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盜長沙古墓遇不腐殭屍,1973年重新考古人骨仍附肌肉碎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民國盜墓者識墓秘訣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盜墓有很多秘訣——經驗。

前面說了不少使用工具、分辨土色等內容,這篇就來說說關於古墓斷代的竅門。

找到古墓了,也知道它的年代了,自然很高興,但還不能高興過頭。

下面要考慮的是該墓是否被前輩、同道盜過,什麼時候被盜了。

如果早讓翻過了,難免白干一場。

在這方面,民國盜墓賊摸索出了一套「識墓秘訣」,以此來推測古墓是否保存完好、是否有寶。

圖:盜墓現場——盜洞

殘酷的事實不只讓現代盜墓賊惱火,過去的盜墓賊很生氣的就是十墓九空。

古墓被盜的時間多集中在下葬後的百年時間內,即早期盜墓,早期盜墓占整個盜墓事件的80%以上。

所以,識別一座古墓是否被前人光顧了,第一反應是查看地表是否有盜洞的痕跡。

如果找到盜洞了,不用判斷,就是被盜過了。

盜已被盜過的墓叫「濾坑」。

從盜洞的形狀能夠推測出墓被盜的大概時間,看是否值得濾坑。

如果是早期被盜,可能還會剩下點東西,可能從坑裡濾出一些東西。

因為古代盜墓賊比現代的有「職業道德」,不需要的隨葬品,絕對不取走,這些東西在現代就值錢了。

現代盜墓賊則是活土匪,什麼東西都要帶走,一掃而空,帶不走的價值低的隨意打掉砸碎。

筆者2011年8月在甘肅武威磨咀子古墓葬群,就看到了很多被現代盜墓賊打掉的灰陶。

(圖源:網絡)

在長沙,古代盜洞都是圓形的,開口大、上大下小;盜坑內的淤土逐年下沉,淤積較緊、濕度高,坑內常發現打碎的古陶器殘片。

近代盜洞多是開口為長方形的豎井式,即所謂「關中式盜洞」,其長度以能容納兩隻土簸箕為限,方便單兵作戰;近現代盜洞內的淤土往往很鬆,泥色雜亂、積水較多,往往還有近現代的瓷片、紅磚塊、方便麵袋、可樂瓶或其他雜物混入。

發現了盜洞,傻子都知道墓被盜過了。

如何在沒有盜洞的情況下,推斷出古墓是否被盜,這才是真本事。

這裡來看看長沙的土夫子是判斷的。

長沙地面上有不少古墓,其中以先秦楚墓最有代表性。

如在2016年11月底,長沙市望城區境內便發現了一處古墓群,其中不少是戰國時墓葬,該古墓群目前正在發掘中(見上面、下圖)。

(圖源:網絡)

民國時期,長沙土夫子在判斷墓葬年代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如通過水、火這兩種不相容物質的變化情況,便能判定古墓的保存情況和隨葬品的質量情況。

我在《民國盜墓史·秘術卷》中將此總結為他一個「認墓秘訣」——

墓內有氣往外冒,小心火起燒眉毛;墓里滲水非好事,寶物都在水裡泡。

墓內有氣和有水,長沙盜墓賊分別稱為「火洞子」和「水洞子」。

「火洞子」,又稱「火坑墓」,文中前面提及過,這裡多說一下。

這種古墓往往年代較早,探孔打穿墓室後,就會有一股清涼氣從洞孔內出來,遇上明火,一下就能點著。

這種墓因為埋得很深,一般在15米以下,因為沒有被人盜過,所以隨葬很豐富,盜得一座幾代也吃不完。

長沙馬王堆漢墓考古現場

但盜這種墓時,一定要小心,不要被火傷著。

民國時,長沙附近曾發現了七八座「火洞子」,有一個盜墓賊曾因未曾料到,被意外燒傷。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盜墓賊在長沙東南郊盜得了一座戰國楚墓,便是一座「火洞子」。

因為附近當時是一座軍火倉庫,當地人俗稱子彈庫,此墓後來在考古學上被命名為「子彈庫戰國墓」。

此墓保存相當完好,此前從未遭盜,盜墓賊從中盜得大量的稀世寶物,不少現在散落海外。

1973年重新考古發掘時,發現墓內人骨架保存完整,屍骨上不少部位還附有乾癟的肌肉碎塊附著,並出土了中國最早的一幅絹畫——《人物御龍帛畫》。

如果在民國時便進行正規發掘,說不定這具屍骨又是一具與馬王堆一號墓出土女屍一樣完好的古屍。

馬王堆不腐女屍(現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出)

古棺清理現場

馬王堆一號墓也是座「火洞子」。

為何「火洞子」一定未被盜過?因為一旦被盜過,墓室內便不可聚集大量的、由有機物分解生成的可燃氣體。

順便說一下,我認為,這種可燃氣體並不能排除是古人使用的一種反盜墓手段。

因為從史書上看,並非年代久遠的墓才會「出火」。

《漢書· 外戚傳》(卷九十七)記載,西漢末王莽專權時,改葬丁姬,墓挖開後,「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槨中器物」。

據東漢王充《論衡》所記,這把奇怪的墓火,當時燒死了數百人。

「水洞子」又稱水洞墓。

水洞子是指密封不好,積滿水的古墓。

與「火洞子」肯定未被盜過不同,「水洞子」不能保證未被盜掘過。

即便未被盜,情況也不樂觀,隨葬品都泡在水裡,盜出的古物一般質量、品相均沒有「火洞子」的好。

說明:梧桐樹下戲鳳凰 是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內容以歷史、考古、盜墓、風水、收藏為主。

文章除註明外,均為倪方六原創,有版權,使用請聯繫作者,微信公眾號jsnjnfl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