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的編鐘,曾侯乙編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

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

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

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1977年9月,湖北隨州城郊的一個小山包上,沉睡於地下2430年後,曾侯乙編鐘得以重見天日。

這是中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

那一天,隨州城郊擂鼓墩駐軍擴建營房過程中, 偶然發現了曾侯乙墓。

這是個面積達220平方米、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大6倍的「超級古墓」。

1978年5月22日凌晨5時,墓室積水抽干後,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場的人都被這座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驚呆了:歷經二千四百多年,重達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編鐘整整齊齊地掛在木質鍾架上。

鍾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

橫樑木質,繪飾以漆,橫樑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

中下層橫樑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

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

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中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文明古國」的歷史輝煌。

1978年出土時,考古人員在隨州一處修理廠內試敲響過編鐘。

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文化部的音樂家趕到隨州,對全套編鐘逐個測音。

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重新向世人發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絕響。

編鐘演奏以《東方紅》為開篇,接著是古曲《楚殤》、外國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最後一首《國際歌》。

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省博物館演奏人員被特批隨編鐘進京,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了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創作曲目《楚殤》以及《歡樂頌》等中外名曲。

1997年,著名音樂人譚盾為慶祝香港回歸創作大型交響樂《交響曲1997:天·地·人》時,由國家特批再次敲響了編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之重器,神秘的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知道曾侯乙墓編鐘出土於哪裡嗎?

曾侯乙墓編鐘出土於湖北隨州市, 提起湖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武漢,或者是神鵰俠侶中出現的襄陽,或者這神龍架野人,其實湖北還有一個比較有歷史的城市就是隨州,曾侯乙墓編鐘是1977年在湖北隨州的郊區的...

驕傲!隨州「國寶」將亮相CCTV

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日前舉行開播儀式。即將在節目中和觀眾見面的27件國寶也正式公開,其中包括三件來自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雲夢睡虎地秦簡。從現場公布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