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腸石下埋藏彭城王「地下宮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徐州土山漢墓「亞父冢」墓主並非范增
圖為土山漢墓二號墓發掘現場。
經過近3年考古發掘,徐州土山漢墓終於允許公眾進入發掘現場。
4月9日,在南京博物院和徐州市博物館共同舉辦「江蘇考古新發現與中學歷史教學」專場活動中,全省30餘名歷史教師實地探訪了這座沉睡在1000多塊巨石下的東漢諸侯王墓。
徐州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耿建軍介紹,目前可以確定墓主人是東漢時期某位彭城王。
千年傳說被推翻,
亞父冢實為彭城王陵
正在發掘的大墓是土山漢墓二號墓,位於徐州市博物館院內。
大墓上方建起了一座占地近千平方米、高約20米的混凝土保護性建築,墓葬呈「甲」字型,墓道長達20米,墓道的盡頭共有3道石質或磚質封門牆,主墓上方覆壓著一塊塊一米見方、厚三四十厘米的黃腸石塊,面積超過300平方米。
耿建軍告訴記者,土山漢墓自魏晉以來一直被稱作「亞父冢」。
「亞父」即范增,是項羽的重要謀士,他力勸項羽在鴻門宴上處死劉邦,並安排項莊進行刺殺,留下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
後項羽中了劉邦的反間計,懷疑范增勾結漢軍,范增一怒之下辭官而去,在前往彭城的路上去世。
民間傳說范增去世後,在彭城戲馬台練兵的楚軍將士用鎧甲兜土為范增修墓,《水經注》也記載土山大墓是范增墓,這一說法千百年來被深信不疑。
然而歷年來的考古發現推翻了這一說法。
與二號墓共用一個封土堆的一號墓1970年即被發掘,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其中銀縷玉衣和鎏金獸形硯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被作為鎮館之寶。
從墓葬石塊上的銘文可以判定,此處是東漢彭城王家族墓,而一號墓則是某一位彭城王的王后。
正在發掘的二號墓,是土山漢墓的主墓,1977年、1982年和2003年都進行過部分發掘,2013年,墓葬上方建成了永久性保護建築。
從其位置和規模來看,基本可以確定這裡就是某一位彭城王的「地下宮殿」,墓葬里會發現哪些珍貴文物,是否會有文字確定墓主的姓名是目前最大的懸念。
四層巨石難防盜墓,
盜洞發現玉衣殘片
發掘現場最吸引眼球的是主墓上方覆蓋的一塊塊巨石,它們組成了東西16米、南北20米的一片巨石陣,在考古學中,這種覆蓋於墓室上方的巨石被稱作「黃腸石」。
西漢墓中的「黃腸題湊」廣為人知,具體做法是將柏木修成方形的長條木枋,再將柏木一層層堆壘起來,組成槨室。
「黃腸」是指柏木的木心呈淡黃色,「題湊」是指柏木的一端指向墓室,從內部只能看到柏木的端頭。
而到了東漢,尤其是在徐州這樣的鑿山為陵的地方,石材被大量使用,雖然顏色並非黃色,但卻沿用了「黃腸石」這樣的名稱。
據耿建軍介紹,二號墓的黃腸石共有四層,總數約有1100塊,石塊上留著紅色或白色標記,有的還寫有石工名字,這可能與當時的質量驗收制度有關。
據測量,每塊巨石的重量在1噸左右,可以想像在營建時墓室要承受多大的壓力。
考古發現,主墓室的拱形券頂共有兩層,每層的磚厚達40厘米,異常堅固。
這些黃腸石為墓葬提供了嚴密的保護,盜墓者要打穿這四層巨石,進入7米以下的墓室絕非易事。
但即使這樣,二號墓仍然在元代被盜。
史料記載,元代有一個叫賈胡的人,在土山上蓋了房子,花了20年時間實施盜墓,最終糾集一幫人鑿穿墓頂,從屍骨旁盜出寶劍等物。
地方官員共派遣500名官兵捉拿盜賊,最終全部抓獲。
在主墓的西北方,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盜洞,這是歷史上多次盜墓中惟一進入主墓室的一次,很可能就是元代賈胡盜墓的遺蹟。
盜掘痕跡顯示,盜墓者鑿穿黃腸石後,先是往土山中心方向即西北方掘進,後發現不對,轉而向反方向挖掘,最終進入主墓室。
正是由於此次盜墓,造成了墓室後來全部坍塌,考古隊需要將上層的黃腸石全部搬走之後才能清理墓室,為此特別架設了行車吊運石塊。
而在發掘完成後,4層黃腸石將原樣復原。
在盜洞內,考古人員發現了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的殘片,這意味著二號墓很可能是某一代彭城王和王后的合葬墓。
雖然在發掘完成前對墓主的身份都是猜測,但根據現有信息,專家們把目光投向劉恭和劉道兩位彭城王。
東漢時期,受封在彭城的共有楚王劉英,以及劉恭、劉道、劉定、劉和及劉祗五位彭城王,與二號墓共用一座封土堆的一號墓內,黃腸石上發現了「官十四年」等文字,這表明二號墓的墓主在位時間超過14年,劉定和劉祗在位時間短,因此基本被排除。
楚王劉英因涉嫌謀反被流放,平時與其有交往的人大多被抓,釀成了東漢初著名的「楚獄」,劉英也在流放途中自殺。
在這種情況下,劉英按王的級別享受銀縷玉衣待遇的可能性較小。
而根據墓葬的形制,專家們認為其時代更可能是東漢早期,墓主是在位64年的第四位彭城王劉和的機率也不大,因此第一代彭城王劉道和第二代彭城王劉定的可能性最大。
東漢王陵發現西漢封泥,
文物因何「穿越」
二號墓的保護建築高約20米,它的四壁保留了墓葬上方的封土剖面,被層層夯築而成,就像「千層餅」。
耿建軍告訴記者,清理墓葬上方的封土花費了約3年時間,如此細緻是因為其中包含了大量封泥,數量達到4500枚之多。
封泥是古代的封條,漢代在封緘公文、書信時,一般是用繩索將竹簡或木簡捆縛起來,再捺上一塊濕泥將繩結蓋住,再用印章在泥上捺出印文。
二號墓的封土內發現的封泥包括「內史省印」「楚夷園印」 「宛朐邑印」等印文,涵蓋了當時公文往來的諸多方面,價值極高。
雖然陝西、山東等地的考古也發現過「封泥群」,但二號墓的情況卻是獨一無二的。
徐州市博物館考古部呂健告訴記者,二號墓是東漢墓,但封泥卻是西漢封國楚國國都的某個機構與各方公文往來的遺物。
史料記載,漢景帝在位期間,曾對一些官職名稱進行調整,如將「奉常」改為「太常」、「太祝」改為「祠祝」,加上「文園」「夷園」等楚王陵園官印的出現,以及大部分縣邑名稱與七國之亂後楚國行政區劃基本一致,可以判斷封泥時代在景帝之後,基本貫穿西漢。
那麼,這些封泥為何會「穿越」到東漢墓封土中?呂健分析道,當時的公文被拆封后,封泥出於保密或安全等需要,會被放置在指定地點,西漢晚期歷經王莽改制,楚國被除國,楚國官署被廢棄。
到了東漢,某代彭城王營造墓葬時,很可能對這些廢墟清理取土,使得大量封泥被埋入土山中。
本報記者王宏偉文/攝
徐州土山二號墓主人究竟是誰?又一發現力證身份顯赫!
徐州博物館院內的土山一號漢墓從發掘到現在已經過去了40多年。如今,土山二號漢墓正在發掘中,其間湧現出一個又一個謎團,關於墓主人身份一直撲朔迷離:從流傳千年的秦末漢初亞父范增墓,到楚王劉英、東漢某...
土山2號墓即將移運黃腸石
光明網05-09 11:47顯示圖片本報訊(記者劉蘇)現在去徐州博物館土山2號墓參觀,會發現在入口台階的右側,從上而下,鋪上了大約1米寬的鐵軌似的東西。雖然不太美觀,卻是大有用處——這是為暫時運...
關注土山二號漢墓發掘
全媒體記者(顓孫)消息:土山二號漢墓發掘仍在繼續,目前的主要工作是黃腸石的清運。在現場,記者看到,原本四層黃腸石經過這段時間的清理之後,現在還剩下兩層。黃腸石間的填土和墓室和墓道的券頂已經露出。...
中國古代大漢帝國衰敗一個重要原因是厚葬?
漢代國力的強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厚葬成為有漢一代的整體風氣。正如《潛夫論·浮侈篇》所云:「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金鏤、玉匣、檽梓、梗、楠。多埋珍寶、偶人、車馬,起造大...
藍田支家溝古墓 「荊軻墓」或為漢武帝公主墓
日前,根據現場發掘情況與文獻記載梳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段毅認為在當地訛傳已久的藍田縣支家溝「荊軻墓」,或實為漢武帝之女、漢昭帝的姐姐鄂邑長公主墓。但他強調,這仍只是他的推測,屬於「一家之...
唐代古墓「血渭一號」為何被稱為「九層妖塔」?
最近公安部發出A級通緝令緝拿一夥盜墓分子,他們所盜之墓,是青海都蘭縣「血渭一號」唐代大墓所在古墓群。關於「血渭一號」大墓有很多神秘的傳說,當地牧民稱之為「九層妖塔」!
藝點知識從海昏侯墓等漢代大墓看兩漢「厚葬」之風
【編者按】近日,海昏侯墓特展在首博開幕,展示該考古項目的發掘成果,其中已出土的珍貴文物品級之高、數量之多令人震驚。海昏侯墓的發掘也將人們關注的視野重新拉回到漢墓考古上。事實上,除海昏侯墓以外,此...
海昏侯墓考古背後的故事
這是在海昏侯墓主棺出土的金餅。 新華社備受矚目的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歷時5年,創造了很多「首次」、「最」、「罕見」,出土的1萬餘件(套)文物,再現了西漢時期高等級貴族的奢華生活,具有極高的歷...
探秘山東定陶諸侯王級大型漢墓
山東菏澤定陶,仲夏驕陽炙烤大地。一座在這裡塵封千年的漢代古墓首次對媒體集中開放,成就了一次獨特的古墓探秘之旅。這座被稱為「定陶大型漢墓」的古墓自發現之初就被賦予了特殊的考古意義。從去年10月開始...
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驚
[對於海昏侯墓及其歸屬的「紫禁城城址和鐵河古墓群」,南昌已經開始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建立一座國家考古遺址博物館的規劃也呼之欲出]霧霾中的滕王閣,秋水共長天漫成一色。自滕王閣向北,過了南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