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歷史 開放故宮: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北國的清秋佳日,故宮裡的棗兒、柿子熟了;午門前,層疊的銀杏葉泛起點點金黃。
在這美好的季節里,故宮博物院迎來了一個莊嚴而特別的日子。
自1925年10月10日至今,故宮博物院走過了91年不平凡的道路。
而這一切,對於當今故宮博物院的「掌門人」——院長單霽翔來說,又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他說,紫禁城裡到處都是故事,充滿了歷史文化的信息,值得每一位前來的觀眾認真品讀和體會。
懷著崇敬與好奇之心,記者走進故宮博物院,聽單霽翔院長講述神秘的紫禁城的故事,感受故宮人和故宮文化的魅力。
故宮人永恆的責任與使命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故宮博物院建院91周年之際,請您對這91年的春秋歷程作一個整體評價。
單霽翔:1925年10月10日成立的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級博物館。
從最開始的清室善後委員會,到初創博物館,經歷文物清點,古物南遷、回遷,到新時期全面開始博物館建設的局面,可以說在這不到百年的光陰中,一代又一代故宮人經歷了無數的艱辛與血汗,才呈現給觀眾一個宏偉的紫禁城、一個數目清晰的藏品目錄、一個能夠在巨大觀眾流量壓力下保證安全與服務的故宮博物院。
這段光陰充滿了大量生動的故事、感人的事跡和精彩的瞬間。
前任院長鄭欣淼先生曾將故宮人的核心價值理念,即「故宮精神」的內涵概括為五個方面:典守珍護、敬業奉獻、弘揚服務、開放創新、奮發和諧,其核心是「以國寶為生命」。
建院到現在,悠久的歷史留下的是經過千錘百鍊而沉澱的彌足珍貴的經驗,這些經驗和精神錘鍊了一支久經考驗的管理體系、管理手段和管理隊伍。
能夠在這樣的基礎上擔任院長,實在是我的榮幸。
我深刻地認識到,延續故宮的事業,同時為適應社會發展、公眾文化需求而不斷做出新的改變,建設一個現代化的、世界一流的、公眾喜愛的博物館,是故宮人永恆的責任與使命。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曾描述過您的「故宮夢」,是「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到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際,使故宮博物院躋身世界一流博物館之列,成為毫不遜色於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
單霽翔:我自2012年初到故宮博物院任院長,成為一名真正的故宮人,可以說,每一天的感受都是新鮮的、緊迫的、深刻的。
故宮對於我來說其實並不完全陌生。
記得我在清華大學學習中國古代建築史的時候,當時的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著名古建專家單士元先生還帶著我考察過故宮博物院的不少地方。
在北京市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工作時,很多工作與故宮的文物保護、博物館管理有較密切的聯繫。
但是一旦走進故宮,成為故宮人,仍然感到故宮的文化底蘊深不可測、文化資源博大精深。
正像專家們所說,故宮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百科全書。
2020年紫禁城就要迎來600歲的生日。
屆時,故宮博物院兩項史無前例的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故宮古建築整體修繕保護」工程和「平安故宮」工程都將在這一年完成。
同時,故宮博物院將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邁進世界一流博物館行列。
「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確實是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也是每一個故宮人的夢想。
《中國社會科學報》:這個願景太美了!能否向讀者介紹一下兩項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單霽翔:「故宮古建築整體修繕保護」工程被稱為「百年大修」,舉世矚目,意義非凡。
隨著時間的推移,工程向古建築更為密集的區域推進。
近年來,慈寧宮花園修繕工程、東華門修繕工程、午門雁翅樓古建築群保護維修工程、寶蘊樓修繕工程等多項工程竣工,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啟動,不僅保護了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也為擴大開放面積、提高展藏比例奠定了基礎。
大修工程之外,古建築日常保養工作也實現常態化。
近年我們不斷推動屋頂除草、殘破牆面保養、地磚修補及御花園石子路面修復等工作,這些工作同古建築整體修繕保護工程一道,讓紫禁城逐漸恢復昔日皇宮莊嚴、肅穆、輝煌的風貌。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得您曾說過,竣工後的午門雁翅樓,與午門展廳形成一個2800平方米的大型展區,這應該是世界上最好的展廳了。
單霽翔:是啊,這個夢想現在已經實現了。
每當朝霞滿天,或是夕陽西下的時候,站在午門城樓下,望著修復好的雁翅樓,那種無言之美和獨特的韻味真是讓人看不夠。
可以說,我們故宮人有一種靜靜守護故宮的幸福。
《中國社會科學報》:那麼,「平安故宮」工程的進展情況呢?
單霽翔:「平安故宮」工程比「故宮古建築整體修繕保護」工程關注的範圍更廣,除了占地112公頃、建築面積17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的安全,180萬餘件文物藏品的安全和每年約1500萬觀眾的安全也是重點內容。
立項以來,「平安故宮」工程7個子項目均取得積極進展。
通過「平安故宮」工程的實施,將有效解決故宮博物院目前存在的亟待解決的火災、盜竊、震災、藏品自然損壞、文物庫房、基礎設施、觀眾流量等安全隱患。
《中國社會科學報》:談到安全問題,可以說每年的「十一」黃金周,對故宮都是一個考驗。
去年故宮將開放面積提升至65%,到2020年,其開放範圍將擴大至80%。
您之前也曾談到,故宮紅牆內的辦公區在近年將全部搬出。
如此大規模地擴大開放範圍,故宮能否承受得了?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發展中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矛盾。
一方面是發展,一方面是保護;一方面是綜合實力的提升,一方面是文化傳統的捍衛。
只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平衡點,才能實現共同促進,協調發展。
作為每年接待上千萬觀眾的博物館,為觀眾提供優質服務與安全工作同樣重要,需要同步推進,不斷完善各類服務。
居高不下的觀眾流量是故宮博物院管理難題之一,2015年以來,故宮博物院採取實行限流分流、提升御花園景觀環境、倡導理性出行等軟硬體相結合的手段,嘗試引導和調控觀眾流量。
比如,改善御花園觀眾擁擠、蹲坐用餐、攀爬假山等狀況,採取更換石欄、增設路椅,鋪設防護透水板,園內商店進行統一規劃、重新布局,不再售賣各種飲食,徹底清理澄瑞亭水池內漂浮物,這一系列「組合拳」的整治措施,不僅疏通道路、緩解擁擠,而且讓御花園回歸了古典園林之美。
在改善觀眾服務方面,故宮博物院從細節著手,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改善售票和安檢環境,增加售票窗口,大大縮短觀眾排隊的時間;引入社會化安檢機制,增加檢票和安檢通道,避免檢票入口的擁堵;在院內不斷增加與環境相配的座椅,讓觀眾「有尊嚴地休息」,使端門廣場、御花園等區域的休息環境大大改善;設置觀眾服務中心,為觀眾提供各種諮詢和服務項目等。
此外,故宮博物院限流分流試行方案包括年票、主題免費開放日、單日內分流等三項。
單日內分流方案起到了方便觀眾參觀、培養網上購票意識、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觀眾壓力等作用。
誰說故宮「有宮無物」
《中國社會科學報》:「兩個故宮」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產物。
兩岸故宮的收藏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有著很強的互補性。
但由於多種原因,不少人對北京故宮的文物藏品狀況並不是很清楚,有人認為好東西都到了台灣,甚至說北京故宮是「有宮無物」,「台北故宮」是「有物無宮」。
對此您是怎麼評價的?
單霽翔:這個說法是極為片面的。
首先,建築是故宮博物院最為珍貴的文物資源之一。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木結構古建築群,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價值,也是我國第一批入選的世界文化遺產。
其次,故宮博物院藏品數量大、品類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
2010年底的文物普查統計數據顯示,1807558件(套)藏品中,珍貴文物達1684490件(套),占藏品總數的93.2%,也是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館藏珍貴文物的41.98%。
故宮博物院以珍貴文物為絕對主體的「倒金字塔」藏品結構,在世界博物館中都是獨一無二的。
故宮博物院藏品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清宮舊藏,這也就奠定了其在明清文物上的優勢,以書畫為例,其所藏明清繪畫在總量和精品數量上都擁有極大的優勢。
例如故宮博物院收藏大量吳門畫派書畫,包括沈周繪畫167件,書法53件;文徵明繪畫134件,書法46件;唐寅繪畫85件,書法40件;仇英繪畫105件。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宮廷繪畫也獨具優勢,包括外國傳教士如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等人,內廷供奉畫師如冷枚、金廷標、丁觀鵬等人的作品都收入在內。
不僅在明清藏品上,更有藏品體系的優勢。
從品類來說,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可分為繪畫、法書、碑帖、銅器、金銀器、漆器、琺瑯器、玉石器等25大類,品類完整。
從歷史脈絡來看,其藏品的重要類別都是歷史序列整齊,例如館藏陶瓷可以舉辦中國陶瓷發展史;玉器收藏上迄新石器時代下至清末沒有斷檔的時代,這一點,世界上沒有哪個博物館可以與之媲美。
2005年9月,台灣著名學者李敖參觀故宮後由衷地感嘆:「過去我說大陸故宮『有宮無寶』,台灣故宮『有寶無宮』。
我錯了,要為此而懺悔。
」
《中國社會科學報》:這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您能否向讀者作進一步的說明,比如哪些藏品當年被運到了台灣?
單霽翔:歷史上,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經歷過南遷,其中一些南遷文物藏品運往台灣的歷程已為世人所熟知,但是不少人以為當年故宮所有文物都實施了南遷,這也是個誤解。
當時,故宮各庫藏品數以百萬計,大部分仍保存於原處未動,甚至有的整座庫房的文物藏品均未南遷。
此外,各個陳列室須維持正常開放與參觀,保留了一定數量的展品。
根據民國時期北平故宮博物院的多次清點,留存北平的文物藏品多達118.9萬餘件,更有數以百萬計的明清檔案,為南遷文物的20餘倍。
1965年成立的台北「故宮博物院」是一座集歷史與文化藝術史的博物院,藏品包括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9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14類。
目前,台北故宮共收藏有來自北京故宮的文物597556件,其中器物類44770件、書畫類6807件、圖書文獻類545979件。
此外,還收藏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原古物陳列所的11865件文物。
兩岸故宮藏品均主要來自清宮舊藏,是歷史原因致使分隔海峽兩岸,其源流清晰、數據明確,各有所長、互為補充,可謂同根同源、血脈相連。
加強兩岸故宮的交往,能夠切實促進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知感和歸屬感,並對兩岸文化交流產生積極的效用和深遠的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報》:那麼,近年來兩岸故宮互動交流情況如何?
單霽翔:自2009年兩岸故宮院長首次實現互訪,並達成建立合作、展覽交流、人員互訪、學術交流等方面的「八項共識」以來,雙方一直保持著密切的高層來訪和溝通,共同制定未來合作方向,兩岸故宮交流的新局面從此打開。
2013年,兩岸故宮院長再次進行了互訪,就進一步的合作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
目前,雙方的交流已發展到機制化和常態化的新階段,合作也越來越具體,除了共同辦展,如康熙與路易十四展、雍正大展、富春山居圖合展等,2010年雙方提出的二十幾個合作意向,已經落實的就有以同等條件共享影像資料、重走故宮文物南遷路、互訪學者、出版物交流等。
我們以「八項共識」為框架,將合作的領域由展覽和人員交流發展至科學研究、圖書出版、文創產品研發、數位技術應用等領域。
在2015年建院90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兩岸故宮也合作舉辦了多個活動。
以慶祝這個共同的節日。
國際化的「學術故宮」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英國《藝術報》公布的當年最火藝術博物館排行榜中,羅浮宮博物館以全年吸引970萬觀眾位列第一,而觀眾更多的故宮卻榜上無名。
為此,您提出了「從故宮走向故宮博物院」的道路設計,並提出在2020年使故宮躋身於世界一流博物館之列的目標。
那麼,在您看來,故宮目前在世界博物館領域的地位如何?
單霽翔:每一種評定都有它的標準。
故宮博物院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觀眾,每年接待的人次達1500餘萬,是當之無愧的「觀眾來訪最多的博物館」,同時也是絕大多數中外觀眾初次來京的必選之地,其中外國觀眾所占比例很大。
故宮博物院充分發揮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象徵意義的紫禁城,以及數量豐富、內涵深厚的文物藏品資源的獨特優勢,不斷擴大國際文化交流。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逐漸增加,與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等國際著名博物館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
合作領域不僅限於文物展覽,在文物保護、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各個方面也在開展日益廣泛的合作,通過這些合作也確立了故宮博物院在國際博物館領域的文化地位。
我認為,評價一座博物館的優劣,應以博物館的績效為標準,以對社會的貢獻為標準,而不應該簡單以參觀人數、藏品數量來界定。
一座博物館儘管擁有一流的館舍造型、一流的展廳條件、一流的文物藏品,甚至擁有一流的員工素質,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發揮社會職能,不能很好地為觀眾服務,也不是真正一流的博物館。
實現「從故宮走向故宮博物院」的目標,是故宮人一直以來的夢想之一,也是故宮博物院作為博物館的責任與使命,並非因某個評選結果突然提出的。
《中國社會科學報》: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因其館藏豐富,被稱為世界四大藝術殿堂。
那麼您認為,與這四大博物館相比,故宮博物院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是一個大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它包羅萬象,融括文化遺產及珍貴文物,也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並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
與上述四大博物館相比,前面我已經談到,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象徵意義的紫禁城建築群,以及以珍貴文物為絕對主體(占93.2%)的「倒金字塔」結構的藏品資源,是故宮博物院的獨特優勢。
文物藏品與古建築群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社會科學報》:故宮博物院作為一個科學研究機構,擁有350名高級職稱研究人員,是世界博物館當中研究人員數量最多的機構。
近年來,故宮科研也屢屢取得不俗成績。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努力建設「學術故宮」,讓展覽和學術研究共同發展,充分利用好專家學者資源,加強中青年人才隊伍培養。
近年來,以故宮研究院和故宮學院為代表的「學術故宮」建設成效顯著。
故宮研究院已經發展成為擁有1個研究室、16個研究所的機構規模,初步完成故宮學術研究布局,堅持既走向國際前沿又面向公眾服務的學術研究發展理念。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中國出土墓誌」(二期工程)、「故宮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研究」已有成果出版。
以慈寧宮花園東院遺址為主的紫禁城明清建築基址入圍「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
考古發掘與公眾參觀融為一體,開創邊發掘邊展示的人文考古新模式。
作為第34屆世界藝術大會協辦單位,故宮博物院攜手柏林國家博物館於今年9月19日至20日在故宮舉辦中德博物館論壇。
我與柏林國家博物館艾森豪總館長各攜學術團隊,就當前博物館界、博物館學界關心的理論前沿和實踐總結,進行了一對一的學術對話。
此外,《故宮博物院院刊》獲「2015年度中文報刊海外發行最受海外機構歡迎TOP50」,贏得學術界及海外讀者的普遍歡迎。
融入現代生活的故宮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曾說過,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據介紹,去年底北京故宮文創產品達到8700多種,營業額超過10億元。
故宮文創產品因其文化內涵深厚、風格各異,積極從中華傳統文化的「工匠精神」中汲取營養而深受遊客及普通民眾的喜愛。
人們注意到,以前肅穆、厚重的故宮正在逐漸「活起來」……
單霽翔:可能在大多數公眾心目中,故宮博物院的形象是古典和嚴肅的,其實故宮館藏中的許多文物,在歷史上都是那個時代非常時尚的物品。
故宮博物院一直在思考故宮文化如何與今天的人們順暢對話的問題,希望能夠用我們的文化創意,將文化遺存與當代人的生活、審美、需求對接起來,讓故宮博物院更加「接地氣」。
在故宮博物院研發的8700餘種文化創意產品中,既有針對部分觀眾的特殊需求研發的品質優良、做工精細的文化創意產品,例如採用故宮藏龍袍紋飾設計的「海水江崖」系列桌旗、餐墊、紙巾盒、電腦包、錢包、護照夾等;也有針對更多普通觀眾製作的大量便於攜帶、贈送,物美價廉的故宮文化紀念品,例如手機殼、鑰匙扣、趣味辦公用品、行李牌、書籤等創意獨特的時尚生活用品。
此外,配合不斷推出的陳列展覽,研發具有故宮文化特色,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系列文化創意產品,例如配合「普天同慶——清代萬壽盛典展」、「石渠寶笈特展」和雕塑館,研發與展出文物相關的系列文化創意產品,開設文化創意產品隨展專賣店等。
總之,「把故宮文化帶回家」是故宮研發文化創意產品的出發點,而真正讓大眾通過文化創意產品學習文化、通過文化引發思考、通過思考獲取精神升華,才是故宮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的落腳點。
故宮博物院是國內唯一擁有出版社的博物館,故宮出版社不斷通過出版書籍、雜誌、明信片等文化產品,讓故宮文化「躍然紙上」。
例如:走在文化與時尚前沿的《紫禁城》雜誌,因推出的「穿越照」在網上引發熱潮。
「穿越照」中的清宮老照片,來自故宮出版社出版的《西洋鏡里的皇朝晚景》系列明信片,在對地點時間嚴格考證的基礎上,拍攝的效果才有了強烈的穿越感。
《中國社會科學報》: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成為年輕人熱議的焦點。
還有刷爆微信、微博的「故宮貓」——據說其絕大部分是宮廷御貓的後代——也成了網民心中當之無愧的「網紅」。
今年6月底,故宮博物院官方旗艦店正式登陸天貓,記者注意到,以「故宮貓」為主題的「喵游故宮」系列產品很受青睞。
此外,《韓熙載夜宴圖》《每日故宮》《清代皇帝服飾》三款故宮App還入選了蘋果商店「2015年度精選」,被評為
「本年度最具想像力、創造力和吸引力的作品」。
單霽翔:文化創意產品的另一種形式就是新媒體和數字化建設,這是文化信息市場對於文化產業的新要求,也是社會民眾的必然需求。
故宮博物院自主研發並上線的八款App,強調應用的個性化選題和定製化技術研發的路線,既有寓教於樂的遊戲類應用,也有雅俗共賞的應用,還有以3D渲染為亮點的清宮服飾欣賞類應用,更有基於書畫作品的富媒體交互類應用,以及以手機為主要載體的輕量化工具類應用,形成了具有鮮明故宮文化特色的App應用精品系列和品牌。
《中國社會科學報》:「故宮出品,必屬精品」,所以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追」故宮App。
「網際網路+傳統文化」,讓古老的故宮成了新一代「網紅」。
單霽翔:故宮博物院也緊跟新媒體發展趨勢,在微信的研發推廣上,走在時代潮流前列。
例如,經過前期調研和周密策劃,研發了具有故宮特色的公眾服務號——「微故宮」。
在融入現代生活的征途上,故宮博物院逐層遞進,從個別「腦洞大開」文化創意產品的試水,到成規模、成系列、能滿足各層次消費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的集體亮相,從靜態、單一的文化創意產品,到動態、立體、打開人們文化感官的創新實踐,從讓人們把故宮文化創意帶回家,到讓人們真正把故宮文化帶回家,從曾經的「單打獨鬥」到如今的「組隊攻關」,從「網際網路+文化」的階段性成功到啟動文化與旅遊的跨界融合。
這是故宮博物院傾聽並滿足大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引導現代文化消費方式、引領當下生活時尚的應勢之舉和創新嘗試。
未來,故宮博物院還將不斷探索新的方式,來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讓觀眾不論在紫禁城內,還是紫禁城外,都能感受到故宮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元與博大精深。
記者 龍原 張夢穎
單霽翔如何讓600歲的故宮越變越時尚?
從「故宮黑」「故宮跑」到「故宮萌」,故宮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7月26日,《思客講堂》「創新路·工匠心」系列第三期邀請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擔任主講嘉賓。在他眼裡,故宮裡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