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陵反盜墓設施難住考古,地宮打開後眼前所見令人驚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題:反盜墓設施難住考古人員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接著上一篇《新中國第一個發掘帝王陵並非北京明定陵,因盜墓賊先挖才考古》,繼續往下聊南唐二陵被盜的事情。

反盜墓設施難住考古人員

在未考古前,當地稱南唐陵為「太子墩」,「太子墩」的規模較大,地表上部為一圓形土墩,周長170米,高出地面12米。

真正發掘,比盜墓要困難多了。

或許有讀者會問了,不是有盜洞麼,還有什麼難?考古要按程序來,講究科學,不能胡亂挖,要保護原狀,得首先從尋找墓道開始。

也就是說考古要從墓門進入,而不能從盜洞爬進去。

圖:現代盜洞(內蒙古赤峰遼代帝陵上的盜洞)

墓道找到了,呈圓拱形,長達19米、寬4米。

順著墓道,很快找到了墓門,但一時卻無法進入。

原來,當年棺槨下葬後,在封閉墓門時,出於防盜的考慮,在門外堆砌了許多青條石和石塊,墓門本身也是用大磚封砌,相當牢固,一般盜墓賊是無法輕易進入的。

這種反盜墓手段是隋唐五代時期常用的,如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墓乾陵,也是用條石封固墓道的,石縫間再用鐵水灌注,至今未有盜掘的痕跡。

圖:南唐陵當年考古現場

這種反盜墓的考慮是相當周到的,雖然一時難住了考古人員,但卻沒有難到盜墓賊,他們從墓室上面開「天窗」,未費多大勁就進入墓室了。

在頗費一番周折後,再開啟墓門就容易多了。

秦陵式「天文地理」裝飾地宮

整個墓室是座名副其實的地下宮殿,全長21 米多,由三進十三間仿木結構磚石建築物組成。

前室和中室是磚結構,左右各有一間側室;後室是石結構,左右各有三間側室。


圖:欽陵地宮內棺床,即擺放棺材的地方

讓大家即驚訝又驚嘆的是,三間主室的柱、枋和斗拱上均繪有蓮花、牡丹、寶相、海石榴和雲氣等紋飾,後室門前通道的上方更有橫列的雙龍攫珠大型石刻浮雕,甬道口兩側又各置一尊足踩祥雲、披甲持劍的石刻浮雕武士像。

圖:欽陵地宮入口門兩側精美石雕

這些石刻的表面原來都曾敷金塗彩,剛從淤土中露出時還能看到一些金光閃爍,有鮮艷如新的壁畫。

特別是後室,這裡是放置棺槨的地方,室頂為巨大青石條砌成,顯露出了非同尋常的氣派:上面是彩繪了一百多顆日、月、北斗星座等圖案的「天象圖」,青條石地面還刻有迂迴曲折的「地理圖」。

圖:欽陵墓精美壁畫圖案

不是帝王陵,沒有這樣的規模和講究!

考古人員當時很興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內部裝飾,是秦始皇陵以來帝王陵寢特有的裝飾特徵。

後室中後部有石砌棺床,棺床的周邊刻有8條金龍浮雕,並用淺刻的卷草和海石榴花紋作為棺床平面的裝飾,上面還刻了兩道寬5-7厘米、深3厘米蜿蜒曲折的槽溝,象徵生前統治的千里河山。

由此,進一步證實,此墓非常人之墓,確是一座帝王陵。

盜墓賊留下了「玉哀冊」

盜墓賊盜走了陵隨葬寶物,特別是金銀器。

幸運得是,能證明墓主身份的「玉哀冊」卻留了下來。

盜墓賊為何沒有帶走此「寶物」?也許盜墓賊覺得此冊不吉利,從也許盜墓賊根本就未將此冊當好貨。

圖:欽陵玉哀冊,發現時已被砸毀

玉哀冊刻字填金,原放置地在後室東南側室內,但已被盜墓賊翻動過了,玉片散落於地面。

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玉哀冊中最關鍵的第一片,即帶有紀年的那塊玉片卻讓盜墓賊打碎了,僅在後室淤土中發現了碎片的大半。

但這大半卻不是想要的,獨缺帶紀年的右上角碎片。

如果找不到這關鍵碎片,辨別墓主身份就沒有說服力。

當時,考古人員分頭在墓室內尋找,最後被細心的張彬在前室淤土中篩撿了出來。

上有「保大元」三個字, 得以湊成一塊完整的玉片。

圖:發掘前集體合影,前排左三為曾昭燏

曾昭燏當時是親臨發掘現場,她連夜從設在牛首山幽棲寺內的考古駐地趕回市區,找到胡小石,連夜對玉片進行了研究。

查證「保大」是南唐中主李璟的年號,「元年」是公元943 年, 正是李昪去世、李璟登基的年份。

從而證實這是李昪的陵墓,即史書上所記的「欽陵」(一稱「永陵」)。

說明:梧桐樹下戲鳳凰 是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內容以歷史、考古、盜墓、風水、收藏為主,提倡無負擔閱讀。

文章除註明外,均為倪方六原創,有版權,使用請聯繫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詭異!神秘墓地反盜墓措施竟難倒考古專家

在未考古前,當地稱南唐陵為「太子墩」,「太子墩」的規模較大,地表上部為一圓形土墩,周長170米,高出地面12米。真正發掘,比盜墓要困難多了。或許有讀者會問了,不是有盜洞麼,還有什麼難?考古要按程...

探尋九龍山漢魯王墓群

光明網12-18 04:53顯示圖片□齊士國 在曲阜城東南九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九龍山。因為此山由九座山頭組成,遠遠望去連綿不斷,似平臥于田野中的一條巨龍,故名九龍山。九龍山東南西北走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