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乾坤:漢字的源頭在哪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漢字五千年的歷史源頭,生活在廣闊地區的先民們艱難地將點點滴滴的刻符,匯集成數以百計的涓涓細流。
伴隨著漢字的豐盈,中華民族跨入了文明的門檻。
經過兩千多年的創造、積累,漢字擺脫了自身生長的矛盾和衝突,以一種穩定的形態傲然人間。
漢字的源頭在哪裡呢?直到今天,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深信:漢字是聖人創造的。
造字的聖人名叫倉頡,是華夏始祖黃帝的史官。
史書記載,倉頡「四目重瞳」,就是說,他長著四隻眼睛,這大概是強調這位聖人具有異乎尋常的觀察力。
因為具備了這樣的觀察力,所以,倉頡能從鳥獸的蹄印中得到啟發,創造了漢字。
當漢字被創造出來時,天地鬼神都震動了,所謂「天雨粟,鬼夜哭,龍為之潛藏」。
這當然是神話。
那麼,漢字最早誕生在哪裡?
在山東省考古研究所,陳列著幾尊灰陶製成的、刻有神符號的酒器。
它們燒制於五千多年前,公元1979年在山東境內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
其中一隻陶尊的腹部,刻著這樣一個符號:上面是圓圓的太陽,下面是五座連在一起的山峰,中間的部分,學者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火焰,有人認為是一彎明月,還有人認為是一隻大鳥。
但大家都認為,這個符號應該是最古老的漢字之一。
然而,公元1987年,在淮河上游進行的一次考古發掘,卻讓看似清晰的漢字源頭變得撲朔迷離!那是1987年5月,賈湖遺址中的一處墓葬里發現刻有符號的龜甲。
刻有符號的龜甲分為背甲和腹甲,中間裝有小石子,是當時的一種占卜工具。
以此推斷,龜甲上的契刻符號很可能和賈湖古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有關。
2003年3月,中國科技大學古文字研究組和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哈勃特教授作的論文《最早的書寫:中國河南賈湖遺址公元前七紀的符號使用》發表在國際權威刊物《古物》上。
文章表後,引起了相反的意見,爭論直到今天仍在繼續。
漢字的源頭究竟在哪裡?那註定充滿神秘感的漢字源頭,將以長久的未知支持我們對先人生活的無上敬仰,那是具有一種人類神性的敬仰,如同對未來無盡的思慮一樣,成為我們生存意義的重要來源……
安陽小屯村位於河南省的北端,洹水從村子的東北部流過。
從公元1928年開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考古組在小屯先後進行過15次考古發掘。
公元1936年3月12日,考古組決定在這一天結束在小屯的工作。
下午3點,工作員王湘開始清理村北的一處灰坑。
這個灰坑已經發掘過一次,王湘的工作只是例行檢查一下有什麼遺漏。
當鏟去坑底一層黃土之後,他被眼前的情景涼呆了:一片的甲骨密密麻麻地擁擠在一起。
由於歲月久遠,龜甲和獸骨結成了一根高2米、直徑1米、重約6噸的甲骨柱。
後來雇用了64個槓夫,花了兩天時間,才將些甲骨運到5公里外安陽火車站。
此後,一代一代考古學家經過80年的整理和辨識,那些消逝了三千多年的歲月復活了。
這些美麗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種重要的占卜記錄。
占卜的方式大約是這樣的,首先將龜甲或者牛骨修整好,然後在背面挖若干橢圓形凹槽,接著將燃燒的木頭緊緊抵住凹槽,由於急劇受熱,龜甲和牛骨會產生許多裂紋,占卜的結果就依靠這些紋來判斷。
漢字中的「卜」、「兆」就源於這種紋。
殷人往往會把何時、何人、問卜何事,以及占卜的結果,全部用文字刻在占卜後的龜甲和牛骨上,所以,這種文字也叫「甲骨文」。
已有的考古學事實告訴我們,原始的漢字出現在祭祀的神器上,成熟的中國文字產生在宮廷中,其使用成本高昂,非普通勞動者所能承受。
但是,漢字一旦長大成人,就不會再蜷縮於宮廷中和祭壇上。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中』,母毋恙也?」這是今天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家信,兩版寫滿文字的木牘距今已有2200年。
寫信的名叫「黑夫」,他和信中提到的「驚」很可能是親兄弟,他們是秦國的普通士兵,跟隨大軍遠征楚國。
當時他們打仗的時候,打得非常慘烈。
所以整個淮陽城攻下來以後,城裡面盜匪非常多,治安非常差。
「黑夫」和「驚」一再叫他們的兄長不要到那裡去,而且開頭、中間還說了,他們等著要衣服、布跟錢,如果不寄去的話,他們就沒法活了。
雖然在這封信出土之前,考古工作者找到了難以計數的先秦古文字,但是,它們全都是官書史冊、聖賢典籍,像這封普通人所書、傳遞普通情感和需求的家書,還絕無僅有。
正是因為這樣,在漢字的歷史上,這些文字才顯得彌足珍貴。
它表明漢字已經從祖先、王權的高天,向世俗的平地緩緩流淌。
在中國歷史上,秦代只是一個奠定基礎的短暫王朝;在中國文字史上,產生於秦代的小篆,也註定只能是一種繼往開來的文字。
幾乎就是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小篆就不得不面對被取代而代之的命運。
小篆雖然是秦王朝規定的標準字體,但小篆曲線多,寫起來好比作畫,熟練使用需要長時間的練習。
秦朝大多數的官吏都是憑軍功獲得提升的,缺乏文字知識的訓練。
再加上天下一統後,政府文書的數量急劇增加。
於是,秦朝的下級官吏開始簡化小篆。
久而久之,約定俗成,一種新的字體一一隸書出現了。
這個過程在漢字發展史上被稱作隸變,而秦代也被認為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
就是古文字階段,從甲骨文開始算起,它還是保持著一種象形的原則,一般的字體還是比較接近,沒有拋棄象形的原則,但是隸變以後,它就把這個原則大概拋棄了,一般是解散這個篆體,把漢字變成了一橫一豎、一撇一捺,變成筆劃化、方塊化的漢字。
公元前203年,曇花一現的秦帝國被漢王朝取代。
新王朝使用漢字的人們,將前人筆下略顯粗糙的秦隸,提升出了漢字應有的莊重和氣度。
到漢武帝時,隸書完全成熟,此時,漢字的數量經過漫長時間的積累,也由最初幾個孤孤單單的契刻符號,匯聚成了擁有眾多兄弟姐妹的龐大家族。
但是,隨著數量的膨脹,一個無法避免的難題變得迫在眉睫:漢字是不同的字形來區別字義的,隨著新概念的不斷出現,新字被不斷地造出來,有限的記憶如何才能區別無限增長的漢字呢?
公元100年,即東漢永元十二年,在河南漯河的一個小村裡,一位名叫許慎的學者開始撰寫一部關於漢字的書,書名叫《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這本書是中國的第一部字典。
它把原來一盤散沙的漢字,通過分析字形結構,把10000多個漢字,歸到540個部首下面,這是前所未有的,這樣一來,整個中國漢字就可以檢索了。
政治穩定和持續二百年的經濟增長,使漢朝在文化上表現出空前的自信,讀書人處處表現出一種總結前人、開創未來的非凡氣度。
《說文解字》實際上也是這種時代氣質的表現。
正是經過漢代儒生們的整理和修訂,陪伴了中國人數千年的方塊字,終於成為了一個穩定而規範的文字體系。
倉頡造出最早象形字? 李學勤:「倉頡造字」非史實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裡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當然長在。……太初有字,於是漢族的心靈...
只要認識一個漢字就值十萬塊,還能獲得考古專業博士畢業
中國古代占卜時用龜甲和獸骨 。其中龜甲又稱為卜甲,多用龜的腹甲;獸骨又稱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卜甲和卜骨,合稱為甲骨。距今8600—7800年的舞陽賈湖遺址中,就出土了甲骨,上面契刻符號。中國...
8千年前的甲骨刻符,或為商朝甲骨文起源,有望化解夏朝歷史之謎
與此相矛盾的是,考古發現證實甲骨文已經非常成熟,絕不可能在商朝600年間橫空出世,應該是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階段。那麼,中國漢字的源頭到底是哪裡呢?
中國古代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