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全國重點貧困縣,為什麼會擁有如此豐富的珍稀國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安徽壽縣位於淮河南岸,為全國重點貧困縣之一。

令人驚嘆的是,這個縣竟然是我國極富盛名的文物大縣、國寶富縣。

壽縣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古稱壽春、壽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

僅壽縣博物館所藏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各類藏品就多達一萬多件(套),其中一級品162件(套),二級品163件(套),三級品1443件(套)。

許多重要國寶被徵調到國家博物館和安徽省博物館珍藏。

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前328-299年)已據有兩淮地區,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遷都壽春,壽縣就成了楚國後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西漢時,壽縣為淮南國封地,淮南王劉長、劉安父子均定都於此。

壽縣八公山既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神話的誕生地,又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

本縣境內有蔡侯墓、廉頗墓、楚王墓、淮南王劉安墓、宓子墓等古墓葬多處。

宋嘉定時期的壽春古城牆,本身就是一大珍貴文物,也是目前全國保存較好的宋代古城牆。

2014年12月13日是我國首個國家公祭日,在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國家公祭鼎,就是按壽縣出土的楚大鼎原型鑄造的。

楚大鼎亦稱鑄客大鼎,1933年在安徽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徑93厘米,重約400公斤,圓口平唇、圓底、修耳、蹄足、耳飾斜方格雲紋,腹飾蟠虺紋,犀首紋膝。

為國家一級文物,今藏安徽省博物館。

壽縣是楚國故都,在楚文化遺存中,最具代表意義和影響力就是楚大鼎。

1958年,毛 澤 東主席參觀安徽省博物館,看到這座楚大鼎時,不禁讚嘆道:好大一口鼎,能煮一頭牛呵!

吳王光鑒是吳王光為其女叔姬嫁於蔡國所作的媵器,1955年5月出土於壽縣蔡侯墓,共2件,形制大小與紋飾銘文相同,高35、口徑59、底徑33厘米,圓腹平底,兩獸首耳並附環,內壁有4小圓環,刻有8行52字。

為國家一級文物。

蔡侯鼎於1955年5月出土於壽縣城內蔡侯墓,鼎蓋內與腹內均有2行6字銘文,共有17件,屬春秋晚期蔡國青銅器。

17件蔡侯鼎現分別收藏於國家博物館和安徽省博物館,為研究我國春秋時期周禮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

為國家一級文物。

青銅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標誌之一,而楚青銅器則是楚文化的代表物,鼎、鍾等大型青銅器均被視為社稷與王權的象徵。

為國家一級文物。

四獸鑄客升鼎通高51厘米、口徑48厘米、底徑45.5厘米、足高33.5厘米。

1933年與楚大鼎一起出土於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

腹部外置四獸,攀沿探首;雙耳垂直的腹內壁各浮雕一獸面紋,遙遙相對;腹外壁飾羽紋,足根部浮雕獸首紋。

鼎口沿刻有9字銘文:「鑄客為王后小焤為之」,可見乃為王后專用之物 。

在同一墓內,鑄客升鼎共出土9件,大小不同。

為國家一級文物。

犧首鼎為春秋時期青銅器,高27.6厘米,腹徑22.4厘米。

平蓋面飾兩圈捲雲紋,蓋中有一半環鈕,腹為橢圓形,三足鼎立。

口沿一邊有一昂起犧首,一對犧角各分三叉,上飾雲雷紋;兩眼球隆起內嵌綠松石;一雙長方形附耳相對,兩側腹對稱飾浮雕盤龍,線條流暢,造型生動。

為國家一級文物。

三足羊尊為春秋中期青銅器,通高11厘米,口徑9.2厘米,一側突出羊頸與器腹相通,上為綿羊頭,一側為綿羊尾狀下斜,平蓋中置牛圓紐,上飾勾連雷紋,有缺口處與羊頸扣合。

此寶於1975年12月在壽縣肖嚴湖出土,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就其形制而言,在全國出土文物中獨一無二,為國家一級文物。

蔡侯簋為春秋晚期青銅器,於1955年5月在壽縣古城西門內春秋蔡侯墓中出土,通高36.5、口徑23.5厘米。

圓口平折沿,扁鼓腹,喇叭形圈足連接方座。

上有五蓮瓣形捉手,腹內壁有銘文6字:「蔡侯申之囗囗。

」一套8件,此為其中之一。

金棺1977年出土於壽縣報恩寺地宮,6片黃金薄片鉚合製成,長10厘米,寬3—6厘米,高4.2—7.8厘米,重91.5克。

棺頭有雙扇假門,門扉裝兩隻金絲環,門楣飾連球紋,門上方及左右側皆伸出蓮瓣形背光。

棺身全為忍冬紋,內底部凸現「重佛舍利」四楷體字圖案,棺內裝滿「舍利」。

青銅牛為戰國時期楚國青銅器,臥牛狀,通體飾錯銀雲紋,紋飾精美,腹下有四字銘文:「大囗之器」。

銅牛身長10厘米,高4.5--5厘米。

「大 」是楚王治藏之長。

此器1956年於壽縣邱家花園出土,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鄂君啟節是戰國中期楚國青銅器,1957年出土於壽縣,形似剖開的竹節。

共出土4件,其中車節3件,舟節1件。

車節長29.6厘米,寬7.1厘米,厚0.6厘米,弧寬8.0厘米。

舟節長31厘米,寬7.2厘米,厚0.7厘米,弧寬8.0厘米。

舟節為水路通行證,車節為陸路通行政,是楚懷王(公元前三二八——前二九九年)發給受封在湖北鄂城的鄂君啟的水、陸通行符節。

節上刻文圓潤秀勁,是錯金銘文中的精品。

楚國金幣藏量當時為全國之最,壽縣博物館的楚金幣現有藏量近四十斤,也是全國之最。

楚金幣是戰國時期楚國黃金稱量貨幣,整塊一般呈龜殼形狀,也有圓餅狀,正面刻有15-24枚方形或圓形陰文:「郢爰、」「 金」、「陳爰」等印記,其含金量一般在98%以上。

楚金幣切鑿最大的楔形金餅重437.21克,最小楔形金餅重309.2克;圓形金餅重254克;完整龜殼形「郢爰」、「 金」和無印記金幣重250—272克之間;切鑿「郢爰」最大者重220克,最小者重1.4克。

經專家考證都是天然黃金,含金量高達99%%以上。

壽縣出土的的楚金幣計有完整「郢爰」30塊,無印記龜殼形金版18塊,完整「金」4塊,無印記圓形金餅和被切鑿成半圓形金餅各一塊,被切鑿無印記楔形金餅4塊,被切鑿成大小不等的「郢爰」、「金」、「陳爰」127塊。

1996年在壽縣出土的「越王者旨於賜」為越王劍,劍身上端正反兩面分別刻有「越王越王,者旨於賜」八字。

據專家考證,此劍應為越王勾踐之子的佩劍。

為國家一級文物。

壽縣城內共有三堂十八羅漢:一堂是報恩寺的泥塑,一堂是青雲庵的銅鑄,另一堂是圓通寺的銅鑄。

這一尊為青雲庵的銅鑄羅漢。

早在1961年,壽縣的十八羅漢即被列為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

吳王余眜劍春秋晚期通長57.5厘米,寬4.8厘米2014年徵集蘇州博物館藏「一」字形窄格,圓莖帶兩道箍,圓盤形首,劍脊隆起,寬斜從,近鋒處明顯收狹,雙刃呈弧曲形。銘文在劍脊兩側,每側各一行,共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