時,地下鐘鼓齊鳴發出的聲響。
這些墓葬保存完整,歷史上未被盜掘,但隨著大雨揭開的謎底,金村古墓的厄運也隨之而來。
這個消息不久便傳開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的中國處於亂世紛爭,軍閥混戰的局面,文物得不到國家的有效保護,大規模流失海外。
這裡的原野上人頭攢動,钁頭、鐵杴加上洛陽鏟,攪得塵土瀰漫。
居住在河南開封的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和美國人華爾納一聽洛陽有寶,就沿著隴海線摸過來了。
當他們來到金村,發現這裡的地下簡直就是天堂,全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瑰寶。
於是他們在此荷槍守衛,搭棚立灶,歷6年時間,共掘開8座「甲」字形大墓,出土文物數千件,並將大部分文物運往國外賣掉。
這組數字足見其貪婪和瘋狂,也足見金村地下文物之豐厚。
據不完全統計,金村大墓被盜文物流散於10多個國家,日本人梅原末治根據搜集的資料編成了《洛陽金村古墓聚英》一書,裡面收集記錄文物238件。
據統計,那238件文物,件件是國寶,還有數千件文物,日本人認為不值得入書,就沒有記錄在冊。
如今這些文物被收藏於法國巴黎國立人類學博物館、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美國坎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美國佛利亞藝術館等,也有的被日本大阪、東京的一些博物館及私人藏家收藏著……
談到這些,王支援很是痛心:「這批東西非常漂亮,是東周出土的最漂亮的陪葬品之一。
像西安一樣,洛陽的盜墓活動也十分猖獗,甚至更為嚴重。
令人欣慰的是解放以後,國家對盜墓等行為全力打擊成效顯著,很多墓葬遺蹟都通過科學的考古發掘得以妥善保管。
」
這對於古代墓葬、遺址遺蹟的保存具有積極的意義,但談到未來,王支援不免有些擔憂:「洛陽現在的城市區,正好覆蓋在當年唐代的城市區之上,伴隨著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全部的土地都被開發了,所以這裡的考古人以後可能會面對著無墓可挖、無古可考的局面。
雖然這些古代遺存的保護對於城市發展有點麻煩,有人總是覺得這是經濟建設的負擔和包袱,但其實這是城市的文化,是很重要的歷史遺存,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如果失去了這些,歷史文化名城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
洛陽鏟--盜墓賊的傳家寶
先大家先透漏個影視消息,南派三叔大家應該很熟悉吧,盜墓筆記的原作者,2015年初將變成超級季播劇噢。。。2014年11月26日已經全部拍攝完成,現在進入後期製作環節!下面咱們說回正題吧!
揭秘中國古代盜墓的「北派」和「南派」,小小洛陽鏟暗含大秘密
中國古代盛行的厚葬之風使得歷朝歷代的盜墓現象屢禁不止,當然也不乏出於復仇等心理而掘墓。盜墓活動一直以來都充滿了神秘色彩,盜墓者們穿走於亡者的領地,發人冢,掘金寶……所行之事雖被人唾棄,但縱觀從古...
盜墓利器大盤點: 「鬼吹燈」之說真實可信?
導讀:古墓是人生終止時最後的定格,也是儲存墓主生活時代的若干文化信息的府庫。疊疊累累的古代墓葬屢經滄桑變故,因各種原因往往多遭破壞。而最通常的破壞形式,是有意的盜掘。歷史上的盜墓相當普遍,甚至曾...
盜墓利器大盤點:「鬼吹燈」之說真實可信?
到底是誰盜墓發明了「洛陽鏟」用那些專業的盜墓工具,目的是為了加快盜墓速度,提高成功率。再者,在中國的墓葬史上,一度流行「不樹不土」秘葬制,加上幾百年來風雨侵蝕,自然和人為的改變,不少古墓在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