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曾侯乙編鐘,一眼千年,為文物打call!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打開電視,偶然間看到了《國家寶藏》這個節目,第一集就被吸引住了,主要講的是湖北省博物館的文物。

節目氣勢磅礴又炫目,視覺效果很贊。

由於小編自身大學在武漢讀書,湖北省博物館也去過多次,當時有對著展館畫速寫,繪建築,現在看到這個節目,滿滿的都是回憶。

湖北省博物館專場中,「越王勾踐劍」、「雲夢睡虎地秦簡」和「曾侯乙編鐘」3件國寶先後亮相。

看到曾侯乙編鐘時,小編驚呆了!如此驚艷的文物,瘋狂為其打call!

作為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兼具高超鑄造技術和良好音樂性能的曾侯乙編鐘堪稱「國之重器」。

曾侯乙編鐘來自 2400 年前禮樂制度盛行的戰國時代,一出世就震驚了整個世界,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還能一鍾兩音。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曾侯乙編鐘的發現,打破了「中國的七聲音階是從歐洲傳來」的說法,證實了中國才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

曾侯乙中的「曾」是國名,「侯」是爵位,「乙」是人名。

曾國是周朝開國大將南宮括的封地,史料中稱為「隨國」,曾侯乙是南宮括的後人。

曾侯乙編鐘長748厘米,高265厘米,重量3噸。

鍾架共分3層,俯視呈角尺形狀,7根彩漆四方橫樑,橫樑兩端均裝配鑄有不同紋飾的青銅套,中下層由6隻佩劍銅人和2根銅柱 支撐,上層由6隻彩漆木圓柱支撐。

曾侯乙編鐘共有銘文3755字,多是錯金工藝,內容為記事、編號、標音、音樂相關理論。

佩劍銅人

全套編鐘共65隻,懸掛於3層鍾架上, 最上一層的稱之為鈕鍾 分為3組,共19隻。

中層為3組甬鍾組成,共33隻。

下層由2組長枚甬鍾(12隻)和1隻風格不搭的鎛鍾組成。

這隻鎛鍾來自於楚惠王的贈送,為顯重視,才將下層中間位置的甬鍾替換。

(左)楚惠王贈與的鎛鍾 (右)鎛鐘的銘文拓本

大致意思就是:扎心了老鐵,知你酷愛音樂,送你樂器到那邊繼續執著吧。

王剛老師作為曾侯乙編鐘的講解員,說到編鐘出土後,僅為世人敲響三次。

第一次奏響:1978年出土後三個月

1978年出土時,考古人員在隨州一處修理廠內試敲響過編鐘。

曾侯乙編鐘出土後,文化部的音樂家趕到隨州,對全套編鐘逐個測音。

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重新向世人發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絕響。

編鐘演奏以《東方紅》為開篇,接著是古曲《楚殤》、外國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最後以《國際歌》的樂曲為落幕。

第二次奏響:1984年 北京中南海懷仁堂

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省博物館演奏人員被特批隨編鐘進京,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了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創作曲目《楚殤》以及《歡樂頌》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奏響:1997年香港回歸

1997年,著名音樂人譚盾(譚老師也是武漢音樂學院器樂系主任)為慶祝香港回歸創作大型交響樂《交響曲1997:天·地·人》時,由國家特批再次敲響了編鐘。

當渾然天成的音樂聲響起,來自2400年前的樂器,能演奏出如此人心震顫的聲音。

我們不再需要過多的去強調要文化自信,要增加民族自豪感,這一刻,自豪感油然而生,每一個音符都讓國人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音樂為我們帶來的自信與驕傲。

我們要文化自信,文化軟實力。

作為一個與湖北有過四年交集的人,回憶到湖北的那些日子,美好而難忘,今天為什麼要記錄這篇文章呢?因為楚音文化的logo最初設計時,以楚漢文化為底蘊,結合編鐘和司母戊大方鼎以及音符元素設計而成。

不信,你再仔細看看楚音文化的logo頭像,是不是有這些元素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

行見錄: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漢東湖之畔武昌區東湖路。省博總占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建築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館藏文物20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餘件(套),有中國規模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