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不是國家盜墓?五分鐘讀懂《考古很好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跟大家聊聊盜墓相關的東西,現在盜墓小說很火,像《鬼吹燈》《盜墓筆記》《秦藏》等等,但小說的流行,造成了一個誤解,就是大家會把盜墓跟考古聯繫在一起,像《鬼吹燈》里還說,考古就是國家盜墓,這其實是不對的。

要想了解考古是什麼,還是應該看一些考古方面的書,比如《劍橋考古史》、《神祇陵墓與學者》、《田野考古》等等,但是這些書又太枯燥,而且我們想了解考古,不是想考古的專業知識,更多帶著獵奇的心理,想了解中國的考古人是怎麼樣的。

如果有這個目標,可以看這本書:《考古好玩》。

作者高蒙河是復旦大學的教授,常年帶著學生去進行田野考古,他的文筆也相當好,寫的東西有靈魂,生動有趣,今天我們就快讀這本書,了解一下真正的考古人生活。


1.什麼叫考古?

說起考古,大家第一印象跟寶貝有關係,沒錯,考古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發現地下的寶貝,但考古學重視的是發現與研究,而不是寶貝。

中國考古歷史其實不超過百年,但中國的歷史上有數起重大的發現,比如甲骨文,這個甲骨文是當時農民挖出了刻有字的龜骨,當可以治病的龍骨賣。

那麼這個過程就不叫考古,頂多叫發現,當真正的文物專家發現甲骨文的價值,專門去河南進行發掘,這才叫考古。

還有敦煌道士發現了敦煌藏經,但他也不是考古學家,那些從中國偷走經書的人也不能說是考古,只能說是發現。

所以,連這種發現都不算考古,盜墓就更不算啦。

盜墓重在寶,考古重在還原歷史,盜墓者完全不會在意的碎瓦片,碎布、穀物,可能在考古者眼裡就是寶。

比如清朝的玉白菜跟一個原始遺址的稻種,在盜墓者眼裡,當然是玉白菜值錢,但在考古者眼中,後者可能更重要,因為玉白菜就是能賣錢,而這個稻種有可能把中國的文化往前推一千年。

另外,還有一種文物學家,比如故宮裡修文物的,他們是考古學家嗎?不是的,除非他們也進行田野考古,他們只是文物學家。

中國的歷史上還有一種金石家,就是分析各種古代寶物,比如李清照。

這種人也不能稱為考古學家。

因為考古學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要進行田野考古,要從無中發現有,文物學家、金石學家都是從有發現有,這個就不能說是考古學家。

比如郭沫若,他是金石學家,懂得很多,又是文物大家,又啟動了明朝定陵的發掘,但他沒有進行多少實地的考古,說他是考古學家就有點勉強。

這又說明,考古重過程,有次考古學界開會,有的人一上來就說我們今天發現了什麼文物,有些是國家一級的,結果主持會議的考古界大佬夏鼐就說,你別說這個,這不是獻寶會,你就講講怎麼發現的。

怎麼發掘的,發掘過程中碰到什麼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就可以了。

所以,進不進行田野考古,是考古學家的硬指標。

真正的考古人很辛苦,常年在外面,在山村裡活動,一年都難得回家。

所以有說法:嫁人不嫁考古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來,帶回一堆臭衣裳。

考古家的家屬也常說:遠看是挖土的,近看是盜墓者的,原來是考古的。

那麼田野考古有什麼講究呢?

首先第一條,要搞好群眾關係。

2.老鄉老鄉

搞考古,第一要跟老鄉打交道。

考古人進行考古的地方,多是老百姓的田地,老百姓的菜地,可能還是老百姓的墓地。

你跑過去,說要挖一挖,當然給老鄉添麻煩,給他們找事。

這個事情,也不能動粗的,什麼限期你們多久騰地方,這樣乾的是房地產商,考古人不可能這麼幹,他們都是文化人,講道理,更沒有很大的後台給他們撐腰,他們只能說好話,跟老鄉論交情,套近乎。

比如把人家請來,一起喝酒。

老鄉要是不喝,那自己就先干為敬。

老鄉其實都是好說話的,看你先幹了,自然也不好端著,這酒一喝,感情就來了,話就好說了。

所以考古人都有好酒量,生就革命的胃。

喝了酒,然後就要講道理了,用了老鄉的地,毀了老鄉的菜,都按市場價賠,另外,可能還要麻煩老鄉,要租他的房,還要麻煩他的婆娘給考古隊幫個廚,當然,這些都會支付費用。

老鄉這一聽,當然就高興了,後面這兩個,雖然說是麻煩老鄉,但其實也是給老鄉一點好處。

這樣一來,多半就談得通了。

除了老鄉,還有派出所,去了當地,如果是一般人,可能認為自己是省里來的,甚至是國家來的,那用跟派出所打招呼啊。

但考古人到了當地,第一個要聯繫的就是派出所,一來是外來人口要進行登記,雖然是國家下來的,但一些路數不能省。

這樣也是尊重人家,人家派出所反而會配合工作,要是端著架子,派出所的同志可能就會感覺你們這些人不尊重他,以後需要他們了,可能就不好說了。

所以,登個記,喝個酒,是謂拜碼頭。

所以考古人不容易,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

甚至工作的村子有老人去世了,都要去叩個頭吃個飯,送個禮。

入鄉隨俗,搞好幹群關係。

這樣老鄉才不會把你當外人。

還有碰到拿檀的,比如一次考古隊下去,到鄉里開證明,鄉里的辦事員,一看介紹信,是國家的,就犯難了,說你們是國家來的,我們當然要配合,但你這個信太大了,是國家的,要是縣裡的就好了。

可見,辦事員也是看人下藥,看到這些考古隊員,都是文弱書生,不是官員,就要忽悠,說要等第二天辦,去縣裡問問(當時沒有手機電話)。

這樣,考古隊三人就借住在辦事員的值夜班的房間住一晚。

到了半夜,突然門被推開,被窩裡鑽進一個帶著雪花膏味的女人,一言不合就抱上來要嘿嘿嘿。

考古隊員嚇得大喊,對方也是大吃一驚,鞋都沒要就跑了。

考古隊員一分析,可能這是辦事員的相好,不知道辦事員今天不在,所以來相會,結果鑽錯了被窩。

考古隊員就此決定,以此為要脅,讓辦事員明天就把證明開好,果然第二天,辦事員一聽,臉都白了,也不要請示縣裡了,馬上把證開好了。

這些就是考古隊員在下面碰到的各種事情。

常在外面跑,天南地北的,什麼人都見過,什麼景都望過,什麼事都碰過。

考古苦是苦,但這些小插曲也算是增一樂。

3.考古的吃喝拉撒

高教授是帶學生的,每年會帶學生考古,到了村莊,到了野外,那一切就不如在城裡了。

那麼吃喝拉撒如何解決呢?

吃一般都是吃在老鄉家。

住得遠,沒有老鄉,或者工地遠,不能回老鄉家,那吃飯就在工地解決了,多是一碗方便麵。

高教授當年八十年代去考古,地方上還很窮,吃不上好面,高教授借人家的鍋下麵條,兩個人下三碗,多出的一碗給農家的小孩。

因為一煮麵,小孩就站在旁邊看,流口水,其實也是一碗普通的面,但當時的農村,連一碗麵也是不常吃的。

高教授說起來,現在還感到很難過。

現在的情況就好些了,一般會請老鄉幫廚,伙食也比學校伙食好多了,考古的學生出一次田野,往往就要胖上不少。

到了學校,又要開始減肥大業了。

不過,老鄉的廚房也是事情很多,比如有個廚房裡擺著一個壽材,看著就嚇人,女生多半是不敢進廚房,碰到非要進廚房的,一定要男生相陪,一來一往,培養出古墓派小龍女跟過兒的感情。

換一個地方,廚房沒棺材了,不過,卻成了男女生在半夜談戀愛的首選地。

問為什麼選這裡,答:這裡有火,外面雖然空氣好,但怕有蛇啊蟲的。

還是廚房好。

這是吃的。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麻煩,比如用水麻煩,大家一天在土裡窩著,收工了總想洗個澡,但這並不容易,因為考古的地方,很多時候是在山村裡,並沒有水,那怎麼辦?只有儘量節約水,水洗完臉還洗腳,就是這樣,水也是不夠用的,又比如要洗頭怎麼辦。

辦法就是儘量不洗,男人一律板寸,或者乾脆光頭。

女學生可能愛美之心,那就留短點,長發齊腰,尋人嫁了那就不現實了。

但也有女生為革命事業獻秀髮,直接理光頭的,這要進入峨眉,也絕對是滅絕師太級的。

另外就是不洗澡,行業交流,有一周不洗的,有夏天一個月不洗的,交流下來,西北學校的人天然抗髒,最高紀錄半年不洗澡。

洗澡不容易,出恭就更不容易啦。

因為農村嘛,多是旱廁,而且還是跟豬混在一起,男女也不分,到了門口,一概以咳嗽為號。

也有大喊的:裡面有人嘛。

有一天,一位急了,喊了一聲:有豬嘛。

裡面的人撿起土塊,往豬一扔,豬嗷嗷叫。

有!

一邊出恭,一邊看豬在旁邊,要是孟廣美看到了,估計又要說道了,其實這不是沒文化,是物質條件不允許,有條件誰不想來個抽水馬桶,還可能暖屁股那種,要是孟廣美生在農村,她照樣會撩著白屁股在豬旁邊出恭。

有一天,老鄉要把豬拿去市場賣,跟豬出恭有了感情的女生頓時情緒低落,高教授特地找到農戶,說你的殺豬計劃,嚴重影響了我們女同志的考古熱情,打擊了她們的士氣。

不一會,高教授回來了,傳達最高指示:農戶賣了大豬,將抱數頭小豬回來。

女生歡呼雀躍,仿若重生。

出欄時,女生紛紛與豬合影留照,共記這段革命生涯。

有的男生不願蹲坑,就拿了鏟子到野外,先挖一坑,然後方便,隨後回填熟土。

稱為埋雷。

文物界所謂埋雷,一種欺詐手段而已,把假貨埋在地底,故意讓人挖出然後坑蒙拐騙,日本考古學家藤村新一就擅長埋雷,在考古工地埋入石器,一埋就把日本五萬年曆史推到數十萬年前。

到了工地,出恭條件又不同,平原就要搭簡易茅房。

如果是山地,那好辦,高教授一指:這是一號坑。

所謂一號坑,女生專用出恭地是也。

最難的是住,一般是住老鄉家,但住有住的麻煩事,比如分配房間,男生還好說,女生就麻煩了,有時分配來分配去,可能就剩一男一女安排不下,也不能湊到一個房間吧?高教授回憶,有一回,他到一考古現場,發現一男生跟三個女生住在一個房間,中間就隔了一道帘子。

一問,女生怕房間有耗子,請男生入室壯膽。

高教授當場下令,男生馬上搬出去!

好想也去考考古!

考古工業如同戰壕,男女生在一個戰壕戰鬥,容易生產硝煙級的愛情,往往出發時,不愛說話的兩個人,到了考古結束,就已經拉上小手談上戀愛了。

4.考古與文物

最後再聊聊考古與文物,大家覺得考古的人天天跟文物打交道,對文物一定是門清,什麼鑒寶之類的事情,考古學家一定在行。

高教授很謙虛的說,他們對文物鑑定並沒有文物專家在行。

因為他們一生只跟真的打交道,不如文物專家經常要在真假之間分辨。

二者,文物專家涉獵廣,從先秦到清朝,可能都能說一說,但考古學家術有專攻,比如高教授是攻先秦考古的,先秦的東西,尤其是青銅器、漆器、瓦罐。

他到是一眼就能看出門道,但後面的,明清之類的古董,他自己謙虛的說,確實不好分,另外,也帶著一點行業的驕傲 ,他們考古的,天天摸的都是國寶,挖上來就是真的,那有心情去看什麼假貨。

另外,考古學家也不像文物學家,熱衷於估價,原因我們也說了,價值在他們眼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是市場的概念,而是文化文明以及歷史的價值。

所以,玉白菜可能還不如一個稻穀有價值。

最後,高教授還說,考古不收藏,搞考古的人不允許搞收藏,這是一個行內的共識,為什麼呢?因為你天天跟文物打交道,要是家裡也收了一些文物,那就有可能說不清楚。

所以從考古第一代李濟大師(去了台灣)這裡就立下規矩,考古不收藏、考古不鑑定,考古不買賣。

有人可能會問,考古現場,考古人要是看到有寶貝,會不會往袋子裡裝一個。

這要分兩塊,一是這個問題不厚道,這等於問收銀的人收銀的時候,會不會把收到的錢裝到口袋裡,問廚師會不會把一塊好肉裝進口袋拿回來。

這樣問,本身就是惡意懷疑論。

但另一方面,有沒有收銀人往袋裡裝錢,廚師往身上藏肉的?這都是人性,都是靠自身來約束,你說完全沒有,也不太現實。

5.考古是不是挖墳

大家知道,以前發掘過定陵,很多人把考古跟挖墳聯繫在一起,其實不是,前面也說了,考古最重要的一項是田野發掘,挖墳還在其次,挖墳多是保護性發掘,就是發現了盜洞,墓中的氣閉性已經被破壞,不挖可能損失更大。

另外是一些大工程需要發掘一些古墓,比如南水北調,三峽工程,因為這兩個工程,中國已經成了世界考古最活躍的區域,每年有數百個考古隊在活躍。

但另一方面,古墓是能不發掘就不發掘,尤其是帝陵,比如秦始皇陵、武則天的墓,雖然有一些人從經濟角度說要挖,但考古界的共識是不挖。

比如秦始皇陵,與其說不挖,不如說挖不動。

因為它太大了,現在出土的兵馬俑挖了數十年都沒挖清楚,更不用說秦始皇陵了,要是嚴格按照現在的技術手段跟發掘標準,用小鏟子挖,挖開需要數百年,這麼長的時間,不如不挖。

上面就是中國考古人的生活,當然還有很多,因為篇幅就不介紹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翻。

我個人的感覺,這些真正的考古人,比胡八一、胖子、張起靈、謝靈運這些虛構的盜墓者要有趣多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學的新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談道,「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