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不可或缺的裝飾,神秘的獸面紋的文化魅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獸面紋作為器物裝飾圖案,最早見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李學勤先生在《良渚文化玉器與饕餮紋的演變》一文中,將浙江反山、瑤山等良渚文化考古發掘的玉琮、玉鉞上獸面的形象,與商代青銅器饕餮紋進行對比,從獸面的形態、獸角、獸眼、獸口等部位及輔助紋飾等8個方面展開分析,認為良渚玉器與商代青銅器饕餮紋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繫。

不過李先生也客觀的認為:「良渚文化玉器與商代青銅器饕餮紋之間的關係,不儘是直線的,還有待於不斷的發現與研究。


獸面紋最早作為青銅器紋飾,可追溯到二里頭文化時期。

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3件鑲嵌綠松石的獸面銅牌飾中,有2件銅牌飾很明顯的呈現了獸面的特徵:一件獸面雙目圓睜,鼻與身脊相通,兩角長而上揚;另一件面部尖喙,兩角上延,捲曲似尾,眼睛呈梭形。

二里頭遺址銅牌飾上的獸面紋,為目前已知青銅器物中最早者,開創了商周青銅器獸面紋的先河。

另外,這些精美的青銅牌飾是中國最早的銅鑲玉石製品,表現出了上古先民熟練的鑲嵌技術,是十分難得的歷史文化藝術珍品。

獸面紋的演變經歷了由簡到繁再回歸到簡的發展過程。

商代早期(二里崗文化時期),獸面紋的主要表現形態以獸目為中心,以粗陽線為表現形式,簡略抽象,繼而以粗獷的線條展現;殷墟二期以降,獸面紋作為青銅器最主要的紋飾之一,發展繁榮,形態多樣,作為商代青銅器之美的核心和表征,主要的表現形式為「三層花」(即雷紋作為地紋、獸面紋作為主體紋飾、主體紋飾上有陰線勾勒的細節紋飾),這種形式一直持續至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的獸面紋基本繼承了商代晚期的傳統和風格,但也出現了新的特徵,主要表現在繁縟纖巧中追求樸實無華,在簡化趨向中力求創新。

西周中期以來,獸面紋日趨式微衰落,青銅器的主體紋飾逐漸由變形動物紋、幾何紋等紋飾占據,如竊曲紋、重環紋、波帶紋、垂鱗紋等。

東周時期,在周文化濃厚的地區,某些級別較高的青銅器上仍有獸面紋的蹤跡。

獸面紋爵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高17.9厘米,長14.3厘米,二里崗上層時期。

腹部正面飾獸面紋,由粗線條的雲紋構成,淺浮雕狀,圓角長方形目,口部作雲紋內卷,額鼻為寬條狀,中間起脊,T形內卷角,尾部分歧狀如魚尾,鋬側腹部飾省略獸面紋,無首,軀幹、尾部形同前者。

獸面紋帶飾上下各鑲一周聯珠紋。

這種T形內卷角獸面紋飾最早出現於二里崗下層時期,流行於商代二里崗上層時期。

較早的形態以陽線裝飾,成熟形態則是以本器為代表的粗獷類型。

大禾方鼎

1959年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寨子山出土,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通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口寬23.7厘米,重12.85公斤,商代晚期。

腹部四壁飾浮雕人面,五官畢具,刻畫清晰,嘴寬大,唇突起,高顴骨,耳肥大,表情嚴肅,腮兩側有獸足利爪,耳部上有曲折角。

孫作雲先生認為此人面紋實際是饕餮紋的演變,稱其為「人面饕餮紋」。

常見的饕餮紋以獸首為中心,即「獸面饕餮紋」,也就是本文的主題——「獸面紋」,但此鼎紋飾非獸面,而是人面造型,十分罕見,可視為獸面紋的一種變體,在目前出土的青銅器中以人面作為主體裝飾的方鼎僅此一件。

父己尊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通高27.2厘米,口徑20.6厘米,西周早期。

腹部前後各飾省身式大獸面紋,上有陰線勾勒,紋飾粗獷。

獸面口含獠牙,角似眉形;獸面紋兩側各飾一對「垂冠」長頸鳥紋。

從結構上說,這類獸面紋與利簋方座上所飾的獸面紋是相同的,只不過獸面搭配的是鳥紋,而非夔紋、龍紋。

獸面紋與鳥紋組成的一個單元紋飾,這種搭配組合在商周時期青銅上屢見不鮮,例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省史桓尊腹部也是獸面紋兩側配鳥紋。

淳化大鼎

1979年陝西淳化縣石橋鄉史家塬村出土,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高122厘米,口徑83厘米,重226公斤,西周早期。

鼎口沿下飾由兩條夔龍的頭部中間夾一條扉棱構成的獸面紋,鉞形角,圓目突起,張口卷唇。

兩側軀幹作波浪狀曲體,脊背拱起,尾部上卷,下接足、爪,爪部特別誇張,作舞爪狀,富有動感。

這類獸面紋流行於西周早期,亦見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收藏的夨令方彝和作冊大方鼎上。

利簋

1976年陝西臨潼零口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

西周早期。

利簋所飾的獸面紋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腹部所飾的獸面紋,大內卷角,首、身、腿、爪俱全,身軀與獸面未分離,軀幹較寬,尾部下卷,附有羽翅,極具視覺震撼力;第二種是方座四面所飾的獸面紋,屬於有首無身的簡省類,獸面部分與腹部的獸面形肖,無身軀部分,獸面兩側配相對的顧龍紋,雙唇向上翻卷,瓶形角,頭頂附列刀狀歧羽,軀幹與尾部也有小歧羽,造型獨特。

腹部與方座儘管獸面紋主體部分相似,但次要部分裝飾又不雷同,視覺審美講究協調性。

獸面紋角

1901年陝西省寶雞戴家灣出土,現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通高19.8厘米,商代晚期。

該角腹部所飾獸面紋,可歸於陳公柔、張長壽先生總結的分解獸面紋Ⅳ型3式——全分解連體獸面紋,這一類型的獸面紋主要流行於殷墟二期以後,西周時期發現較少。

本器紋飾中的獸面與身軀極其減省抽象,皆用突起的細陽線為表現手法,比較特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有一批國之重器將在香港拍賣

青銅器好像今年開始是個大熱,不僅之前小四介紹過在兩個月前紐約亞洲藝術周中,日本藤田美術館的幾件青銅器都已高價成交後,在4月初的香港春拍上也有青銅器的專場。如今在香港大唐國際的中國高古藝術專場中,...

商代青銅器紋飾解密

商代青銅器的器壁裝飾第一部分:簡介商代青銅史的分段早在十九世紀中葉,丹麥考古學家湯姆森就人類歷史的發展,首先提出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的分期方法。這裡所指的青銅時代顯然指的是一段歷史發展...

商周時期青銅文物鑑賞:工藝真是太贊了!

把尊舉爵念商周商晚至東周戰國是我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東漢以後逐漸勢微。到宋代仿古之風陡起,但鼎彝之器其型其紋都早已脫型於三代吉金,眾人收藏之心銳減,其市價不及一二,無甚聊意。三代青銅傳世甚少,多...