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白事跪拜的規矩你知道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百事孝為先,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注重禮節特別是儒家和道家!

白事禮儀的誕生以來是帶著美好的祝願的,分為送終,報喪,入殮,守鋪,擱棺,居喪,弔唁,接三,出殯,落葬,居喪。

送終

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邊,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這在習俗中 稱為"送終"。

送終是一件大事,能為老人送終是表明子女盡了最後的孝心,未能為老人送 終常常成為人們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沒有子女送終,是不是所有子女都來送了終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個判別標準。

在老人臨危之時,家人要將其從臥房移到正庭中臨時鋪設有板床上,板床在較窮的地方就用 臨時卸下的門板做成。

因為民俗以為人若在床上死。

靈魂就會被吊在床中,無法超度。

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盡了孝道的標準,老人在床上咽的氣,子女往 往會受人非議。

夭折的人,家人雖不會將其移入正庭,但也會將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 之上還有長輩,死時,也不移入正庭。

在許多地方,人死之後,家人都會燒紙錢,稱為"燒倒頭紙",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燒 落氣紙"。

此外,還人鳴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歸西,二是向鄰居報喪。

人死之後,家人要圍在死者身邊慟哭,未死時,則禁止哭泣。

報喪

死老咽氣後,家人應儘快向親友發出報喪貼,或登門通報死訊,對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開 吊下葬的日期。

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 論長幼,都要叩首。

入殮

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後再以白綢(有的地方 也用紙錢)掩面。

民俗以為,不能給死老穿皮衣皮褲,否則死者會轉世為獸;為死者穿衣時 ,不要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否則以後做夢就見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為死老配木梳一把 ,鏡子一面。

在死者死後的二十四小時內,要由專人選擇好時刻,正式將屍體移入棺中,入棺時,死者一 般是頭朝里腳朝外。

但在江蘇徐州及周邊地區,卻是腳朝裡頭朝外。

守鋪

死者的家人在老人死後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者鋪側,以示服孝,叫做" 守鋪"。

死者入棺之後,家人守護、睡臥在棺旁,叫"守靈",也叫"困棺材"。

擱棺

因為要選擇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樞在家,稱為"擱棺"或"停棺"。

"擱棺 "的風俗,在古代常見,一般要擱七天,有的甚至擱棺十幾天,幾個月,現今則不常見,即 使擱棺,時間也不長。

居喪

居喪是指死者家人後輩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

男子不穿華麗的衣服,穿草鞋(現在已不常見) ;婦女則要脫去身上的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

男女各依其與死者關係的遠近,穿孝服,戴 教帽。

孝子在居喪期間(一般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髮,不能同房,不能會晤親友、參加宴會 、進寺廟等。

尤其是在安葬之前,這些習俗必須嚴守,否則不吉。

弔唁

弔唁是喪葬禮俗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弔唁的方式因各地風俗不同而有區別。

弔唁時,與死者 關係的遠近不同,弔唁的禮數,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訊息以後,首先要哭悼,然後問明死因,盡一切努力儘快上路奔喪。

臨到家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兒,有的甚至一路哭來。

到家後,先要在靈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親朋友鄰,雖不至於和孝子一樣悲痛,但也要儘量表現得比較哀痛 一些。

親友前來弔唁的時候,孝子要陪同。

比較親近的親友,一般要在靈前正式舉哀哭悼,直至有人勸慰。

如果不是較親近的親友,則可以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

親友前往弔唁時,一般都要攜帶禮品或禮金。

禮金用黃色、藍色簽封好,在正中的藍簽上寫 上"折祭×元"。

"奠敬×元"的字樣。

禮品有匾額、輓聯、挽幛、香燭、紙錢等。

接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

民俗認為,人死了三天,他的靈魂要正式去陰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

並不是每一個人死後都能進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靈魂離去的時候,為他請僧眾念經禮懺或者放焰口救度惡鬼,就能使死者贖罪積德,進入 天堂。

相對於神來說,是迎接死者的靈魂進入天堂;相對於死者親友,是送別死者的靈魂進 入天堂。

因此,這個儀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送三時,要用紙紮一些車馬,以供死 者上路時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禮俗。

據說焰口就是餓鬼餓鬼,在地獄受苦受難。

民間舉行儀式, 擺放三寶,即佛、法、僧,便可以讓餓鬼得到救助,脫離苦海。

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 比較常用。

還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喪葬禮儀中,還有做道場的。

其作用與放焰口類似,這種道場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出殯

出殯又叫"出山",出殯要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吉日吉時,叫做"開殃榜"。

出殯之前,先要 辭靈。

先裝"餡食罐",把最後一次祭奠的飯食裝在瓷罐里,出殯時,由大媳婦抱著,最後 埋在棺材前頭。

然後是"掃材",即把棺材頭抬起,孝子放些銅錢在棺下,然後用新笤帚、 簸箕掃棺蓋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財起官"的意思。

出殯的程序為:先轉棺,將棺材移出門外,再抬起棺材頭,備好祭祀用口,由禮生主持禮儀 ,喪主跪拜,禮生讀完祭文後,由僧道引導孝男教婦"旋棺",在棺材周圍繞行三圈之後, 再用繩索捆好棺材,蓋上棺蓋。

抬棺即將起行,送葬隊伍也要準備好,一般是長子打幡在前,次子抱靈牌,次子以下的孝屬 們持裹著白紙的"哭喪棒",大兒媳抱"餡食罐"。

準備妥當後,即可起槓,伴隨起槓,還 有兩項禮儀:一項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頭拆開,把裡邊的蕎麥皮等和枕頭套一起燒掉;另 一項禮儀是"摔瓦",即把靈前祭奠燒紙所用的瓦盆摔碎。

這個盆叫"陰陽盆"俗稱"喪盆子",不過也叫"吉祥盆"。

這個儀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長子或長孫,是關係非 常近的人,如果無兒無孫,而不得不由別人來摔盆,這一儀式就會使摔盆者與死者的關係變 近,甚至確立財產繼承關係。

摔盆講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為按習俗,這盆是死者的鍋,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攜帶。

瓦盆一摔,槓夫起槓,正式出殯。

送葬隊伍隨行。

出殯的順序一般為: 草龍--銘旗--孝燈--吉燈--放生籠--銘旌--香亭--像亭--魂轎--紙橋- -樂隊--靈柩--遺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親友。

當然,各地風俗不同,出殯的隊列、形式也有差別。

富裕人家儀式隆重講究,冥器齊全,窮人家的葬禮,則可能要簡單得多,講究也會少一些。

在傳統喪禮出殯路上,還有幾項禮儀。

如揚紙錢,擺茶桌路祭等。

揚紙錢是揚撒由白紙做成的狀如銅錢的紙錢,一般由專人在孝子前面揚撒。

在起槓後,遇有 路祭,經過十字路口,河沿,橋樑祠廟,城門,以及下葬時,都要揚撒紙錢。

茶桌和路祭棚多為喪家的親朋擺設,對喪家表示哀悼和慰問。

茶桌供孝子和親友飲水,孝子 要跑下叩謝。

路祭是指在出殯隊伍所經之路設供桌或祭棚,祭奠亡靈,遇有路祭,送葬隊伍 一般要停柩進行祭奠和答謝,祭奠完畢即起棺繼續前行。

落葬

到達墓地後,再次整理墓坑,把隨葬的餡食罐、長明燈放在墓坑壁上龕內,掃去腳印,然後 將棺木徐徐放下,由陰陽先生用羅盤儀矯正方向,由喪主鏟土掩棺,並堆土成墳堆。

居喪

在親人去世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必須要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進行節制,以表示對親人的哀悼和 思念。

這就是居喪。

居喪之禮節,對於孝子要求更嚴。

在古時候,孝子要居喪三年。

為什麼 是三年呢?因為按慣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後三年不離母親的懷抱,因此,父母死後,孝子應 服喪三年,以示回報。

三年之間還會有很多小的禮儀,禮儀繁多,要求嚴格。

在現代,人們 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喪,只不過比古時短得多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重慶農村傳統喪葬習俗

我國的葬俗文化從發展至今,經過不斷的歷史演變和變革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和完備的習俗禮儀。除了部分少數民族的喪俗千奇百怪以外,我國的傳統葬俗基本大同小異。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重慶農村地區那些...

設奠與報喪!膽小莫看!

今天作者就接著為大家講解一下喪葬習俗!喜歡的關注一下啊 設奠與報喪:設奠,就是擺設靈堂。在靈前擺一小低桌,小桌上必備三樣東西,一個是「遺食罐」,在葬前一日三餐每頓飯象徵性地往罐里少裝點,戴孝的每...

拉祜族習俗 拉祜族是怎樣安葬逝者的

人死後停屍於正屋右側的火塘旁,頭朝里腳朝外,靈前供米飯一碗、筷一雙、熟雞一隻。婦女在旁哭泣守靈,並由1個領哭者領唱輓歌,讚頌死者一生的功德。停屍1日或數日,到選定的吉日良辰出殯,並鳴槍告知親友前...

運河沿岸的殯葬習俗

舊時德州實行土葬,禮俗相當繁雜,重於婚嫁之禮。倒頭。俗稱咽氣。病人垂危之際,為他梳頭、洗臉、穿好壽衣,抬到靈床上,靈床搭在正房堂屋的明間。壽衣一般里外單棉三至五套,有的多達十三套,女的戴鳳冠或首...

當大事——豐縣喪葬風俗全景記錄(第三章)

老人去世後,直系親屬要立即換穿孝褂子,主要參加喪禮的人均需按親疏遠近分送相應的孝服,本地俗稱「撕孝帽子」。死者的兒子、兒媳和女兒頭戴口袋式束頂孝帽,用白繩系住,帽側用線釘著一撮棉花,男左女右,...

淺談池州喪葬習俗

在池州民間對死人的禮節尤其認真。但喪葬之禮,繁瑣至極。這裡介紹的一些習俗,有不少封建迷信的影響,我們要批判地吸收其中尊敬老人、寄託哀思、教導後人等有益的內容。一、喪前準備 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及...

殯葬的起源與過程含義

昨日發文講解了一下徐州豐沛地區殯葬中賓客的禮儀,一讀者給小編留言說想了解一下殯葬的禮儀與含義。今天小編就整理髮布了這篇文章,本篇文章就不局限於地區了,各地殯葬方式因人文習俗的差異不盡相同。還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