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後一項禮儀,是對生命的尊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拾·遺

顧名思義

找尋那些遺落在民間

有趣的傳統文化

也許它就藏在

柴米油鹽醬醋茶的

家長里短、衣食住行里

喪葬之禮,生命之重

人的生命長度是有限的,

總有一天,人們要離開這個世界。

人們對死亡有很多忌憚,

不過,死亡卻是我們和身處的世界,

最後一次親密的接觸。

喪禮則成為對死亡最大的「尊重」,

那些儀式既是對生命的依依不捨,

也是生者對死者的一份期盼。

中國人重鬼神,也敬鬼神,

通過一系列的喪葬之禮,

體現的正是一個敬字。

喪葬禮儀,按照民俗學的說法,既是人生最後一項「通過禮儀」,也是最後一項「脫離儀式」,它表示一個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最終脫離了社會。

但是,由於傳統觀念和迷信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民間普遍認為人死而靈魂不滅,死亡不過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人死後,靈魂不僅仍然和人保持著密切聯繫,而且還可以投胎轉世。

基於這種認識,喪葬禮儀在一系列人生禮儀中,既顯得莊嚴、隆重,又帶有相當程度的神秘色彩。

在「 送死重於奉生」 觀念的支配下,早在春秋時期,喪禮已經形成一整套禮儀。

從初終到大殮、殯葬、葬後,約有40餘項。

以後歷代傳承,雖有簡化衍變,但主要程序卻一直相沿未改。

山西各地也大體遵循著這一套程序。

喪葬禮儀要算是人一生中最繁雜的儀式,習俗也非常多,這裡只是擇其一二,看看山西的喪葬之禮有什麼特別之處。

初 終

在給死者穿好壽衣後,還要理髮、洗滌,進行整容,晉南、雁北等地講究在死者的袖筒里放一些紙錢和麵粉與頭髮揉成的圓球,然後用麻披把袖口和褲腿口扎住,五寨一帶稱之為「打麻伴」

晉中祁縣等地則在死者左手放一串與死者歲數相等的小麵餅,名為「咬牙餅子」;再在死者右手放一條鞭子或拂塵;把死者咽氣後燒化的錫箔用紙包好,放入死者懷中;最後再給死者摟上一條麻披擰成的帶子。

民間迷信的說法,認為人死後魂歸地府,紙錢、錫箔是用作盤纏的;去地府要經過惡狗村,有面球、麵餅和鞭子就能夠抵禦惡狗的撲咬。

沁縣一帶把裝在死者袖子裡的小麵餅,就稱為「打狗餅」。

生辰壽誕,喜氣連連

在為死者穿壽衣時,山西各地講究不能哭。

認為死者正在絕氣之際,哭迷了路,死者的靈魂就無所歸宿。

在給死者穿好壽衣,安放停當後,全家男女老少這才大放悲聲,嚎啕痛哭,並燒化紙錢,俗稱「燒倒身紙」、「下炕紙」翼城一帶則稱為「奠魂紙」。

沁縣等地至死者去世的傍晚才燒紙,稱為「燒黃昏紙」

五寨一帶則在死者彌留之際燒紙,叫做「燒回頭紙」,其意在於以金錢賄賂閻王,買通小鬼,放死者靈魂附體,重回人世。

燒過紙錢以後 ,久久不見死者復生 ,家人才再也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俗稱「嚎喪」。

入 殮

入殮時,要由死者的兒子抱屍入棺。

晉東南沁縣一帶,講究把死者的頭部用紅布圍上,然後由其長子抱頭,另外4人或6人抬身體,腳先頭後出屋。

屋外用毯子遮陽或打傘,浮山等地稱為「上不見天」。

入棺時,死者的腳要先進 ,然後平放棺內 。

原來死者袖口和褲腳系的麻披,這時要解掉。

襄汾一帶,死者絕氣後要用白布束身,入殮後把白布取出,分給兒孫束腰,名為「留後代」。

晉中祁縣等地,死者頭部要枕一種特製的凹型空心枕,上繪日月、山川、花卉圖案,枕中實以線香、五穀等。

死者身上再鋪七張銀箔,最後從頭到腳蒙紅布七尺,此布須由已嫁女兒置備,俗稱「鋪兒蓋女」。

吊 唁

弔唁死者的日子,山西各地一般都在出殯前一天,俗稱「 開悼」 或「開弔」。

在弔喪活動中,嵐縣一帶還有一種「管炕」的習俗,即本家、鄰里或親友幫助喪家招待賓客的住宿和飲食。

臨猗一帶,在出殯頭天晚上還有「暖窯」的習俗,家人要帶著香燭、紙錢和酒食到墓穴中去祭奠 。

聞喜等地 ,死者的兒孫要在墓穴的四角點火,表示把炕燒熱了,死者可以安睡其中。

翼城一帶,死者的兒孫和至親則在墓穴中用木炭火煎食油餅,稱之為「暖房」。

出 殯

舊時出殯前,在山西各地,如沁縣、祁縣等地都有「點主」的儀式。

即請人用硃砂筆往牌位上原來寫的「 王」字上加一點,使「 王」字成為「主」字。

俗稱「成主」,即成為神靈之意。

點主的人稱為「點主官」,要請當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學者或地方長官擔任。

這項儀式一般只限於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喪及凶死者不舉行。

晉南一些地方講究棺木出院門時,要大頭在前;出了門後,都要掉個頭,一直抬到墳地。

原來人們認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像人站著一樣,出門頭向前,等於回首瞻顧家園,表示了對人世的依戀;出門以後頭朝後,等於再不往後看,一往無前,直奔西天樂土。

祭 奠

出殯次日清早,晉南聞喜等地講究家人送飯至墓前澆奠,表示請死者同家人再次共進便飯。

翼城一帶,家人次日赴墳地致祭時,要用鍬往墳上添新土,使墳丘前後周正,不偏不斜,俗稱「扶山」

而太原一帶自安葬後,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後清明祭掃時,才允許往墳丘上添土。

兩地習俗,相異如此。

到新墳添土、奠紙 ,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後第三天 ,稱為「復三」,又叫「圓墳」、「暖墓」。

一般是死者的長子帶領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親都去,如忻州河曲,親友帶上火鍋、柏柴去墳地匯聚,祭奠後食畢而歸。

值得一提的是,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節當日或前一日,晉中一帶還有一種「燒心」的習俗。

這一天,家人、親友,特別是出嫁的女兒須親至墳地供奠 。

祭品除衣帽鞋襪各式紙紮外 ,還要蒸空心的面供和( huo活)「面心」。

供畢埋於墓前。

「燒心」又稱「安心」,其意在於告慰亡靈,從今以後勿須惦念陽世親人,盡可以安心陰間了。

小編心語

死亡畢竟是一件忌諱之事,所以本期小編並沒有找一些相關的圖片,一是因為涉及到死者家屬,另外則是為了避免引起不適。

其實,仔細想來,那些喪葬禮俗無非是為了敬重死者和顯示排場。

有很多習俗著實是為了寄託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表達希望死者的靈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誠心意。

這些習俗中有的帶有很強的鄉土氣息和民間迷信,比較一下便可知道,婚喪是儀式和規程最多的兩件人生大事,所以才有「紅白事」之稱。

如今時代已變,一些喪葬禮儀已不合時宜,也不符合文明喪葬的倡導,因此有些習俗已經廢止。

如果喪葬之禮是為了顯示排場,那還不如與死者在生前相親相愛。

生命其實是短暫的,但人們真正逼近死亡和離去時,才明白珍惜的可貴。

——THE END——

【人生大事】系列 精彩回顧

【琴棋書畫】系列 精彩回顧

【衣食住行】系列 精彩回顧

【七件事】系列 精彩回顧

山西文博會節目單

【拾遺】:尋找遺失在油鹽醬醋茶里的三晉傳統文化

【博物】:匯集山西省內有趣、有料的博物館、紀念館

【味道】:正宗晉風味,口口品美食,山西特色小吃一網打盡

【美麗山西】:讓那些不為人知的美麗走上舞台,盡展光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人生最後一項「通過禮儀」你知道有哪些嗎?

喪葬禮儀,既是人生最後一項「通過禮儀」,也是最後一項「脫離儀式」,它表示一個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長期以來,民間普遍認為人死而靈魂不滅,死亡不過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人死後,靈魂不僅仍然和...

詭秘奇聞之喪葬習俗

(資料來源於網絡。) 喪葬,指辦理喪事和埋葬死者。它是舉行喪事,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等相關事宜的儀式。是人類特有的感情。喪葬以祭祀、緬懷等感情為基礎,民間喪葬形式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形式(土葬、...

逝者安息——喪葬禮儀

大家好,這裡是品茶喝酒嗑瓜子的小談文化。今天跟大家聊聊喪葬禮儀。古代按照周禮「生有所養,死有所葬」的原則,把對死者的安葬當成莊嚴、肅穆的大事。喪葬禮是表示死者脫離人生和社會,,同時寄託生者的哀悼...

農村白事跪拜的規矩你知道嗎?

百事孝為先,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注重禮節特別是儒家和道家!白事禮儀的誕生以來是帶著美好的祝願的,分為送終,報喪,入殮,守鋪,擱棺,居喪,弔唁,接三,出殯,落葬,居喪。

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之停柩

在中華民族的漫漫歷史長河中產生、演變和積澱而成的喪葬文化,既表現為繁複多樣的禮儀形式,又具有豐富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圍繞死者而展開的各種喪葬活動,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現實社會的諸多方面,與人們的宗...

走近湖北神秘土家族,探秘奇特喪葬文化習俗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文化及風俗習慣。湖北利川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他們繼承和發揚了本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留下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價值取向。利川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很廣泛,特別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

水族的葬禮是怎樣的?又有何民族習俗

水族人濃厚的祖先崇拜觀念,使他們格外注重喪葬儀禮,並在喪葬過程中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原始信仰習俗。水族的喪葬過程比較複雜繁紛,其主要程序包括報喪、入殮、擇吉、安葬、立碑、除服用等六個階段,其中不少具...

喪葬禮儀服務

喪葬儀式活動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大約1000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勞動、生活在祖國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傳播。在很長一段時間,人的生命活動的擴張已使原始人口逐步由固定的生活集體更換,有是一個氏族...

農村的喪葬習俗

在農村人死後,首先立喪主(死者的長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者為喪主之妻)和司禮,買棺材和幫他穿壽衣,棺槨多數用松柏。棺木的板數須要雙數。外形一頭大、一頭小。棺材外面全部刷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