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盜墓出土寶物如何出手?這裡面有一秘密渠道和一神秘人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原題:民國盜墓產業鏈的形成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中國人玩收藏,千百年來是在圈內玩,古玩珍寶的價值再高,人們再喜歡消費,只能算是「內需」。
但是到了清末,情況完全改變了:國門洞開,洋人入侵,以三代青銅器為代表的中國古物,一下子為國際玩家所認識,價值凸現,價格陡高,出現了一股強勁的「外需」。
這股「外需」應該是現代經濟學上所謂的剛性需求,當時墓里挖出的東西不只是能賣錢了,而且能「賣大價錢」。
「價值規律」原理,在盜墓者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用一句大白話來說,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只要能賺錢,什麼都敢幹。
圖:青銅皿方罍,曾流落美國,後中國花高價買回
時人筆記稱,民國時「古物出口絡繹不絕,動輒數十箱之多」。
所以,民國文物收藏與交易的最主要特徵,是國際出口和走私。
(目前流散在美國的中國古代青銅器,少說也有上千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民國時期從中國出去的。
)國際買家的出現,讓民國時期「產、供、銷」一條龍的盜墓產業鏈初步成型,並趨於成熟,成為當代盜墓的範本。
有人說,盜墓產業鏈上的「產、供、銷」一條龍,是1980年以後才有的事情,這是一種誤會,它實際始自民國。
這是一條秘密的渠道,產業鏈上有「小鏈」和「大鏈」之分。
前者「銷」的終端在國內,後者則在國外,也更為詭異和複雜。
以「大鏈」來說——
「產」,就是鏈條上第一環節——盜墓,主體是盜墓賊,在洛陽一帶則實行「公司化盜墓」,有能力、有勢力的盜墓賊成立「盜墓公司」,拉伙入股,是一種新型的「搭班子」形式(詳見筆者另著《民國盜墓史·秘術卷》)。
圖:周公東征青銅方鼎,流落美國
「供」,就是國內文物市場的交易行為,處於交易的中間環節——主體是國內古玩商,也是盜墓活動事實上的組織策劃者。
「銷」,則是倒賣走私,進行國際交易,最終被國外博物館、學術機構和買家收藏——主體是財大氣粗的國際買家。
1922年(民國十一年)出版的《上海指南》稱:「外人蓄意收集中國古物,國人營之者亦多銷行外國,可得厚利。
」
這「國人」與「外人」是互相勾結起來的,處於鏈條上的不同位置,是「供」與「銷」的關係。
如1933年 (民國二十二年)發生的安徽壽縣朱家集李家孤堆楚王墓被盜事件,聞訊而來的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各地古玩商,直接守候在工地上,東西剛挖出土,便讓古玩商搶購了,然後再轉手賣給國際買家。
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利益,不少古玩商給盜墓賊加大刺激的籌碼,鼓勵他們盜墓。
據著名金石家商承祚所記,民國時期,在長沙一帶,古玩商直接「下基層」,與一個個土夫子接觸,打聽他們是否挖到秦墓,如果挖到這樣的墓,便「爭貽多金以誘惑,動其盜墓之心」。
圖:中國文物大量流失國外,上面一組圖片是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有大量中國國寶級文物,專設中國館對外展出
圖: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有大量中國國寶級文物藏,圖為先秦晉國青銅壺
圖: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有大量中國國寶級文物藏,圖為商代龍虎紋青銅尊
在國際買家中,英、美、法、德、加拿大、日本等國文物販子很活躍,尤以日本人為最。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至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南京文物市場的畸形繁榮,其主要消費對象之一就是日本人。
不論是侵華前,還是侵華後,日本人對中國文物都有特殊的興趣,除了前面提到的盜掘以外,就是在中國實施騙買。
如早在1923年(民國十二年),日本人便在陝西成立了「日信銀行陝西支部」,派遣中川、野口三郎、恩田、申子田等人,協同日本大倉、高橋、三井等洋行職員先後數次到陝西,以收買棉花、油料、蠶絲等經濟作物為藉口,秘密收購中國文物。
然後將廉價購得的佛像、銅器、陶器以及三彩、瓦當、拓本等中國文物經漢口,一批批運回日本,導致西安古玩市場一段時間內,「秦漢瓦當遂為缺貨,漢唐陶俑價位一躍攀升」。
由於歐美人對中國文物的青睞,許多中國古玩商改做「洋莊」生意,滋養了一批國際文物販子,發了大財。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自1840年 (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國家二級文物達100餘萬件。
而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守數據統計來算,中國流失的重要文物仍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
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
這些國寶的流失,除了被侵略者搶走之外,很大一部分是新中國成立以前由文物販子倒賣出去的。
圖:盧芹齋——中國最大的國際文物販子。
民國時國寶大量外流,除了有一秘密的渠道和成熟的銷售鏈條外,還有一個相當關鍵的人物,他就是盧芹齋。
盧芹齋當年是一個十分神秘的人物,系民國時期國際文物販子中的大鱷,民國許多重大盜墓、盜寶活動中出土寶物的流失,都與他有直接關係。
據文物圈估算,目前存於海外的中國文物,約有一半是經過盧芹齋的手倒賣出去的。
盧芹齋,亦稱盧欽齋,1880年(光緒六年)出生於浙江湖州盧家渡。
早年以做金石生意為主,李世民陵墓前「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便是他與北京古玩商趙鶴舫聯手,捶碎後於1914年(民國三年)裝箱運到國外,以15萬美元賣給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
幸好其餘4件石刻被海關扣留,運回西安,不然也被他賣了。
現在,這4件原件均收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內。
圖:昭陵六駿之颯露紫
圖:昭陵六駿之拳毛騧
盧芹齋的發跡頗富傳奇色彩,至今是個謎。
20世紀初,盧芹齋由上海漂泊到巴黎(後加入法國籍)。
據說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他在大清帝國駐法國的大使館經人介紹與其老鄉、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相遇。
異國見老鄉,更有一番特別風味。
兩人一見如故,張靜江建議盧芹齋做法中貿易,開一個古玩行,他可以參股協助。
後來盧芹齋果然與張靜江的父親合夥,做起了中國古玩生意,這是典型的保護傘庇護下的「官倒」。
再後來,盧芹齋與上文提到的吳啟周,聯合成立了「盧吳古玩公司」,專門向歐美國家倒賣中國珍貴文物。
盧芹齋坐鎮巴黎銷貨,吳啟周在國內「摟貨」,吳啟周的外甥葉叔重負責「押運」,坐著飛機來回送貨,聯絡接應。
圖:盧芹齋的法國巴黎的「紅樓」,是倒賣中國文物在大本營
美國著名的Life雜誌,曾專訪和拍攝過盧芹齋倒出的文物。
下面為該雜誌拍攝的一組圖片
上面圖中所有中國文物,都是蘆芹齋的盧吳公司倒出去的,其數量之大,等級之高非常人可以想像的。
至於其文物價值和在市場的價格,根本就是難以估計。
晚年的盧芹齋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給中國文物帶來的巨大損失,曾寫道:「我的確感到非常羞辱,因為我是這些國寶流失的源頭之一。
」但他又認為,這些流失海外的國寶避免了戰亂,得到了保護,為此感到幸運。
說明:梧桐樹下戲鳳凰 是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內容以歷史、考古、盜墓、風水、收藏為主,提倡無負擔閱讀。
文章除註明外,均為倪方六原創,有版權,使用請事先聯繫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即便是「中國古董教父」的安思遠又如何,在他面前也只算個古董商
說起「中國古董教父」這個稱謂,相信很多人腦海中一片茫然,似乎未曾有過國人享有過此般頭銜。或許最先能想到的一個人也許是前一段時間,因為去世而成為眾人談資的安思遠。然而這個有著如同中國人一般姓名的人...
鐵劍不知為何出現在大英博物館,專家特地去研究:這是中國國寶
文/寒秋鐵劍不知為何出現在大英博物館,專家特地跑去研究:這是中國國寶我國歷史悠久,在這幾千年的時間中,眾多文物流傳下來。每個朝代都存在其特有文物種類,例如青銅器;唐三彩;元青花,琺瑯彩等等。每一...
中國的大量寶貝都藏在這個國家,第二是美國,第一竟是一小國
清朝末年,統治腐朽,中國割地賠款,不僅失去了土地、失去了珍貴的文物,也失去了大國的尊嚴。昔日的輝煌已經成為今日的痛楚,令人有為痛楚的是,那些損失的文物,有很多至今都沒有回來。
此人是國際知名的古董商人,卻為了一己私利,讓許多國寶流失海外
我們知道,今天在世界範圍內都能夠看到非常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文物古玩,說起這些文物的流失海外的起因,就不得不提起歷史上屈辱的晚清時期,在1840年之後,清政府逐步成了西方列強的魚肉對象,多次不平等...
文物大盜的雙面人生:中國流失海外的國寶有一半是經他的手賣出的
唐太宗李世民半生征戰,多次出生入死,先後騎過六匹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段難忘的歷史,李世民生前令閻立德、閻立本,將六匹戰馬的...
他,到底是倒賣文物的販子,還是傳遞中西文明的使者?
隨著最近十幾年海外文物回潮熱的興起,大量精美無匹的藏品出現在了國人的視野,漸漸地,C.T.Loo這個被稱為20世紀海外最大的中國古董商,在西方收藏界已是大名鼎鼎的名字,在國內也逐漸被人提起。
同古堂|神秘的中國文物市場第一操盤手
他一生都在致力於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商人」。的確,作為一個古董商人,單純從商業回報而言,他無疑是成功的。直到現在,巴黎市中心那座看似格格不入的「紅樓」,依舊是一枝獨秀的東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