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文物行——丁公陶文 早於甲骨文的漢字鼻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編者按:目前,濱州市現存不可移動文物475處,已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23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39處。
為讓人們對這些文物有個了解,今起,本報和市文物局聯合推出《濱州文物行》欄目,對我市的一些文物保護單位做個初步的介紹,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
漢字源於此
梁鄒之地,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底蘊深厚的重要區域,具有自己的語源特徵和文化內涵,而鄒平境內丁公陶文的發現,更是位居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被考古界和歷史學家界定為:我國目前出土的最古老的陶書文字符號,比考古發現的甲骨文早800多年,是漢字之鼻祖。
陶鬲對研究飲食意義非凡
鄒平縣長山鎮,曾為長山縣治所在地,1985年開始在該鎮丁公村東進行的考古挖掘更是將此地的文化遺存上溯到龍山文化時期。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濟南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龍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岳石文化,年代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
其實早在四年前的1981年文物普查時,就在這裡採集了石斧、石鏟及鬲、罐、鼎等物件的殘片。
1984年文物普查驗收時,又在遺址附近發現了豬嘴狀、鳥喙形的鼎足以及岳石文化時期的蘑菇狀器蓋鈕。
1985年秋季開始,山東大學考古學專業師生先後對丁公遺址進行了四次發掘,出土了可復原的陶器近1000件,石、骨、蚌器1500餘件,其中,薄如蛋殼的黑陶高腳杯和光潔的白陶鬻尤為精製,而筒腹乳狀袋足素麵鬲(音歷)的大量存在,更是構成了魯北地區龍山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鬲是我國古代主要的炊煮器具,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謂鬲也。
」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它的形制極具科學性,那筒腹乳狀袋足在加熱時能增大與火的接觸面積,可最大程度地承受熱能,這樣既縮短了烹飪時間,又節省了燃料。
陶鬲早期在黃河中上游地區使用,之後隨著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逐步向四周擴散,遠至東北、華北、華中等諸多地區。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曾提出:「瓦鬲不但可以視為中華古文化的代表化石,對於追溯中華古文化的始源與流變問題更具特別意義。
」可見,鬲作為判斷一種文化屬性的標準器當之無愧。
揭開漢字發展嶄新一頁
除了這些物件遺存,還有就是在1991年發掘的時候,又發現了一座初具規模的城址遺存,城址保護較好,四周城牆比較規整,還有房基、陶窯、窖穴和墓葬等,據考證為龍山文化時期,而三座陶窯及精美陶器的發現,更是提供了珍貴的研究龍山文化高超制陶技術的實物資料,也說明這裡的生產水平已達到一定的高度,丁公遺址已進入了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時期,城址對探索中國古代城市的產生和發展,深入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城址的發現僅僅是一個驚喜的開始,令人們興奮不已、驚喜連連的是丁公陶文的發現,也是在1991年第四次發掘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刻在陶器上的文字,這為數不多的11個字,揭開了漢字發展嶄新的一頁,衝擊了人們的一些固有認識,將漢字的歷史又大大地提前了。
這些陶文整齊地刻在一件泥質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殘片的器內面,共有5行11個字,右起一行為3個字,其餘4行每行都是2個字。
陶文筆畫流暢,獨立成字,刻寫有一定章法,已經脫離了單個符號和圖畫的階段,全文很可能是一個短句或者辭章,進行了一次完整的敘事。
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專家王恩田認為丁公陶文是「東夷文化系統的字」,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認為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早期文字」。
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在其所寫的《中國文學與書法的孿生》一文中,曾對丁公陶文做過深入的解讀和闡釋,他認為這11個字描寫的是部落里一次進獻物品的過程,並解讀為「何父以馴養的狗上獻,有邪佞之心,將他交付懲治」。
更有文字工作者解讀說,丁公陶文和甲骨文以及後來所有的漢字一樣,都是方塊字。
雖然有獨體,有合體,雖然字形還不夠方塊,但是這不妨礙它們的獨立成字。
而且丁公陶文中造字的過程滲透著和漢字創造原則相通的原始思維,既有象形部分又有會意特質,和後來甲骨文卜辭造字者的思維是一脈相承的。
從刻字工具來研究,丁公陶文時代人們或許只能用樹枝石塊充當工具來寫字,所以它的筆劃只能是那樣隨意、流暢、不規範。
鑒於丁公遺址和丁公陶文具有的巨大歷史意義,遺址在1984年被公布為鄒平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經山東省文物事業管理局批准,確定為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實習工作站。
2001年6月,丁公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入了我國文物保護的最高級別。
走入歧途的原始文字?
許永傑:1977年考入吉林大學考古專業。先後在甘肅省博物館、吉林大學考古學系、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工作。現為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南中國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考古學...
考古發現的那些早於商代的刻畫文字
甲骨文作為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大致被確定的年代為商朝盤庚到殷紂亡國這段時間,即公元前14世紀中期至前11世紀中期。據統計,甲骨文的文字共有4500多個,目前成功釋讀的有2000個左右。如此成熟的...
南水北調文物保護打開中華文明天然「地書」
新華網鄭州10月29日電(記者桂娟)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丹江口庫區和受水區地下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的相繼完成,從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一直到明清時期的重要發現不斷出現,一部綿延不絕記...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實物史推前一千年 古遺址有望建公園 北京副中心發現漢代古城 1092座古墓、1座漢代古城遺址、萬餘件出土文物……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揭開神秘面紗。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和北京市文物...
臨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桐林(田旺)遺址
桐林(田旺)遺址桐林(田旺)遺址位於臨淄區鳳凰鎮田旺村和朱台鎮桐林村之間的台地上,中心面積30萬平方米,中間高出地面5—7米。該遺址地處平原地帶,西邊的烏河和東、北邊的畫水在這裡交匯,使該地四面...
4000年前的文字是什麼樣子?內蒙古這個地方有新發現
記者3月5日從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對赤峰市松山區小五家鄉老西營子村高家台子進行考古發掘中發現,高家台子遺址是目前我國考古發...
河南龍山文化中時代最早的重要城址——郝家台遺址
郝家台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項目和研究課題之一,對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重大的歷史和考古研究價值。郝家台遺址位於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城東石槽趙村東北的台地上,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河南龍山文化中...
菏澤:考古專家「把脈」定陶十里舖遺址
中國菏澤網消息(記者 趙德高)3月25日至26日,「夏商時期魯西南及周邊地區的環境與文化學術會議」在定陶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山東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