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駿:長達12年的賭約,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今及棠

策劃:十點讀書

古往今來,人們總是「敬鬼神而遠之」,建國之後更是不許動物成精。

然而,關於魑魅魍魎的傳說,卻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傳,穿越千年的迷霧。

痴男怨女化作怪力亂神,用一段段聳人聽聞,訴說出開不了口的恩怨情仇,叩響每一扇心懷不安的門。

也許,世間本無妖魔,鬼神自在人心。

而比鬼神更可怕的,便是人心,無論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

說到這裡,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史蒂芬·金。

這位殿堂級大師,將驚悚懸疑玩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他有一位資深粉,在他的薰陶下閱字成書,成為了中國第一懸疑作家——蔡駿。

人生的轉折,來自一場「豪賭」

在遇見「23」之前,蔡駿幾乎從未有過成為一名懸疑作家的念頭。

「23」是蔡駿的一位作者網友。

當年在榕樹下,她與蔡駿的人氣不相上下。

二人一直保持著聯繫交流,「23」也會品讀蔡駿的文章。

千禧年到來之際,網絡文學剛剛興起。

蔡駿在網上發表了很多中短篇小說,2000年時他得了「貝塔斯曼·人民文學新人獎」,作品發表在當代的文學期刊上。

就在這一年結尾時,蔡駿再次跟「23」在OICQ(QQ的前身)上聊天。

這一聊,改變的不止蔡駿一人。

「23」對他說:「你可以寫一些可讀性更強的作品。

蔡駿想起了鈴木光司的《午夜凶鈴》,或許在未來,自己也會寫這樣的小說。

於是,一言既出,賭約既成。

第二年春天,長篇懸疑小說《病毒》橫空出世,反響強烈。

蔡駿兌現了賭約,也發現了原來自己更適合懸疑。

可是,「23」卻突然消失了。

蔡駿四處打聽尋找,卻一直找不到這個人。

他甚至在雜誌上、網上發布尋人啟事,依舊杳無音信。

「23」就像蔡駿小說里的人物一樣,人間蒸發了。

12年的時光,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十二年的距離有多遠呢?

是我們從小學直到高中畢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再延長一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

2012年秋天,在中國的一個正午,在美國的一個午夜,蔡駿在微博上找到了「23」。

此刻的「23」早已定居美國,在華盛頓附近的一個小城市大學科研機構里工作多年。

十二年的分別,十二個小時的時差,十二個時區的距離,一個生命的輪迴。

在大洋彼岸,這位姑娘在不經意間,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

不,也許更多。

這或許就是蔡駿心中的懸疑,不一定有鬼神,不一定有生死,卻潛伏在日常生活里。

而人,才是最關鍵的存在。

越是創作,越是接近難以言說的人心

很難想像蔡駿會有靈感枯竭的一天。

自打識字以來,看書就成了他每天的習慣。

小時候看連環畫,長大些就看大部頭。

平時想到什麼,就立馬往小抄本上記。

後來,這些都成為了他的素材來源。

在郵局工作的那幾年,蔡駿家中關於歷史和文學方面的藏書量,更是突飛猛進。

如今的蔡駿依舊保持著好奇心,儘管每天需要處理雜誌社的大小事務,看書的習慣卻總能持之以恆。

如果說日積月累的素材是骨架,那麼難以揣測的人心,便是文章的靈魂。

在《地獄變》的創作過程中,總有一絲莫名的恐懼感略過蔡駿的心頭,越是創作,越是接近於人心中那些難以言說的東西。

生活中細微的情感被他拎了出來,放大在我們的眼皮底下,尤為滲人。

或許,正如他所言,真正讓人怕的絕不是作品,人心才是最大的「懸疑」。

丟失了青春,那就換個方式找回來

蔡駿在蘇州河邊長大,那裡有著他兒時的家、讀過的學校、工作的地點,青春的記憶,卻早已時過境遷。

對於我們而言,不也如此嗎?

人生來孤獨,赤條條來到這世上,無論走多遠,搬過多少次家,尋見過多少相似的光景,遇到了多少人,卻始終沒有一個能替代彼時的時光。

再回首時,記憶中的一切面目全非,故鄉早已不是故鄉。

在過去的七年里,蔡駿一直在試圖尋回那些丟失的青春。

然而,剩下的,只有腦子裡的一些零碎記憶。

正因如此,他便藉由文字、影像的支零半爪,通過一個個人、一個個故事,去留住回憶里的吉光片羽。

於是,《最漫長的那一夜·第2季》便誕生了。

從上海到北京,從喀什到香港,從莫斯科到巴黎,書中的內容有一大半故事,都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

正如蔡駿所說:「這裡有我的故事,或者,我身邊人的,甚至,你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的故事。

局已擺好,接下來,便是期待蔡駿對這個孤獨時代的憑弔。

或許,再來一次賭約,也無妨。

十點讀書 X 蔡駿

Q:能說一下,從你一開始進入寫作,到現在這前後數年間,個人的變化、體會和認識嗎?

A:我覺得雖然物質生活改變了很多,寫作也確實改變了命運,但是我的本質一直沒有變化,人的性格也好,一些習慣也好,包括世界觀、價值觀,其實一直都沒有變化過。

我覺得對我來說我挺幸運的,沒有變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樣,這樣挺好,不忘初心吧。

《最漫長的那一夜》其實很多故事表達的也是這樣的一個主題。

Q:我感覺您這次的轉變,好像滲透了更深邃的東西,我猜想您這兩年是不是有過什麼特別的經歷呢?

A:談不上特別經歷,就是在逐漸成長吧,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因為本來就一直想把懸疑小說和純文學作一結合,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契機。

《最漫長的那一夜》正好讓我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契機,通過在自媒體上傳播,通過純文學期刊發表,各方麵條件恰好都成熟了。

Q:在寫作的過程中,您遇到過最大的挑戰和瓶頸是什麼?

A:我的創作風格其實是在不斷地變化的,我不斷地想要挑戰自己。

當然很多人的創作是一個模式的,一個模式也有它的好處啊,但是我是希望能夠變化。

其實,每次變化就是一種很大的挑戰,因為有的讀者可能喜歡前面的風格,可能不太喜歡後面的風格,但是我覺得我首先為自己而寫,所以我寧願有這樣的挑戰。

這時我覺得我在這個創作中得到了快樂,而且是我的成長體現吧。

人總是會越來越成熟的,作品也是一樣越來越成熟。

Q:我們讀者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寫作時,您會順應讀者的希望而創作嗎?還是偏向於按著自己的思路走呢?

A:首先我為自己而寫,讀者雖然說也很重要,但是我會聽取他的意見,但是不會按照讀者的想法來進行創作,還是尊重自己的想法吧。

Q:您以前學過美術、寫過詩歌,有沒有想過,如果您不是一個作家,會是一個什麼角色嗎?

A:我覺得應該反過來說,因為學過美術、寫過詩歌都沒有成功,所以成了一個作家,呵。

Q:您的成功,也激勵著我們千千萬萬的創作者,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平台。

對於他們,您有什麼建議嗎?《黃片審查員》里,薩德侯爵也是一位網絡寫手,關於他的死亡,是暗指什麼呢?

A:這裡就只談談移動網際網路。

我小說里寫到的這個薩德侯爵,他其實是代表現在社會中的一種孤獨感,人的孤獨感。

因為有了移動網際網路,人們能非常方便地獲取信息,與人交流,但是也因此丟失了面對面的交流。

移動網際網路延展了我們的空間,但反而人跟人的距離是越來越遠了,而不是越來越近了。

薩德侯爵也是這樣,他沉浸在他的那個世界裡。

Q:如果要推薦一位作家和一本書給我們讀者,蔡駿老師會推薦哪位作家和哪本書呢?

A:能推薦的有很多,這裡我就推薦先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吧。

*本文為十點讀書原創,其他公眾號若要授權白名單,請在後台回復「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懸疑小說從玄想轉向關注現實和歷史

2015新年的書市中,懸疑小說像往年一樣占據了暢銷類小說一大江山,除了老牌懸疑係列,如蔡駿《偷窺一百二十天》、何馬《x密碼》、雷米《心理罪》等繼續發力之外,懸疑小說的新興力量也開始嶄露頭角,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