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丨活化絲路文化遺產 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活化絲路文化遺產,古都洛陽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從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前的駱駝蹄印,到洛陽博物館館藏的東羅馬金幣、波斯銀幣、胡人俑;從漢魏故城永寧寺殘缺而精美的泥塑像,到新安漢函谷關的關字瓦當、闕台、古道……歷經兩千年歲月鉤沉,絲綢之路留給洛陽的文化遺產依然光芒四射,吸引著人們探究這條橫亘在亞歐大陸的文明交匯之路。

6月10日至11日,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河南省文物局、洛陽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這裡舉行。

作為本次活動的主場,洛陽被定位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重要節點城市,加快融入「一帶一路」,活化利用絲路文化遺產。

當前,「一帶一路」已成為沿線國家和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新平台。

今年遺產日活動圍繞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主題,藉助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平台,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從活化到外展,絲路文物逐漸走出「深閨」

「一帶一路」建設根植於歷史,源於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與文化遺產息息相關。

洛陽,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也是絲綢之路和大運河兩條大型文化遺產線路唯一的交匯點城市,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建都於此。

「特別是分布於伊洛河兩岸的五座中國古代都城遺址,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縮影,是洛陽輝煌歷史的見證,更是歷史留給洛陽的珍貴財富,也是助推洛陽未來發展的新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說。

活化,讓公眾共享文化遺產。

去年10月1日,洛陽新安漢函谷關遺址對公眾開放,為活化利用漢函谷關遺址,《漢關遺產城概念規劃》已經完成,正在對控制性詳規進行修編;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近年來這處中國石刻藝術的寶庫以「網際網路+」為載體,探索文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新模式,讓古老的龍門越來越「鮮」「活」。

龍門石窟探索「網際網路+」新模式,讓古老的龍門越來越「鮮」「活」(記者 李政葳/攝)

外展,讓絲路文物走出「深閨」。

文物的國內交流展已經成為常態,通過與外地文博單位「聯姻」,洛陽市把發掘的出土文物「請出」庫房,讓精美文物進入國內各地的文化藝術品殿堂,實現異地共享,促進各地區、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講好古都洛陽故事。

比如,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塘棲古鎮景區運河穀倉博物館設立「洛陽精品文物展廳」,展出洛陽市唐代文物;「絲路幻彩——洛陽博物館藏唐三彩精品展」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開展,一件件文物真實再現了盛唐時期絲綢之路上駝鈴悠揚、馬蹄聲聲的商旅景象。

另外,洛陽市還先後與瑞典、韓國、日本、義大利、蒙古等國家進行學術交流,與「一帶一路」沿線城市開展文物交流合作辦展,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作為國家文物局確定的首批大遺址片區,洛陽的隋唐洛陽城和漢魏洛陽城兩個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已經初具規模,偃師商城考古遺址公園正在建設申報,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呼之欲出。

「洛陽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國具有引領和示範效應,文化遺產無疑是洛陽最亮麗的城市名片。

」陳星燦說。

參與「國際文物避難所」網絡建設,勇於承擔國際義務

珍貴的遺產遺蹟既是記載歷史的「活化石」,也是文明交流的符號,承載著千古常新的絲路精神,成為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在促進民心相通、弘揚絲路精神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紐帶作用。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古都洛陽,只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縮影。

一直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引領設計,不斷擴大文物對外交流與合作。

在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論壇上,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講述了兩次親身經歷:去年12月,作為中國政府代表,他出席在阿聯首都舉行的保護瀕危文化遺產國際會議,推動中國國家博物館設立中國首個「文物避難所」;半個月前,他參加在塞爾維亞舉辦的中國—中東歐文化遺產論壇,現場見證了中國和中東歐國家「16+1」合作機制的創建,見證了相關國家之間文化遺產合作不斷加強。

洛陽博物館內展館內,一件文物銘刻著絲綢之路的文化烙印(記者 李政葳/攝)

「近年來,通過跨國申遺、對外展覽、援助修繕、聯合考古等途徑,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文化遺產國際的交流與合作。

」劉玉珠說。

——絲路跨國申遺成功。

比如,2014年,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物外展日趨活躍。

近年來,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千餘件文物赴坦尚尼亞、希臘、土耳其、拉脫維亞、立陶宛、賽普勒斯、摩洛哥和卡達等20餘國展出;俄羅斯、沙特、阿富汗、馬來西亞、柬埔寨、韓國、墨西哥等國家的精品文物也來到中國展出。

——援外工程成果豐碩。

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框架下的柬埔寨吳哥古蹟和柏威夏寺國際保護行動,從周薩神廟、茶膠寺保護修繕工程,到保護柏威夏寺國際協調委員會雙主席國之一,中國文物援外工作正經歷著從參與者到領導者的重要轉變。

——聯合考古不斷深化。

目前,中國文物考古機構已在蒙古、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孟加拉國、伊朗、肯亞等15個國家開展聯合考古項目。

劉玉珠提到,國家文物局將加強頂層設計,編制實施「一帶一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項規劃,構建相關部門合作機制,不斷完善文化遺產對外交流多部門協調、各地區聯動的長效合作機制;加大保護利用,強化部門職責,恪守文物安全底線,將文物保護納入政府綜合考核評價體系;深化國際合作,構建「一帶一路」文化遺產雙邊、多邊交流機制與合作平台,鼓勵中國國家級博物館和文物保護機構,積極參與「國際文物避難所」網絡建設,勇於承擔國際義務。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與減貧計劃有機融合

「中國以文化遺產遺址數目眾多而引以為榮時,這些遺址的長期保護和傳承仍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最緊迫的挑戰在於要平衡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這一點旅遊業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主任歐敏行表示,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業可以提供就業機會,有助於保護傳統習俗和減少貧困。

然而,許多世界遺產遺址缺乏資源、經驗和訓練有素的人員,難以以正確的方式管理旅遊業,以長期地保存其世界遺產價值。

因此,歐敏行認為,保護能力和保護意識需要兼備,才能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之間找到好的平衡點。

新安漢函谷關遺址對公眾開放(記者 李政葳/攝)

另外,外界環境在不停變化,比如,城市發展迅速、大眾旅遊的興起、污染日益嚴重以及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文化遺產極易遭受破壞。

「加強民族間和文化間的對話,並隨著鼓舞人心的全球戰略如《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來協調行動至關重要,通過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實現可持續發展。

」歐敏行認為,這三方面相互融合且不可分割,只有以平衡和融合的方式才能持久保護地球及其自然資源,為實現包容持久的經濟增長創造條件。

「當今國際社會普遍把文化和經濟發展,社會,環境視為可持續發展的四根支柱。

世界銀行採納拓寬型思路,積極促進文化遺產保護,使其成為世界銀行減貧使命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世界銀行首席城市專家梅柏傑說,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世界銀行為主要歷史文化名城、標誌性歷史遺蹟、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支持,「經驗表明,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創造經濟機會,遵從當地文化遺產和文化多樣性,能夠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和提升貧困人口、家庭的生活水平。

「通過城市規劃技巧,改善基礎設施和傳統房屋建設,把城市基礎設施改善和城市再生過程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結合起來強化城市發展」「通過對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和專家提供支持,提高社區參與度和對文化遺產的欣賞力」「通過研究歷史建築的適應性,利用和促進文化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繫」。

目前,世界銀行和我國政府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合作主要涉及上述三個領域。

如何通過文化遺產保護促進經濟增長?如何利用傳統知識促進智能型增長和節能?如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旅遊業發展之間的融合?如何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看做創意產業的一種投資?基於以上四個問題的思考,梅柏傑表示,世界銀行將進一步加強與中國政府合作,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融入到可持續增長和減貧計劃當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全省文物局長會議西安召開

2018年我省推進重點文化項目建設 打造文物外展陝西品牌文化藝術報訊 (記者 梁飛燕)1月23日,全省文物局長會議在西安召開,過去一年,我省考古工作和大遺址保護成果顯著;服務國家外交大局和陝西對...

我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數量居全國第一

「隨著去年鄭韓故城成功掛牌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鄭州大河村遺址、舞陽賈湖遺址、三門峽廟底溝遺址、澠池仰韶村遺址、偃師二里頭遺址等5處大遺址成功立項,至此,我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迄今已立項9處、...

陝西投資3300萬元建「周原國際考古研究基地」

字號:新華網西安2月19日電(記者馮國)投資達3300萬元的陝西周原國際考古研究基地,日前在寶雞市扶風縣召陳村正式開工。陝西周原遺址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扶風、岐山兩縣...

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論壇在洛陽舉辦

6月10日,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論壇在我市舉辦。相關專家學者,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駐華使館代表等,圍繞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何開展文化遺產保護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