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故城———祝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

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帶,沂沭兩河是其中心地帶,河南省也有少部分此類遺存。

因首先發現於泰山附近的新泰大汶口,人們遂把以大汶口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

大汶河流經蒙陰、沂南縣的河段,現在稱為新汶河或南汶河,也屬於沂沭兩河流域。

大汶口文化的發現,使黃河下游原始文化的歷史由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誌著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人類文明在東方的兩河一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龍山文化的年代,大體距今約4000年,即公元前2000年前後。

大部分龍山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及其南部地區,中原和遼東地區也有類似的遺址被發現。

龍山文化的標誌是黑陶,這個時期的陶器以薄、硬、光、黑為特點,尤以蛋殼黑陶為最,而這種當時最高水平的黑陶就分布於臨沂河東、日照、章丘等地,有人也稱之為「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

這些資料說明,遠古人類是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並且已有骨卜的習慣。

該時期還出現了銅器,應是銅石文化類型。

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緊密的承接關係。

輔以考古發現,我們就可以確切地證明沂沭兩河一帶的歷史文化脈絡。

位於祝丘以西四公里的鳳凰嶺遺址,證明了這一帶人類早期活動十分久遠,持續的時間也很長。

鳳凰嶺遺址出土文物,一部分是遠古人類使用的陶器和骨器,雖然簡陋,但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文明。

另一部分是戰國至漢代的墓葬,一共88座,出土文物有鼎、盒、罐、盆、壺、缽、銅鏡、五銖錢等,另有8個樂舞、雜技俑,塑雕精緻,栩栩如生。

在這些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葬系東周墓。

墓呈方形,面積近100平方米,由三部分組成,有車馬坑、器物坑和墓室。

墓早年又有11具無棺的骨架,系奴隸殉葬墓。

主墓北25米有一個器物坑,出土器物有編鐘一套計9件,鼎7件,矛14把,弓4張,簇鏃1宗,舟、獻各1件。

最大鼎重35公斤,最長的一把矛達3.09米。

在鳳凰嶺遺址中同時還出土了許多細石器,並發現了多處用火遺蹟,這些細石器包括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兩大類,器形繁多。

大多數以傳統的間接打法製成,具有典型的細石器特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屬山東考古工作隊於1982年對鳳凰嶺等處遺址進行了發掘,以下是其研究報告:

1982年5月,鐵十四局在此處購土,修築兗(州)、石(臼)鐵路沂河東一段路基,挖土時發現墓葬。

臨沂地、縣文物管理部門及時組織人員對其進行發掘清理。

是年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又冒著嚴寒,打破只在春、秋季考古發掘的常規,搶救發掘鳳凰嶺遺存。

通過大面積科學挖掘,先後清理戰國至漢代墓葬88座,出土文物有鼎、盒、罐、盆、壺、缽、銅鏡、五銖錢等。

另有8個樂舞、雜技俑,塑雕精緻,栩栩如生。

位於河東區湯河鎮趙故縣村東北1000米。

古墓為高出地面 5米的土墩,封土上有楊樹、趙故縣村墓葬等,封土保存整體較好。

北側是東西向通往孫旺村的村路,東側是廢棄的窯廠,周邊是趙故縣村公墓林。

封土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50米,面積5000平方米。

20世紀80年代普查時定為漢代古墓,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發現漢代陶。

該墓為魯南地區墓葬區域類型、漢代聚落分布、文化譜系等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位於河東區鳳凰嶺街道辦事處周家莊村。

遺址為台地,略高出四周地面,遺址地面種植有枸柳等經濟作物。

南100米是旦趙路,北400米至故縣村南,東側150米為通往故縣村南北向道路,西側與周家莊連接。

東西長180米,南北寬100米,面積1.8萬平方米。

地表採集有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和漢代陶片。

該遺址以往未見著錄或公布,系本次調查新發現。

為研究河東區龍山、漢代文化聚落分布以及龍山、漢代經濟文化提供了新的資料。

鳳凰嶺遺址中的細石器,在山東省乃首次發現,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單獨文化,存在於距今約有1至2萬年前的中石器時期。

這一發現不僅填補了魯南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原始農業的空白,也證明了公元前1萬年到公元前200年,這裡一直有人類活動。

另外,還有大茅茨遺址、張家嶺遺址、洽溝村遺址等,也都證明了這一帶擁有相當發達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存。

其中,大范莊的遺址最為豐富。

以下是中國社科院山東考古隊的發掘報告:

大范莊遺址,位於河東區相公街道辦事處大范莊村村西側。

遺址原高出地面6-8米,呈饅頭狀土丘。

土丘上層多周、漢時代遺存,已數遭破壞流失。

遺址已遭到破壞,現地勢平坦,為德力西再生塑料產業園覆蓋,四周皆為工廠。

東西長160米,南北寬140米,面積2.24萬平方米。

1973年、1977年曾兩次進行發掘。

1965年,村民在此取土填窪,發現器物,報告上級部門,隨後原臨沂縣文物部門組織人員到此發掘,因「文化大革命」開始,發掘工作被迫暫停,共清理新石器時代墓葬26座,出土文物768件。

其中石器20件,主要有鏟、鐲、鏃、石佩等;骨器23件,主要有骨鏃、獐牙、獸牙等。

最多的器物為陶器,計725件,主要有夾砂陶、泥質黑陶、夾砂白陶、夾砂紅陶。

器形大多數為平底器皿,三足器鼎、圈足器有豆和高柄鏤孔杯。

高柄鏤孔杯有30件,胎壁極薄,近似蛋殼,故稱為蛋殼陶,它是龍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器型規整,器物光亮漆黑,造型多樣,是古陶中的瑰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寧陽的歷史文化有多悠久,你知道嗎?

泰山巍巍,汶上湯湯。寧陽境內山巒起伏,丘陵連綿,河流縱橫,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這片地方成為人類起源較早、較先進入文明、創造悠久歷史的地區之一。根據李登高(曾任寧陽縣博物館館長,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