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孤堆文物 戰國楚王盦悍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通高53厘米口徑45.5厘米腹圍148厘米

鼎,是殷周青銅器中數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類,它既是炊器、盛食器,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

此外,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表明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

天津博物館館藏戰國楚王鼎通高53厘米,口徑45.5厘米,腹圍148厘米。

此鼎附耳,直腹,獸蹄形足,並附蓋,蓋上有環和三個變形的鳥狀鈕,共有銘文六十字,分布在鼎蓋內、口沿、腹部等處。

銘文記載了楚幽王為慶賀勝利用繳獲的兵器鑄成此鼎的經過並用於祭祀的史實。

楚幽王,熊(寫作盦)姓,名悍(即忎),公元前237—228年在位。

楚人是華夏族南遷的一支,興起於荊楚(今湖北)大地的楚部落,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諸侯國,其國君為熊氏。

楚國都邑曾幾經遷徙,公元前241年,楚王考烈為避秦國威脅,將都城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經歷考烈、幽、哀、負四王,於公元前223年被秦將王翦所破,楚亡。

楚王鼎出土於安徽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

李三孤堆是傳說中的楚王陵所在。

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墳塋被打開,有人說是被大水沖開,也有的說是被當地的保甲帶人挖開,出土文物中以青銅禮器居多。

壽縣銅器,是楚國器物的第一次大規模出土,震撼了中國文化界,同時也使各地文物商販雲集,地方官紳強取豪奪。

當時的政府聞訊將繳獲的七百餘件文物封存於縣教育局,後移交省圖書館,解放後入藏安徽省博物館。

另有一些文物流散各地,其中楚王鼎、豆、簋、勺、簠等十件銅器流至天津寶楚齋李氏,後入藏天津博物館。

楚王鼎就是這批楚器中形體較大、銘文較多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譽為「南北楚器之冠」。

同一形制、相同大小、銘文一樣的楚王鼎同時鑄造了兩件,另一件保存在國家博物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信陽楚王城不為人知的那點事!

沿著107國道,往北行駛過彭家灣,便來到了楚國故里,楚都-城陽城。城陽城遺址位於長台關西北五公里,在1957年那年驚世的考古挖掘中,挖掘出眾多保存完好的文物,被列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南陽發現戰國墓葬 墓主為"大夫級楚國貴族"

今日從考古部門獲悉,考古人員最近在河南省南陽市南水北調水源地丹江口庫區考古中,發掘一處戰國楚大夫墓,出土文物五十餘件。 據介紹,這一戰國時期的士大夫墓葬,位於南陽市淅川縣西南四十七公里的倉房鎮沿...

「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

吳王余眜劍春秋晚期通長57.5厘米,寬4.8厘米2014年徵集蘇州博物館藏「一」字形窄格,圓莖帶兩道箍,圓盤形首,劍脊隆起,寬斜從,近鋒處明顯收狹,雙刃呈弧曲形。銘文在劍脊兩側,每側各一行,共7...

楚王酓忎銅鼎

銅鼎的器、蓋口沿有刻銘。從銘文看,該鼎是楚幽王熊悍(公元前237~前228年在位)銷毀繳獲的兵器而改鑄的禮器。壽縣在戰國初是蔡的首都(下蔡),蔡被楚滅後改稱壽春。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熊完被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