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歷史文化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26日在西安舉行,中國西北大學發布了絲綢之路歷史文化考古成果。

中外考古人員深入西天山西端地區開展系統考古研究,全面了解古代遊牧文化遺存的分布狀況,新發現大批遺址,包括一些古代遊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遺址,填補了學術空白。

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介紹,該校將考古研究拓展至中亞地區,開拓了絲綢之路國際考古的新境界,2009年至2013年先後三次深入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考察遺存,是中國考古學家首次組隊進入中亞開展考古工作。

西北大學考古專家王建新的團隊為尋找和確認古代月氏考古學遺存,持續開展考古調查和發掘研究。

據了解,2009年王建新首次進入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考察。

2013年12月,中國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撒馬爾罕簽署了關於「西天山西端區域古代遊牧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的合作協議。

「我們在尋找大月氏。

」王建新說,「我們隨著古代月氏人的古蹟,進入中亞進行考古調查。

經過多年調查、發掘和研究,在烏茲別克斯坦蘇爾漢河流域及周邊山地的考古調查和已有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公元前1世紀,在阿姆河以北的蘇爾漢河兩岸分布的一批古代城址為代表的農耕文化,應屬早期貴霜文化,與其後的貴霜帝國文化關係密切。

在蘇爾漢河周邊的山前地帶,分布有同時期的古代遊牧文化遺存,這些遺存可能與古代月氏有關。

「因此,貴霜帝國是古代月氏人建立的傳統觀點,難以得到考古學的證據支撐。

」王建新認為。

在薩扎干遺址所獲考古發掘資料表明,撒馬爾罕盆地南緣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帶分布的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的古代遊牧文化遺存,應屬古代康居文化,這與《漢書》等古代文獻的記載是相合的。

這一發現為確認古代月氏文化的分布範圍提供了新資料。

郭立宏表示,中亞聯合考古工作不僅學術上取得突破性成果,也在加強絲路沿線國家的友好往來,增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推動民心相通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相關閱讀:海絲考古發現大量標本 14處德化窯遺址被精準定位

作為「世界瓷都」,德化陶瓷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多次引發各界熱議。

本次勘探梅嶺窯遺址,也發現了大量標本,其中珍貴文物不少。

在考古隊的臨時辦公室外面,被請來清洗出土瓷器的當地人老鄭,小心翼翼地用水管和刷子,去除泥土,遇到特別硬或特別黏的,就用手輕輕地摩挲。

「這些瓷的質量相當不錯,夠硬,感覺跟現在的加了各種輔助材料的不一樣。

一不小心,就會給刮出一個口子,非常鋒利!」老鄭一輩子都在當陶瓷工人,能明顯感覺到不同之處。

在勘探過程中,挖掘出來的瓷器,很多已經成了碎片,經過初步篩選,部分已經打包好了,還有一些正在拍照。

「你看這個盤子,還非常完整,中間圖案是『提花籃』,具有非常鮮明的清朝特色。

」羊澤林分析,從瓷器質地和圖案,時代特色非常明顯,經過幾百年沉睡地下,有所變形,但是非常完整,研究價值很高。

「德化瓷是海絲見證者,通過考古發現的文物進行比對,尤其是海外博物館收藏的古瓷器,鮮活的歷史故事就躍然紙上了。

」指著一個上寬下窄、狀如花朵的瓷器,羊澤林一眼就認出,這是花瓶的瓶口殘件,具有鮮明的宋代特色,「這種器型,宋以後就幾乎絕跡了」。

(海峽都市報記者 徐錫思 文/圖)

延伸閱讀: 大興安嶺發現彩繪岩畫:舊石器時代人類遺蹟

中新網哈爾濱3月23日電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23日發布消息,大興安嶺地區新發現1處彩繪岩畫地點,發現彩繪岩畫近300幅,繪畫內容與表現形式與大興安嶺其它岩畫有顯著區別,經黑龍江省考古研究所專家鑑定為舊石器時代人類遺蹟。

大興安嶺地處中國最北端,是中國古代鮮卑、室韋、蒙古等多個民族的發祥地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歷史上同屬中華文化傳承地區,遺留有豐富的文化遺產。

大興安嶺彩繪岩畫是中國最北的岩畫遺存。

上個世紀70年代,黑龍江省考古學者曾在大興安嶺漠河與滿歸一帶的深山裡,發現「交嘮呵道」彩繪岩畫。

2012年10月,大興安嶺人跡罕至的山峰岩壁上又發現大量彩繪岩畫。

黑龍江省文化廳委派省考古研究所組成岩畫考古隊,開展相關調查工作。

經過2012—2015年的考古調查,在約16.7萬平方公里範圍內,先後發現31處岩畫點、1850餘幅彩繪岩畫。

此次發現的彩繪岩畫位於大興安嶺地區南麓腹地的松嶺林業局壯志林場1.6公里,彩繪岩畫近300幅,發現是目前大興安嶺地區發現單幅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顏色最鮮艷的彩繪岩畫群。

大興安嶺地委委員、地委宣傳部部長王利文告訴中新社記者:「其岩石表面處理方式獨特,繪畫內容與表現形式與大興安嶺其它岩畫有顯著區別。

其中類似『魚』形長有明顯蹄尾的神秘圖騰,左手持弓、右手上舉、上托獵物圖形,兩個部落首領居中周遭環繞部落人群等岩畫,均是大興安嶺首次發現,在國內外都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為研究探索大興安嶺文化脈絡和發展生態旅遊提供了新的課題。

王利文表示,要加大岩畫保護力度,採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減少風雨等自然力量對岩畫的剝蝕和人為活動對岩畫的破壞。

要對岩畫發現過程進行梳理,圍繞岩畫核心區開展外延普查,儘快探明周邊區域是否存在岩畫群。

要在挖掘岩畫自身價值和保護利用方面尋求突破,把岩畫的保護利用同發展生態旅遊相結合,塑造充分發揮自身價值的新型文化產業。

據悉,連同早前發現的古源苗圃岩畫、天台山岩畫,截至目前在松嶺區境內已發現3處岩畫地點。

目前,大興安嶺地區內已發現岩畫38處、2000餘幅。

由於大興安嶺岩畫發現較晚,研究基本處於空白狀態,且絕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密林中,處於無保護狀態。

目前,在調查中發現,部分珍貴岩畫自然損毀嚴重,由於公路、鐵路建設、森林採伐、旅遊探險等人類活動對部分岩畫已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損毀。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表示,大興安嶺岩畫的發現,初步證明了大興安嶺是孕育黑龍江乃至中國遠古文明的搖籃,是早期人類繁衍棲息之地,填補了黑龍江省早期人類歷史研究空白。

延伸閱讀:漢墓考古首現金板暗示主人信息 疑進貢剩下

如皋商務信息網訊 從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現場獲悉,考古人員在主棺的內外棺之間發現了多塊金板。

經秦漢考古權威專家確認,這是漢墓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金板,或將提供墓主人的重要信息。

12月22日,在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主棺清理現場,考古人員在主棺的內外棺之間發現了多塊金板。

經秦漢考古權威專家確認,這是漢墓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金板,或將提供墓主人的重要信息。

據了解,海昏侯墓已出土各類文物2萬餘件。

在海昏侯墓中,考古人員發掘了大量極具價值的文物,九隻青銅鼎、龜形玉印、玉璧、龍鳳紋玉佩飾、馬蹄金、麟趾金、漆器屏風等等。

在現場,可以看到金板位於內棺和外棺之間的南側空隙處,在精美的漆箱下面。

目前,金板只露出一角,具體大小還看不清,目測有好幾塊疊壓在一起。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雲翔推測金板上有文字和圖案的可能性非常大,「漢代的諸侯王和列侯墓里沒有發現過埋葬金板的情況,究竟是一般的金板還是有文字有圖案,目前看不清楚。

海昏侯墓考古專家組組長、中國秦漢考古學會會長信立祥推測,這些金板可能是進貢剩下的。

「可能是還沒進貢的金板被放在墓穴里。

」他說,如果金板上面沒有文字和紋飾,說明是個人儲藏的。

如果有,那就能提供很多信息,具有重大歷史價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西遷中亞的大月氏文化遺存發現

古代月氏西遷中亞,是絲綢之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東西方交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古代月氏的研究,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重大學術課題。關於月氏的文化遺存、體質特徵以及西遷前的居住地,學術界爭議很大,西遷...

尋找大月氏遺蹟

【文明互鑒·中國考古走出去】大月氏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極為重要,它和匈奴發跡、漢通西域、佛教東傳有著密切聯繫。據記載,公元前5世紀至前2世紀初,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公元前17...

「月氏人統治大夏」或被顛覆

華商報訊(記者 杜鵑)古有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月氏人對抗匈奴;今有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首席考古學家王建新走向中亞,尋找和確認古代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昨日下午,王建新帶領團隊及烏茲別克斯坦考古專...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址考古成果發布

本報訊(記者 趙波)9月26日,在「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上,西北大學、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共同舉辦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展示中烏合作西天山西端區域古代遊牧文化考古調查...

考古揭開大月氏的神秘面紗

趙建蘭 本報駐陝西記者 任學武 「傳統觀點認為,貴霜帝國是古代大月氏人建立的,但目前的考古調查和發掘資料表明,大月氏不但沒有統一貴霜,反而很有可能是被貴霜王朝消滅的……」日前,在陝西西安召開的「...

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的絲路考古夢

「踏遍天山人未老,掀起月氏蓋頭來!」——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的絲路考古夢新華社西安5月4日電(記者李勇 馮國 許祖華)「考古連著過去,也為現在和未來服務。我一直夢想著把絲路考古搞起來。」像張騫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