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吳王余眜劍
春秋晚期
通長57.5厘米,寬4.8厘米
2014年徵集
蘇州博物館藏
「一」字形窄格,圓莖帶兩道箍,圓盤形首,劍脊隆起,寬斜從,近鋒處明顯收狹,雙刃呈弧曲形。
銘文在劍脊兩側,每側各一行,共75字。
吳國王室青銅器存世較少,且多為兵器,但銘文極少有記事內容。
本劍銘文涉及壽夢、余祭、余眜三位吳王,吳、越、楚三個國家,伐麻之戰、御楚之戰、御越之戰三場戰爭。
因此,本劍是吳國王室兵器中較為重要的一件,也是目前所見先秦兵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
吳王夫差劍
春秋晚期
通長58.3厘米,身寬5厘米,格寬5.5厘米,莖長9.4厘米
蘇州博物館藏
劍作斜寬從厚格式。
劍身寬長,覆有藍色薄銹,刃鋒極犀利。
近鋒處明顯收狹,雙刃呈弧曲形。
中起脊線,兩從斜弧面。
劍格作倒凹字形,飾獸面紋,鑲嵌綠松石(一面已佚)。
圓莖實心,有纏緱痕跡。
莖上有兩道凸箍,箍上有纖細的凹槽,遺存少許綠松石。
圓盤形首,鑄有多圈精緻峻深的同心圓凸棱。
劍身近格處鑄有銘文兩行十字:「攻敔(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這柄劍鑄工精緻,歷經二千四百餘年仍完好如新,無比鋒利,是迄今已知幾柄吳王夫差劍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件。
越王勾踐劍
春秋晚期
通長55.7厘米,寬4.6厘米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劍身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十一道同心圓圈。
劍身滿布菱形暗紋,劍格兩面分別鑲嵌藍色琉璃和綠松石。
劍身近格處刻有兩行八字錯金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即勾踐。
楚越關係密切,楚惠王之母為勾踐之女,越國亦為楚國所滅,此劍或為越人陪嫁品,或為楚人戰利品。
王子午戟
春秋晚期
通長27.3厘米,援長19.6厘米,胡殘長6.8厘米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戈頭,援有脊,不甚明顯,長鬍三穿。
援前部較寬而中部較窄。
內上一穿,周沿飾雙線紋。
內下角有小缺口。
內較窄,欄後稍殘,其上有安裝木柲痕跡。
胡上有篆書銘文兩行六字:「王子午之行戟」。
克黃鼎
春秋晚期
通高36.7厘米,口徑38厘米
1990年河南淅川和尚嶺楚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侈口,方唇外折,長方形立耳外撇,束腰,並有兩個變形的獸形飾,腹部微鼓,平底,蹄足.耳飾三角形紋;腰部飾一周凸弦紋,其上飾一周寬頻狀蟠螭紋,其下飾兩排垂鱗紋;蹄足根部浮雕獸面。
上鄀府簠
春秋晚期
通高22厘米,器口長33.6厘米,寬23.5厘米
1972年湖北襄陽山灣取土場收集
襄陽博物館藏
銅簠蓋、體基本相同,上下對稱。
整器作長方矩形,平口,直壁,下腹壁斜折,矩形足外侈,平底。
蓋、器兩短邊斜壁各有一對獸首耳,蓋長斜壁上有六個獸首卡扣。
通體飾蟠螭紋。
蓋、器內底銘文相同,有五列三十二字:「隹(唯)正六月初吉丁亥,上鄀府 (擇)其吉金,鑄其 (瀝) (簠), (其) (眉)老(壽)無記(期),子子孫孫永寶用之」。
銘文的意思是:在某年六月丁亥這個吉利的日子,上鄀這個地方一個名叫府的人用上好的銅鑄造了這件簠,祝願長壽,且能讓子孫後代永遠享用。
蔡侯申作媵尊
春秋晚期
通高28.5厘米,口徑23.5厘米,腹圍53.7厘米
1955年安徽壽縣西門內蔡侯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喇叭形口,長頸,鼓腹,圈足。
口部飾嵌紅銅三角形回紋。
頸下部有銘文九字:「蔡侯 (申)乍(作)大孟姬賸(媵)尊」,是蔡昭侯申為大孟姬出嫁所做的媵器。
蔡侯申,即蔡昭侯,春秋晚期蔡國國君,公元前518年—前491年在位。
工吳季生匜
春秋
長28.7厘米,腹寬22.4厘米,高16.1厘米
1985年江蘇盱眙舊鋪鎮馬橋村王莊組出土
盱眙博物館藏
器身呈橢圓形,筒形流,流上部前端浮雕獸面紋,後端浮雕饕餮紋,拱身螭龍形鋬,螭嘴銜住匜口沿,螭無足,尾部上翹。
楚王酓歬鼎
戰國晚期
高59.7厘米,寬60.5厘米,口徑46.6厘米
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故宮博物院藏
體圓,直口,方唇,雙立耳,深腹,三蹄足,足上端飾浮雕獸面紋。
有蓋,蓋頂中心有一雙獸耳銜環(環已失),周圍有三鈕,鈕上飾直線紋。
通體飾雲雷紋,蓋面飾凸弦紋二道,腹上凸弦紋一道。
器口沿刻有銘文十二字:「楚王酓歬作鑄鐈鼎,以共(供)歲嘗。
」蓋頂刻有銘文四字:「集脰攻鼎」,蓋內銘文三字:「囗集脰」。
「酓歬」即戰國楚考烈王熊元,公元前262年—前238年在位。
「集脰」是負責王室飲食的機構,「攻」是祭祀名稱。
銘文表示這件鼎由集脰管理,以作祭祀之用。
楚王酓肯鎬鼎-銘文
楚王酓肯鎬鼎-拓片
楚王酓肯鎬鼎-拓片
鑄客鼎
戰國晚期
高55.9厘米,口徑48.1厘米
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直沿,淺腹圜底,腹兩側有彎曲的附耳,自腹壁起置三個高蹄足,足的上部和器腹相接的部分有粗狂的大獸首。
此器形體厚重,質樸無紋飾,這是戰國晚期楚器的特點之一。
口沿有刻銘九字:「鑄客為王后七(府貝)為之」。
鑄客是鑄官之名,表明這是鑄客所造,而置於王后七(府貝)之中。
王后六室簠
戰國晚期
高12.4厘米,口橫31.6厘米,口縱22.3厘米
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高直口,腹下折後為平底,下承矩形四足。
口及腹部飾雲紋組成的菱形圖案,是楚器上常見的紋飾。
器口上沿刻銘一行九字:「鑄客為王后六室為之。
」
「六室」即「六宮」,鄭玄云:「六宮謂後也,婦人稱寢曰宮。
宮,隱蔽之言。
後象王立六宮而居之,亦正寢一,燕寢五,教者不敢斥言之,謂之六宮」。
集脰爐
戰國晚期
爐高14.6厘米,口徑33.5厘米
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整器作盤形,直壁,淺腹,平底,三蹄足置於器壁旁,飾一獸首,腹兩側設提鏈,器形樸質厚重。
腹部飾連續式菱格形,在菱格內填以各種雲紋,形成繁密的幾何紋樣,是戰國晚期青銅器的特殊風格。
口沿有銘文七字:「鑄客為集脰為之」。
「集脰」,食官之名。
此盤有提鏈,應為當時燒炭用的火爐。
曾侯與鍾
春秋晚期
殘高87.2厘米,舞修46厘米,舞廣34.2厘米,銑間51.2厘米,銑長73.2厘米,正鼓厚1.6厘米
隨州市文峰塔墓地M1:2出土
隨州博物館藏
此件銅鐘,為出土8件曾侯與編鐘中形體最大的一件。
惜已殘破嚴重,僅存局部鐘體殘片,可基本復原。
鐘體為扁圓呈合瓦形,在鐘體的鉦部、兩側鼓部鑄有陰刻銘文。
M1:2全鍾銘文內容與M1:1基本一致,只是行款有所差別,個別字的寫法也有不同。
背面右鼓-拓片
背面鉦部-拓片
背面左鼓-拓片
正面右鼓-拓片
正面左鼓-拓片
正面鉦部-拓片
秦王卑命甬鍾
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通高38.2厘米,甬高10.4厘米,兩銑間距20.5厘米,壁厚0.9厘米
1973年湖北枝江季家湖楚城遺址出土
宜昌博物館藏
圓柱形甬部,上細下粗,上部兩側分別有一鈕;鐘體呈合瓦形,平舞,鉦部共有柱形枚36個,銑部下闊,於部向上收成弧形。
該鐘銅質優良,製作精細,鐘體大部分飾有花紋,以蟠虺紋為主,間以雲雷紋、綯紋、渦紋等。
鐘體一面鉦部與鼓左分別鑄有銘文「秦王卑命」、「競坪王之定救秦戎」,共12字,該鐘銘文不全,應為一套編鐘中的一件。
學界對銘文釋讀意見不一,其中較為公認的意見之一認為其大意為:受秦王卑(秦哀公畢)求師之命,強大的楚平王率軍至定援救秦軍。
銘文可能反映了楚國出兵救秦的重要歷史事件,尤其對研究秦楚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秦王卑命鍾拓片
蔡侯申鎛鍾
春秋晚期
通高34.2厘米,舞修18.9厘米,銑間22.2厘米
1955年安徽壽縣西門內蔡侯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出土時共八件,合瓦形,平口,鏤空扁平鈕。
鉦部飾六排18個短圓枚,舞、篆、鼓部皆飾蟠螭紋。
編鐘按從大到小依次排列,其中四件銘文較清晰,有十二行八十二字,編鐘自銘「訶鍾」,銘文大意為:蔡侯申說,他願意侍奉楚王,勤勉施政,與大夫們共同努力,讓蔡國更加強盛。
這件鎛鍾因鏽蝕嚴重,銘文不清。
蔡侯申,即蔡昭侯,春秋晚期蔡國國君,公元前518年—前491年在位。
吳「配兒」鉤鑃
春秋
通高39.8厘米,執柄長14.5厘米,銑寬15.4厘米
1977年浙江紹興狗頭山西南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打擊樂器。
器體修長,為雙范合鑄而成,器表經錯磨光亮。
腔呈合瓦形,上寬下窄,平舞,侈銑,弧於。
長方形執柄,近舞處有加固圈,隱約可辯羽狀紋和獸目紋。
舞部遍飾雲雷紋。
器身近舞部飾雲雷紋和三角勾連紋。
鉦間兩側分別陰刻二行銘文,計六十餘字,部分字跡已鏽蝕不清。
銘為:[隹(唯)囗月初]吉庚午,吳[王]囗囗囗[之]冢子配兒曰:余孰(熟)戕於戎攻(且)武,余[龔威](期),不敢舍,擇(厥)[吉]金鉉鋁,自乍(作)鉤(鑃),余台(以)宴賓[客],台(以)樂我者(諸)父,子[孫]用之,先人是(予)。
從銘文看,器主配兒是吳國王室貴族。
這件樂器在越國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出土,或許是越國對吳戰爭的戰利品。
楚途之孫途為盉
春秋
通高25.2厘米,口徑10.8厘米
1980年江蘇蘇州吳縣楓橋何山東周墓出土
蘇州市吳中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藏
小口,廣肩,扁圓腹,下置三蹄足。
肩前後設夔龍形提梁。
前有短曲形龍首流,龍首為雙目外突,小圓口,頭頂鑄出扉棱,作鬣。
兩側輔以蟠虺紋,填以細密的羽狀劃紋。
龍頸密飾鱗紋。
後有扉棱形尾飾,上密飾相互纏繞的蟠虺紋,填以羽狀細劃紋。
提梁作夔龍形。
蓋作圓盤形,蓋頂有環行鈕,有鏈條與龍身提梁相連接。
蓋面密飾回紋與雲雷紋組成的裝飾帶。
腹部二周凸繩紋內密飾相互纏繞的蟠虺紋。
肩部施一周雲雷紋。
腹下設三蹄足,足上部鑄獸面紋,獸面兩眼之間附以扉棱作鼻,獸面兩側輔以捲雲紋。
肩部篆書銘文八字:「楚叔之孫途為之盉」。
菱形暗格紋劍
春秋晚期
通長52.4厘米,格寬5厘米,莖長9.1厘米
蘇州博物館藏
劍身寬長,近鋒處收狹,前鋒尖銳。
中脊線隆起,兩從斜弧。
一字形平格,空心圓莖,環形式首。
劍身滿飾雙線菱形暗格紋,在每個菱紋的交叉點各飾一個實心菱形紋,劍身紋飾虛實結合,排列有序,具有較強的裝飾性。
此菱形暗紋與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紋飾相似。
蔡侯產戈
春秋晚期
通長21.6厘米,援長14.6厘米,援寬2.6厘米,脊厚0.8厘米,胡長13.5厘米
1997年安徽六安城西窯廠M5出土
皖西博物館藏
寬援有脊,略上揚,前段呈尖葉狀,中後段上刃平直,下刃微向上曲,援基一小穿,胡基二穿。
長方形內上二穿,前穿長方形,後穿為圓形,內兩面均飾雙鉤鳥紋。
穿側胡上有錯金銘文兩列六字:「蔡侯產之用戈」。
蔡侯產,即蔡聲侯,春秋晚期蔡國國君,公元前471年—前457年在位。
關注
藝術品鑑
(《藝術品鑑》雜誌版權所有 如若轉載 請標明出處)
千年古城壽春的重大考古發現,件件世界震撼!
壽縣隸屬於安徽省淮南市,別稱壽州、壽春。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東鄰長豐縣,北與淮南市區、鳳台縣毗鄰,西靠霍邱縣,南與六安市、肥西縣相連。全縣總面積2986平方公里,耕地178萬畝,擁...
江漢湯湯——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
2014年9月2號,我來到國家博物館,來感受湖北先民給我們留下這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江漢湯湯」是《詩經•江漢》中描繪先秦時期湖北大地江河縱橫的詩句。先秦時期的湖北,北接中原,南通百越,西達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