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漫談:漢字是咋來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漢字的起源
-----
-----
長期以來,人們把「語言」一詞,界定為「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或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認為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特徵之一。
可是,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現在已經發現許多動物,例如海豚、鯨、黑猩猩、金絲雀、蜜蜂等,也有廣義的語言,包括人類聽得見的或是聽不見的,有的還相當複雜。
於是,語言似乎不能視作人類的專利了,儘管在許多方面,動物的語言與人類的語言無法相提並論。
不過,人類在其發展的相當高級的階段,發明了文字——一種書面的語言,藉以使各種信息,既能送到遠方,又能傳給後代。
這可是任何其他動物所望塵莫及的事,真正足以成為人類的自豪。
人類則由於文字的發明,結束了漫長的野蠻、混沌的境況,開始踏上文明的道路。
現代社會的人們,無不知曉「文明」這一概念的含義。
文明的表現形式各種各樣。
諸如國家、城市、商業、文字、宗教、冶鍊金屬、種植農作物等,都是人類開始具有文明的標誌。
其中,文字是最為重要的一種標誌。
人類社會的真正歷史,可以說是從有了文字之後才開始的。
因此,文字是人類的文明之光。
漢字,則是中華民族的文明之光。
那麼,漢字是如何起源的呢?
(一)倉頡的傳說及其他
在中國,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
有個老人端正地坐在地上。
他的臉部很是奇異:眉骨隆起,周圍竟鑲嵌了四隻眼睛!每隻眼睛裡還直發出炯炯的光,射在跟前一堆橫七豎八的圖形符號上面。
此時,正是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忽然,撕天裂地「嘩啦」一聲響,接著撲撲簌簌,仿佛下起了大雨。
可是仔細一瞧,下的竟是穀子小米!或遠或近的地方,又不時傳來「啾啾」的啼哭之聲,原來是神祇鬼怪正在傷心不止……
這就是中國古代關於倉頡〔jié潔〕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經訓》)的故事。
倉頡造字的說法,被中國的許多古書所記載。
直至公元11世紀的宋代,有一位學者葉夢得(公元1077—1148年),寫了一部筆記叫《石林燕語》,其中還談到當時京都官府中許多管理文書的小官吏,到了秋季就集體祭祀倉頡,把他尊為文字之神(圖1)。
圖1 倉頡畫像
可見倉頡造字的說法在中國是源遠流長的。
有不少人相信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甚至乾脆把他認作古代的帝王。
據說他姓侯岡,名頡;因為是陳倉(今陝西寶雞一帶)地方的人,故而叫「倉頡」。
在編於北宋、號稱「法帖之祖」的《淳化閣帖》中,曾經收有一篇「倉頡書」(圖2)。
當然,這只能是託名之作,不過有人居然還能據此做出釋文來。
也有人認為這個書跡與早期彝族的文字比較相像。
據調查,在中國的具有文字的某些少數民族中,也不乏倉頡造字的傳說,比如彝族。
這也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具有共同的祖先,都可以說是炎黃子孫。
圖2 倉頡書
根據這種傳說,文字是由特殊人物創造的,而且具有神奇的力量,能使天地鬼神為之懼怕。
所以早先中國的民間,由此而普遍敬畏文字乃至寫有文字的紙張。
在舊時的通都大邑到窮鄉僻壤,隨處可以見到"敬惜字紙」的勸誡招貼。
老百姓對於讀書識字的人,因而也特別地敬重。
隨著科學的昌明,現在我們知道,漢字這樣的文字系統,絕對不是一人一時所能創造的,它是廣大群眾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當中,逐漸地發明、積累,達到彼此承認、共同使用(這就叫作「約定俗成」),才得以正式形成的。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個別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地付出了較多的勞動,對漢字的體系形成起了較大的作用。
中國歷史上許多事物的發明創造,都有類似過程。
先民們往往把這些發明權歸之於某個傳說中的人物。
漢字為倉頡所發明,如同說種莊稼始於后稷〔jì計〕一樣。
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卿在《荀子•解蔽篇》中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又說:「好稼者眾矣,而后稷獨傳者,一也。
」他認為倉頡之於文字、后稷之於農稼,只是致力較為專一,做出較大成績,所以聲名得以流傳而已。
這種看法,可以說是比較客觀而高明,也符合事物產生與發展的一般規律。
關於漢字的起源,在中國還有兩種影響也比較大的說法:一是伏羲(庖羲)造八卦,二是神農「結繩為治」(《說文解字•敘》)。
和黃帝一樣,伏羲、神農都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帝王。
圖3 八卦及其含義
八卦是古人用以占卜的八種基本圖形,由符號"——」和「— —」組成。
這些圖形的名稱及所代表的事物,見圖3所示。
用這些圖形進行排列組合,可以表達更複雜的意義。
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易經》,對八卦有著系統的論述。
據說,著名的德國科學家、發明計算機的先驅萊布尼茲(Leibniz.G.W.,公元1646—1716年)就曾經從《易經》的八卦圖像中欣喜地印證了從0到63的二進位數字。
結繩記事可以說是許多民族在文字產生以前都經歷過的一個階段。
南美洲的秘魯印第安人,有所謂「繩結語言」,方式相當講究,使用時間很長(圖4)。
中國雲南的哈尼族人,數十年前依然使用結繩,如買賣土地的雙方各持一根麻繩,田價多少元即打多少結,日後用為憑證。
古代漢字中的一些數字的字形如(十)、(卄,即二十)、(卅,即三十),似乎也可視為結繩記事的遺蹟。
圖4 南美州印第安人的結繩記事
八卦和結繩之類,雖然可以用來表達某種信息,但它們不能用來記錄語言,所以都不能認為具有文字的功能。
關於漢字的起源,我們必須從漢字的自源性質說起。
(二)漢字是一種自源文字
什麼叫「自源文字」呢?
從文字發生學的角度來說,文字分為自源的和借源的兩大類。
所謂自源文字,是指從文字產生開始,就獨立發展的文字,在文字的形狀和體系上是自己獨創的,歷史也比較悠久,如:漢字,亞洲西部的蘇美爾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
這些自源文字中,只有漢字福壽綿長,至今健在,其餘的都已死亡,或者只是後裔留存。
借源文字是指借用或參照其他文字形體或系統而建立的文字,如曰文是借源於漢字,英文、法文等都借源於拉丁字母和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又借源於古埃及文。
何以見得漢字是自源文字呢?
早先,在國際考古學界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文明的發源地在西方。
有些漢學家將漢字和楔形文字進行比較,認為中國文明和巴比倫文明有親緣關係。
甚至有人認為諾亞的子孫東行,來到了中國。
這些看法,當然是非常無知而可笑的。
根據近百年來,特別是近30多年以來在中國大陸的考古發掘,完全可以推翻這一類說法。
所以荷蘭著名的考古學家法蘭克福(H.Frankfori)在20世紀50年代初便已指出:全世界範圍內獨立起源和發展的文明可能只有三個——近東(埃及、兩河流域),中國和中南美(墨西哥、秘魯)。
既然中國的文明是獨立起源和發展的,那麼,漢字作為自源文字是絕無問題的。
至於它和楔形文字有所相似(下文將要敘及),與其說是親緣關係,毋寧說是體現了人類文字起源的共同特徵。
(三)陶器、龜甲上的
圖形、刻畫符號
關於倉頡造字的說法,如果拋開神話色彩,它在積極的方面可以對我們有兩種暗示:其一,表明了漢字的自源性質;其二,提供了漢字起源的最早年代的信息。
據中國的古史記載,黃帝是紀元前約2500年的人物。
這相當於中國考古學所指原始社會晚期的龍山文化(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距今約4300—4800年)時代。
這一時期甚至更早的仰韶文化(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距今約5000—7000年)時期的考古發掘中發現,在部分陶器上刻畫或者繪寫有某些圖形符號(圖5、6),不少古文字學家認為這已經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了。
上文所引所謂「倉頡書」,也是一些不成字的刻畫符號性質的圖像,應該說並不是偶然的。
圖5 仰韶陶器上的符號
圖6 龍山陶器上的符號
對於漢字起源問題的認識,當然首先要依靠地下考古材料的印證。
近年來我國考古發掘取得了不少與漢字起源問題有關的材料,有些是令人振奮的。
例如,1983—1987年在對河南省中部舞陽縣城北的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中,在若干墓葬里隨葬的龜甲、骨器和石器上,也發現有契刻符號。
其中個別契刻符號的形體,與我們即將在下文介紹的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文的某些字形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圖7所示的
形和
形,便是如此。
運用現代的碳一14等年代測定技術,測出賈湖遺址的年代,大約是距今7000—8000年,比仰韶文化的年代還要早1000年以上,也比迄今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現的古代文字的源頭如南美索不達米亞複雜刻畫(約5400年前)、埃及象形文字(約5000年前)等都要早。
儘管賈湖遺址的契刻符號為數甚少,不足以認定已經成為一種文字,但是認為這些符號也具有某種原始文字的性質,並且與殷墟甲骨文具有某種程度的淵源關係,應該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因為,它們與殷墟甲骨文一樣,都是刻於龜甲獸骨之上;甚至在圖7那塊刻有符號的完整龜甲上方距中線的右側有一個小圓孔,這在安陽出土的有字龜甲上也能常常見到,說明了二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同文化表現形式。
起碼,它應該被視為駁斥那種所謂「漢字源於西方」的謬論的有力證據。
圖7 舞陽賈湖龜甲契刻符號(左)
與殷墟甲骨文拓片(右)的比較
舉世聞名的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文,是從第20個商王盤庚(約公元前1324—前1297年在位)之後開始出現的,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
它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不可能是突如其來的。
如果認為賈湖遺址的契刻符號、龍山文化的圖形符號等是漢字的雛形,那麼它們與殷墟甲骨文之間,勢必還有某些過渡性的環節。
可以提供一個證明的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曾對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的襄汾陶寺遺址進行了長期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遺址是中國史前功能區劃最完備的都城,在距今4000年至4500年間興建並使用。
目前,考古學界傾向於認為陶寺遺址「很有可能就是堯的都城」。
在陶寺遺址出土的一個陶器上發現了一個用紅色顏料書寫的符號(圖8),形體與甲骨文的「文」字完全相同。
許多學者據此認為陶寺遺址可以作為當時已經產生國家及都城的佐證,同時也可以認為漢字在當時已經產生,起碼可以作為諸如賈湖遺址的契刻符號、龍山文化的圖形符號等的漢字雛形與殷墟甲骨文之間的過渡性質的環節吧。
圖8 陶寺遺址陶器符號
在探討漢字起源的問題時,我們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理念,就是漢字的產生,應該是多元的,就是說,具有不同的來源。
據不完全統計,幾十年來在我國境內發現的早於甲骨文的書寫符號有40餘處,不但在中原地區的河南賈湖和山東大汶口,而且在西北的陝西西安、寶雞、臨潼,甘肅的秦安、半山,青海的樂都,西南的四川廣漢,中南的湖北宜昌,乃至東南的浙江良渚(圖9),江西清江、新乾等地的古代文化遺址中,都有這類書寫、刻畫符號的發
現。
這些符號的圖像形體,有的相同、相似,也有的「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它們為漢字的產生是否都起了或多或少的作用呢?正如《荀子•解藪篇》所云「好書者眾矣」,可能都成為漢字起源的催化劑。
圖9 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刻畫符號
1992年,在絕對年代定為公元前2200年的山東鄒平丁公村遺址的發掘材料中,有一個陶盆底部殘片上刻著11個類似文字的符號(圖10),這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和極大的重視。
如果它的真實性沒有問題,那麼,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它是「一種走向歧途的古代文字」,也可以說是沒有被諸如倉頡這樣的「漢字統一者」所吸收的「前漢字」。
這個例子,應該可以用來證明漢字起源的多元性質吧。
圖10 丁公陶文
遺憾的是,目前在這方面所發現的材料及其研究都很有限。
在已經發現的有關材料中,由於對文字起源的認識在理論上並不一致,所以對那些材料在漢字形成過程中的性質的認定,還存在若干分歧(限於篇幅,這裡不能展開介紹並分析)。
因此,漢字的起源,還是一個有待考古材料的豐富和理論認識的深化才能最終解決的神秘之謎。
我國最早的古書之——《尚書•多士》中有句話:「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這裡指的冊和典,都是有關歷史的文字記載。
殷人祖先已有典冊,說明在商朝建立之前,漢字已經形成體系並且進入實用階段。
據此做一較為保守的推測:漢字形成於前此的夏代中期,即大約距今4000年,應該是可以成立的吧。
- 本文原載《中國漢字源流》(董琨著,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7年1月),經授權轉載。
韓國日本學者:中國河南賈湖發現9000年文字骨笛,證明河南人聰明
中國河南的賈湖遺址,為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其考古成果在世界具有非常大的震憾力。經過多年的發掘和考察,中、美、日、韓四國學者的鑑定,他們認為:中國河南的賈湖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
8千年前的甲骨刻符,或為商朝甲骨文起源,有望化解夏朝歷史之謎
與此相矛盾的是,考古發現證實甲骨文已經非常成熟,絕不可能在商朝600年間橫空出世,應該是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階段。那麼,中國漢字的源頭到底是哪裡呢?
字里乾坤:漢字的源頭在哪裡
漢字五千年的歷史源頭,生活在廣闊地區的先民們艱難地將點點滴滴的刻符,匯集成數以百計的涓涓細流。伴隨著漢字的豐盈,中華民族跨入了文明的門檻。經過兩千多年的創造、積累,漢字擺脫了自身生長的矛盾和衝突...
倉頡造出最早象形字? 李學勤:「倉頡造字」非史實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裡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當然長在。……太初有字,於是漢族的心靈...
尋找最早漢字,了解漢字歷史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金文、大篆、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